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紅
論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調動策略
李世紅
興趣是學生學習道路上最好的老師,因為它是促使學生對具體學習內容產生持續(xù)學習欲望與熱情的決定性情感因素。可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育教學策略。以下,我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fā),對小學一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調動策略進行歸納與總結。
小學時期,孩子們的抽象思維尚不完善,他們以形象認知為主,同時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對趣味故事或新鮮事物興趣濃厚。所以,為了提升小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我們就可以從他們的興趣點和好奇心入手:
1.趣味故事抓興趣點
為了契合小學生形象認知的口味,小學語文教材優(yōu)選了許多故事性比較強的課文。諸如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歷史故事《孔子拜師》以及科普故事《奇怪的大石頭》等等。這些課文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來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吸引孩子們深入語文學習和探索中來,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用問題來抓住好奇心
問題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契機,也是抓住學生好奇心的重要方式。試想語文教學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講,然后就是背誦和默寫,那同學們還有學下去的欲望嗎?為了吸引孩子們深入學習,我們就可以抓住教學內容的關鍵點,設置問題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牽引他們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
比如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時,為了讓孩子們學習到游記類文章的寫作技巧。筆者就通過問題進行啟發(fā),引導他們深入思考:①這篇寫景文有怎樣的鮮明特點?②本文用了什么寫作順序?從哪些角度重點描寫?假如沒有這些問題的啟發(fā),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肯定不能抓住這些隱藏的知識細節(jié),也就無法學到相應的游記寫作技巧。
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通常局限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教育模式。此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未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僅僅將學生作為儲存語文知識點的容器,致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學習效果自然也難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鑒于此,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具體知識點的教學時,應當適當摒棄“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在尊重學生語文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盡量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探究性語文學習活動。相信,這不失為有效調動與誘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突破口。對此,我感受頗深。如,“朱”、“珠”、“蛛”、“株”這四個漢字由于同音,而一年級的學生辨別意識又較差,因此經常出現混淆、錯用、亂用等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學習的活動,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帶領學生制作“朱”字卡片,另外再制作“蟲”、“木”及“王”這三個部首的卡片;隨后,三個學生為一組,其中一個學生以“朱”字主體再任意搭配“蟲”、“王”、“木”組成一個新的漢字,其余兩名學生需要快速反應,說出所組新字的正確發(fā)音、詞語搭配等。這一學習模式極大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學習興趣得到了空前的維持與保護;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通過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對于這四個漢字的理解、記憶更加深刻了,日后的使用過程中也很少再出現錯用的現象。這表明,采用獨立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其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實現對于所學具體知識點的輕松認知與熟練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于平鋪直敘的語文教學形式通常持有強烈的排斥及抵觸情緒,更傾向于也更愿意融入到五光十色、好玩有趣的真實教學情景之中。
多媒體教輔設備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巧妙創(chuàng)設一個兼具趣味性與直觀性的良好學習情境,從而保障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得到最大限度的誘發(fā)與調動,并進而實現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獲得。
游戲是小學階段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一年級的學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我認為,鑒于學生的這一主觀心理需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具體知識點的教學時,可以適當地將特定的游戲形式融入到具體語文教學活動之中。這既可以順應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同時,還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如在積累了一定量的詞語基礎之后,我組織班上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詞語接龍”游戲,如,高興——興奮——奮不顧身——身體——體內——內心等等。這樣一來,一是活躍了課堂氛圍,達到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二是教學效果十分良好。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時,必須考慮到學生學習興趣這一主觀因素,并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與方法,這樣才能在促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與調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具效率與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山丹馬場總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