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霞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滲透
李紅霞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因此,學校作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主戰場,就必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美好的道德情感,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逐步引導學生將道德知識轉化為自覺的道德品行。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它具有多種教育功能,除具有科學功能外,還有德育、美育等人文功能。那么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我們如何利用語文課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等人文滲透呢?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對所做的事情產生情感,其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無感情而為之,其全部才能只能發揮20%,語文教學活動更是如此。
現代教育論認為,語文教學中存在兩條主線,一條是“知識對流主線”,另一條是“情感對流主線”,教學活動正是在這兩條線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完成的。其中情感主線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師生的情感狀態決定著語文教學的效果。
我們知道,語文是中學各學科中最具情感的學科。語文教學應利用作品的情感因素熏陶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實踐中大多數人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美的感染力不是訴諸人的理智,而是訴諸人的情感,情感往往是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的。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流露出種種不同的情感。學生可以通過品位優美的語言,關照優美語言所創造的意象,凈化自己心靈,陶冶自己的性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脫,“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淡遠,“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哀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惆悵;徐志摩《再別康橋》的飄逸之美,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深沉之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清新之美……這些感情,其中隱涵的情思往往是教師語言無法傳達和窮盡的。而學生卻可以通過反復誦讀品味最美的意境,品味人生的真、善、美,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得到審美的愉悅與享受。
語文是一幅美麗的圖畫,語文是一首優美的樂曲,語文是揮灑感情的樂土。語文與生俱來,語文與時俱進。每接一屆學生,在第一節課,我都會動情的為學生讀一篇優美的文章,娓娓道說語文之美、語文之功,為今后教學作好鋪墊。
優秀的文學作品,無論從哪一點上,總會給學生一定的啟迪。他們對家庭、社會、人生的態度,都會感動學生,影響學生。有人認為德育滲透是基礎年級的事,高三還哪有閑情講德育。筆者以為,在高三日常教學中我抓住古代和現代閱讀題的文本,甚至是語用題的材料,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滲透。
《廢墟》是余秋雨的一篇文化散文。我帶領學生初讀這篇文章時,學生的反應是淡漠的,更別說情感共鳴。針對這種情況,教學設計時,我放棄閱讀題關于結構、語言等方面的要求,而確立感悟“廢墟文化”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引領到文本之中,引領進廣闊的自然與文化的空間,激發他們對歷史文化進行思考。首先對廢墟表象進行思考:廢墟是歷史的見證,是古代文化的表征,展現出一種滄桑之美。再次是對廢墟的態度進行思考:是刷新?是修繕?是重建?還是其他。繼而結合文本,啟發學生更深的思考:如何對待廢墟文化,如何看待具有悲劇意味的歷史事件,如何看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悲劇事件。這種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廣闊的社會生活是立體的課本,同時,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去關注人類的發展,關注我們的生活。在這一教學活動中,老師自然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使者,向學生傳遞知識、道德、修養等精神文化,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道德品位,完善他們的思想修養。
我還讓學生讀畢淑敏的《我很重要》,莫懷戚的《散步》,從中體會自身的責任;讀宗璞的《報秋》,托爾斯泰的《牛蒡花》和史鐵生《我與地壇》,從中體會生命的頑強,領悟人生的堅強之美。語文教學就是應該在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給他們一個向導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到人物所體現出的人性之美。從《陳情表》中的李密,寧可辭去高官厚祿,也要報答祖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的拳拳之心,體會人生的至孝;從《〈指南錄〉后序》中的文天祥九死一生,“要留丹心照汗青”,體會人生的剛正忠誠之美。《離騷》中的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人生的高潔之美;《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的舒婷,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贊頌祖國,這是一種高尚的愛國之美;《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之與焦仲卿為愛而殉情,這是對愛情的一種堅貞之美。漸漸地學生從《荷塘月色》的蛙聲中,悟出了幾許淡淡的哀愁;從《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既讀出馬克思為世界做出貢獻的高尚之舉,也領悟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深厚友誼;因余光中《鄉愁》的那一張郵票,油然而生思鄉之情……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為他們詮釋著豐富的人性之美。這些人性美,都可以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最耀眼的燈塔。引導我們的學生,在文學作品的真、善、美中,他們可以積淀下思想與道德最深厚的精髓。
語文是厚重的文化沉淀,是生活的美麗呈現,是人生的智慧結晶。在語文日常教學中適時地進行德育美育等人文滲透,帶領學生用尋找美的眼光去審視語文,發現語文之美麗的,用感悟的眼光去品讀語文,發現生活是美麗的,用閃爍著智慧的眼光去鑒賞語文,發現思想,走向高尚。
★作者單位:河北三河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