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暉++++劉長文
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牽引,文章分析了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指出了我國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并對我國互聯網絡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管理”“打擊網絡犯罪”“重要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網絡反恐”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
12月16日到18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中國烏鎮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發表主旨演講,他在講話中闡述了當前互聯網發展形勢,肯定了互聯網在我國發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他指出,“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水平”。
目前,我國已經跨入網絡大國的行列。《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7月,中國網民數量達6.68億,網民規模全球第一,網站總數達4137萬余個,域名總數超過2230萬個,在全球國家頂級域名中排名第二,世界十大互聯網企業中,中國占據4席,全球最大的4G網絡在中國建成,自主研發的4G網絡標準已成為國際標準之一。“十三五”時期,國家高度重視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網絡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生活。
雖然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成就顯著,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近年來,我國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進程逐步加快,網絡空間與現實社會相互交織,信息安全、網絡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目前我國互聯網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世界范圍內侵害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網絡犯罪等時有發生,網絡監聽、網絡攻擊、網絡恐怖主義活動等成為全球公害。”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相關的事件不斷增多,一些深層次、全局性的隱患日益凸顯,信息網絡安全對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產生了影響,給國家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網絡大國不相匹配
網絡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問題關系到國家穩定、經濟命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網絡化的過程也是各國相互爭奪網絡資源控制權的過程,互聯網起源于美國,其憑借在域名管理、地址分配、網絡關鍵技術和資源的控制優勢,主導著網絡發展的技術標準和國際規則,西方大國對我國進行尖端技術出口限制,迫使我國在核心技術上對其長期依賴。美國政府操縱著“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簡稱ICANN),該機構控制了全球13臺根服務器,根服務器就是互聯網運行的“中樞神經”,如同鐵路的交匯點,所有火車的行駛方向、通過次數甚至能否通過都被其所控。從網絡拓撲結構上看,我國因特網實際上是接入美國因特網的一個分支,美國可以拒絕任何人訪問互聯網,可以任意監控他國互聯網的使用情況。有學者提出,我國應當建立自己的根服務器,但是,在全球單獨建立第14個根服務器,需要通過國際協商和國際合作來完成,實現難度非常之大。在網絡技術、網絡資源和網絡控制權受制于人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清醒地認識到網絡安全的威脅,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應對來自西方大國的信息安全的挑戰。
我國互聯網管理水平
還有待加強
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在快速發展和普及的同時,也成了網上謠言等負面信息聚集和傳播的平臺。網絡在信息傳播上有放大效應,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局部問題全局化、一般問題政治化,尤其是網絡輿情與社會重大事態相結合,直接危害社會穩定。各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重大礦難、敏感司法案件等,往往容易引起網絡“圍觀”,快速形成大規模網絡炒作。一些“大V”借機煽風點火、操縱誤導,極易誘發“無組織、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有時一起普通的事件,一旦經過網上炒作,就可能迅速演變成熱點和焦點問題。這些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也屢被別有用心的人引導利用,通過內外勾連、惡意炒作、歪曲事實、放大矛盾,直接危害社會穩定。這些事件都暴露出我國互聯網治理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在依法保障網民言論自由的同時,也要對網絡信息進行依法管理。科學借鑒高效實用的國際經驗,加強和完善互聯網內容管理,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打擊網絡犯罪力度
要滿足人民群眾需要
隨著我國互聯網應用日益普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大幅增長,主要類型包括網絡詐騙、網絡盜竊、黑客攻擊、網絡淫穢色情、網絡賭博、網絡的商業竊密等。各種傳統違法犯罪迅速向網上蔓延,據公安部統計,2015年以來,中國公安機關已經偵辦網絡違法犯罪案件173萬起,已經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9.8萬人。違法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非法買賣槍支彈藥、毒品、危化物品、犯罪工具等,形成“網絡黑市”,社會危害十分嚴重。有些不法分子大肆盜賣各種網絡賬號、密碼和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網絡詐騙、網銀盜竊等活動,牟取非法利益。犯罪活動隱蔽性強,日益專業化、流程化,形成相互銜接的利益鏈條,甚至形成黑色產業。網絡犯罪愈演愈烈的趨勢要求我們要不斷提高打擊網絡犯罪的能力,推動打擊網絡犯罪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并采取各種技術手段和行政措施,加強對信息網絡安全犯罪的防范工作。
積極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嚴重網絡安全威脅
互聯網用戶是網絡發展的基本動力和信息安全的最終防線,因此網絡的安全機制要面向用戶,應組織多層次、多方位的信息網絡安全宣傳和培訓,啟發人民群眾的安全覺悟,增強用戶安全意識。特別是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領導干部應將網絡安全意識與政治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保密意識聯系起來,把單位的網絡安全納入一個人人有責、層層負責的安全管理體制中。只有互聯網用戶的信息安全素質提高了,我國互聯網安全才有了保障。
全社會都應當提高自身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不隨意相信網絡上傳播的歪理邪說,防范網絡恐怖主義的破壞。同時,我們還應當加強監測及時發現漏洞,開展系統性保護。依據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的要求,政府應指導各企事業單位全面落實信息系統等級保護原則,對自身系統按照等級保護要求評估和開展測評工作,監管部門還要不定期組織專業隊伍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對重要信息網絡進行入侵檢測、漏洞掃描,為信息網絡系統安全建設和管理提供系統性、針對性、可行性的指導和服務。
近年來網絡恐怖主義勢頭上升,網絡反恐形勢不容樂觀。根據互聯網發展情況以及出現的恐怖威脅分析,我們認為國家的基礎網絡設備和廣大網民可能是國內外恐怖主義最先攻擊的對象和目標。針對此,我們應研究領悟近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反恐法》精神,整合國內信息科技力量,集中網絡技術優勢防范網絡恐怖襲擊,有效地遏制網絡恐怖主義,確保我國信息網絡安全。
(作者羅暉系網絡安全專家,北京市公安局網絡安全保衛總隊第三大隊政委,對我國網絡安全及打擊網絡犯罪有深入研究;作者劉長文系網絡安全專家,北京警察學院公安科技系主任,對信息網絡安全有深入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