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泓銘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是2016-202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國家經濟將實現完美轉型,加速產能結構調整,著力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人民生活將再邁上一個新臺階……這一期間,重大繁蕪的具體經濟工作將要全面推開,成為中國改革發展決勝期的關鍵決勝點。當我們迎來這場決勝期的勝利時,中國乃至世界都前所未遇的發展問題最終會迎刃而解,同時也將為未來世界經濟走出低迷,探索出一條舉世矚目的發展新路。
中國有句老話:萬事開頭難。2016年,即“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這一年將承擔中國經濟建設、改革發展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是中國邁向偉大復興的一個關鍵歷史節點。同時,2016年也將作為中國克服經濟下行壓力的轉折點,經濟結構調整的路線圖將會在這一年顯得更加清晰。
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社會體系正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十三五”時期,制度的公平性、財務的可持續性、制度運行效率等將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專家認為,需要加快頂層設計,從推動制度一體化發展、建立更加公平的待遇確定機制、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提高制度運行效率和保障能力等方面,完善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并最終為改善中國民生托好底。
如何讓企業走出困境,是“十三五”期間中國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這一期間,國內企業要或多或少地告別傳統的也許是以往較為成功的產業模式,為企業發展注入更加鮮活的新經濟力量。但此時我們應當注意,我國企業固有的特色絕不能隨意丟掉,要能讓“老樹”開出“新花”,同時要注意到,對新經濟的去粗取精也是一條不變的鐵律。此外,大力開展市場調研,轉變經營理念,開創新的經營渠道,適應市場研發新產品等,也是脫困企業在“十三五”期間必須要做的“功課”。
近年來,中國的外交十分活躍,不論是同世界主要大國的交往,還是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以及在國際經濟領域不斷提升地位、話語權,亦或是大大加強在國際組織和國際大型會議中的影響力、主導力,都意味著中國經濟進步和全球化的腳步會大大加快。在這種前提下,中國經濟走出去,“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使我國產能邁向更深更遠的藍海市場是企業發展創新、脫困克難的最重要選項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十三五”期間,廣袤的國際市場為中國企業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同時,由于中國經濟力量進一步向全球延伸,也必將令世界經濟持續多年頹勢的狀況得到改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