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杰
中學語法教學分析
蔣春杰
在宏觀角度審視,我國中學語文語法教學工作始終處于較為被動的境遇之中,盡管說部分教師仍舊堅持進行語法教學全方位地探索,不過在課時安排和融入模式上始終存在諸多困境。截至今天,新課改方針已經全面貫穿,可中學語法有效性教學,始終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所以說,盡快探討出全新、高效的語法教學引導策略,顯得尤為必要。
現階段,為了系統化遏制以往語法知識的單方灌輸弊端,新課改開始全方位貫穿執行,力求將語法知識限定在閱讀和寫作等綜合式訓練層面,同時不再列為必考項目。隨后中學語法教學喪失了可靠的文本指導線索,教材中通常都會針對相關語法修辭知識進行詳細的闡述,尤其是初中語文課程,幾乎未曾提及只字片語,只是一味地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并自行從中領悟必要的語感。與之相矛盾的現實就是,高考會頻頻出現和語法知識相關聯的題目。歸結來講,就是在初中全面實施新課標的基礎上,初中語文教材在語法知識銜接和學生語法技能持續性培養等流程中,遺留著較為深刻的脫節隱患。
新課標選修課舉例中也提到可以設置包括語法、修辭在內的專題課程。這等于在初中階段再進行一個小的學習循環,一方面鞏固義務教育階段所學內容,另一方面緊密結合語言運用實踐在語法修辭方面介紹更多的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語法方面的能力。筆者認為語法教學的科學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樹立語法教學理念,拋棄輕視語法教學的思想行為
語文教學的核心動機就是強化學生語言綜合表達技能,而其前提則在于梳理并傳授完善的語法知識,一旦說語法學習不佳,便會直接限制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難以達成語文學科的工具和人文性辯證統一。由此看來,中學語法教學必須樹立長遠化控制理念,這樣才能在學用原則輔助效應下,令學生在學習期間利用外在的語法知識合理化汲取途徑,向內在語言系統化表達技能方向快速過渡轉換。
(二)采取優質化教學引導方式,改善學生語言理解和靈活應用技能
從宏觀角度上,就是盡快明確中學語法教學中需要傳授什么樣的知識,同時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引導。首先,窺探解析我國語言的內在結構機理,明確詞匯的基礎支持和句法的協調效用。其次,督促學生透過不同角度觀察和驗證各類語言現象。就是說盡量克制以往學生盲目關注語言形式辨析的狀況,否則會令他們長期對語法課程產生枯燥乏味的感知印象,難以理解教師闡述的各項重點知識內容。因此,需要將日常教學重點轉投在語法應用方向的探索上,令學生更加清晰地體驗該類知識點的實用價值和趣味性,最為緊要的便是利用課堂教學,特別是多元化情境設置,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分析生活中各類語言現象的行為習慣。而在教材方面,則需要及時開發設計出涉獵語法知識的專用校本教材,必要時直接聯系學生實際要求進行教材的自行編寫,保證中學語文課程教學做到有據可依。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編寫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存在嚴重落差,最終語法教學質量便必然不會理想。所以建議有關學校能夠編寫關于《語法知識和運用》的選修讀本,令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各取所需。如此一來,中學語法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學,彰顯學術應有的規律特性。
另外,新課改標準明確中學語法不作為考試內容,不過是一種淡化語法的教學手段,主張針對以往語文教學中過分拘泥于語法概念而忽視語言應用靈活性的問題加以協調控制,或者說不考語法概念、靜態的語法分析等題目,但是要考查學生在讀寫過程中滲透的語法靈活運用技巧。目前關于以考查語法技能為核心的命題指導思想赫然確立,單純考查語法知識的題目比例逐漸縮減,如仿寫句子等題型設置,就旨在考驗學生語言實際應用和表達實力,使得語文教學掙脫肢解語言等訓練的束縛,引導教師去主動地關注生活和關注語法應用。
綜上所述,究竟如何在新課標搭建的平臺之上順利完成中學語法教學工作,這便需要各類教師進行科研,通力合作、集思廣益。汲取建國后期中學語法知識教育的諸多實踐經驗,保證逐步地進行課堂教學模式合理化改造,而不是一味地對語法教學進行淡化處理。相信長此以往,必將能夠令學生快速領悟語法在語言中的特殊指導價值,為今后綜合表達技能舒展和各類環境、工作團隊的適應,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廣宇中英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