陳藝濱
談初中閱讀教學策略
陳藝濱
當前在中學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種有效應用語言文字來取得信息、認知外界的事物、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獲取審美體驗的主要方式。閱讀教學則是文本、教材編撰者、師生多方之間的進行交流的過程。”立足于以上的閱讀教學理念,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闡述了下述的閱讀教學策略,以期能為閱讀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建構主義學習理念認為,學習是作為學習者積極主動建構意義的全過程。因此主動建構是學習最為關鍵的因素。建構所涵蓋的內容可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理解原有知識的基礎,為原先所具有的經驗來進行建構;第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即是改進與重構原有經驗的過程。閱讀教學是銓釋與理解文本的活動,亦即是閱讀者首先認可語言文字,隨后對意義進行重新構建和整理,讓文本和閱讀者彼此產生互動,通過此方式來促進閱讀者的人生閱歷、智慧與學識的增長,并能夠和文本形成溝通、沖突、寬容與共生。并能從中領悟到精神融入其中的愉悅感。但是,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卻很難有這樣的領悟。因為閱讀教學長期存在的最大的誤區之一,即是不注重學生的人生閱歷、情感體驗。釆取灌輸式方法來進行閱讀教學,只能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難以感知與領悟閱讀教學所具有文學魅力與藝術特質。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自身所積累的綜合知識、人生閱歷、生活領悟都作為課程的重要信息資源,從學生具有的綜合知識與人生閱歷入手,讓學生形成對于閱讀的期望值,以此來促進學生積極學習與主動研究,并建構起學生自身的新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之前,筆者安排學生對自身曾經歷過的歷險經歷進行回憶,并講述當時家長對此事的態度,并由學生對經歷進行相互交流。教師在開展教學的初期,應與學生積累的綜合知識與人生閱歷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最大化地趨近文本,有效促進學生的閱讀期望值,并充分利用原先的綜合知識、閱歷的有效轉化,重構新知識。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指導者,在學生學習時起到輔助作用。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重新定位師生關系,確定教師自身的教學任務。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作為智慧引領者、貼心的服務者。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支配與領導著學生進行學習,教師處于絕對權威的主導地位,由此形成了師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導致了師生之間的疏離感。此種對于師生關系的定勢思維,嚴重的束縛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使學生思維趨于單一化,形成因循守舊的思想意識。例如某位老師在教授《木蘭詩》時,一位同學提出問題:“老師,學習了這篇文章后,我感到困惑的問題是,為什么花木蘭從軍數年,那些將士們從來沒有發現她是一個女性?她是怎么樣來隱瞞自己的性別的?”教師聽后應付式地回答說:“詩中也沒有寫出她是怎么樣來隱瞞性別身份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的”。可是那個學生又問:“是否是因為花木蘭是軍官,在軍營里有自己的軍帳。所以較好地隱瞞了自己的身份?”教師此時失去了耐心地說:“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只要學懂了就好。關于花木蘭是怎么樣來隱瞞自己的性別身份,就不必去做深究了。”這個學生又說:“老師,如果是這樣,這個故事就會有失實之處,顯得不合常理。”老師聽了之后,不滿地說:“你在學習時只需理解文章主題,課文當中沒有描述的地方,就不用去深究了。”教師的這些話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研究與學習。在課堂閱讀時,師生之間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和諧關系。
教師有時在批改學生作文當中,會發現學生的文章主題不突出、內容空泛、用詞不準確。學生對于所見所聞的事物形態、色彩等方面的特征,不能應用適合的語言來進行準確的描述。因此,筆者個人認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即為有效地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學習與借鑒優秀作家經典的語言、嫻熟的寫作技巧。重點指導學生鑒賞與理解課文當中的優美字句,并進行摘錄和記憶,日積月累地來進行學習匯總,并基于此,讓學生進行改編與模仿式的寫作練習,使之形成學生的自我語言,并能夠靈活地運用于作文練習當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平時就必須做到此點,培養起自覺、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并能夠長期堅持。例如在《觀舞記》的課文學習當中,有一個學生在習作中描寫:“我該怎么樣來贊美母親呢?她是那么的平凡,同時又是那么的偉大。如果我是醫學家,我要研制出一種‘青春之藥’來獻給世界上所有的母親,讓她們在服藥之后,就能夠恢復往昔的青春與美麗,補償她們一生為兒女操勞的艱辛,慰籍她們為兒女無私付出的心靈。因為是沉甸甸的母愛,讓我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我們要感恩母愛,要銘記那如海般寬廣的母愛。”
總之,促進學生的閱讀主動性,逐漸產生良好的閱讀的習慣,并促進學生進行積極思考,指導學生來思考關于生命存在的意義,如何體現出自我的人生價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發展意識,并有效地借助文本與學生展開交流與對話,獲取有益于學生發展的知識與信息,持續達成行為意識的有效轉化,真正做到提升自我的發展與進步。
★作者單位:福建安溪縣舉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