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衛
(墨江縣漁業發展服務中心,云南 墨江 654800)
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
熊衛
(墨江縣漁業發展服務中心,云南 墨江 654800)
家畜出現的各類消化系統疾病會對畜牧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如發病的母畜繁殖能力下降,仔畜出現消化道傳染疾病時通常會大量死亡。而對發病的牲畜進行治療與護理所需的費用高昂,影響養殖經濟效益。基于此,對牛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防治展開探討。
牛;消化系統疾病;防治
隨著區域經濟的日益發展,消費者對于牛肉制品的要求不斷提高,飼養肉牛日漸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但牛消化系統疾病卻對肉牛的品質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1]。該疾病的病因較復雜,在表現上呈現多樣性。正確識別與診斷疾病是治療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基礎。此類疾病的產生對養殖戶的經濟收益帶來較大的影響,加大了養殖風險。因此,必須重視牛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
前胃弛緩是一種反芻動物表現出前胃收縮力量及興奮性下降的疾病,多發于童疫牛、舍飼牛及老齡牛,發病時間并不局限于某個季節,一年四季皆可發病[2]。牛長期食用過硬、粗糙、冰冷、難以消化或出現霉變的飼料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而水分含量過高的飼料,如豆腐或酒糟等,也很有可能是致病因。此外,長時間且大量食用粉質飼料也是疾病發生的一大原因。除了飼料問題,牛的休息與飲食也是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據了解,大多數牛長時間被重負荷役使,休息不充足,休息間隔時間短,加之飲食未跟上,或各種寄生蟲、急性傳染性疾病的影響,礦物質與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嚴重缺乏。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則導致牛出現前胃弛緩疾病。長期作用下,牛的胃部消化功能出現紊亂,胃部神經興奮性下降,腸胃蠕動功能減弱。若此時,牛反復進食粗糙的飼料,飼料將停滯在胃部內,在胃部內進行分解、腐敗而產生大量毒素,如此已不僅僅是危害其消化功能,對其整體機體更是構成嚴重威脅[3]。事實上,牛在出現前胃弛緩疾病時,會出現食欲下降、精神狀態低下等明顯癥狀。發病早期,牛出現便秘或糞便干結等情況,然后為腹瀉,緊接著則為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隨著病情不斷惡化,牛會出現臌氣、皮溫不均、全身無力、脈搏異常等情況,相應性地也會伴有瘤胃蠕動減少、磨牙增多的想象。此時應予以高度重視,做好準確有效的診斷,避免患牛因營養不良而出現肌肉萎縮,直至無法站立等。若無法進行診斷,則可用懸掛于瘤胃液內進行溫浴。若棉線實際被消化斷裂用時超過50 h,則可視患牛為消化不良,應及時加強飲食干預,多讓患牛引用淡鹽水,并可適當讓其進行輕役勞務,提升消化功能。
瘤胃積食主要是由于飼養員在對牛飼料進行配比的過程中出現失誤而造成的,飼料配比不當,導致牛食用過多的膨脹飼料,從而令瘤胃產生消化不良的情況。通常患該疾病的牛會出現搖尾弓背、糞便干硬、鼻鏡干燥等現象;在手摸到瘤胃時,感覺其是脹滿的,且輕輕按壓后能明顯感覺到硬塊存在;聽診時發現牛的腸蠕動次數減少,腸鳴音消失,且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針對此疾病,可在保證牛飲水充足的情況下絕食2~3 d,然后采用4~5 L溫水+20 g魚石脂+500 g硫酸鎂混合后讓牛服下,最后采用500 mL水+100 mL酒精+30 mL稀鹽酸+ 60 mL苦味酊(即瘤胃興奮藥)讓牛服下,每天1次,按上述方法連續治療數天即可緩解瘤胃積食。
牛瘤胃臌氣因牛食用了易發酵的飼料所致,如苜蓿、豆科類植物或變質的飼料,瘤胃內隨之出現眾多氣體。該疾病一般經臨床表現確診。牛會出現以下癥狀:食欲下降,后肢踢腹,情緒不定,腹部增大,停止反芻等。用手對左側腹部進行觸診可感受到彈性,進而聽見鑼鼓音,上述為原發性瘤胃臌氣的癥狀。而繼發性瘤胃臌氣則表現為腹瀉、便秘互相交替發生。瘤胃不斷有氣體產生。針對瘤胃臌氣,可用100~150 mL酒精、20~30 g魚石脂、50~60 mL松節油進行混合,一次性對牛進行灌服,效果明顯。若臌氣較重則可采用外科手術的形式將氣體排出。
食道梗塞的產生通常是由于在飼料管理上欠缺合理性,飼養員未妥善保管飼料,在放牧時未將殘留在飼料中的根莖或塊莖進行處理,從而造成牛出現食道梗塞現象。患病牛的臨床表現為突發性停止進食,頭部伸直,神情驚恐,不停搖頭,試圖用力吞咽但仍難以將食物吞下。針對該疾病科使用多種手段進行治療,比如擴張法、打氣法、打水法、口取法等。打水法即將胃管插進食道中,從而使其將梗塞物頂住,外端則同灌腸器相連接,將灌腸器放進水中,不斷將水注如食道。倘若梗塞物發生移動,則可移動胃管,進而推動梗塞物進入胃中。打氣法和打水法類似,同樣是在食道中插入胃管,將梗塞物頂住,外端和打氣筒相連接,需要2名工作人員進行操作。一名工作人員固定胃管,另外一名工作人員則負責打氣,從而達到擴張食道的目的,有助于將梗塞物推入胃中。如果梗塞物位于食道的1/3處,則可運用口取法,具體操作如下。在胃管的支持下,將5%普魯卡因(30 mL)注入到牛的食道中,15 min后將100 mL液體石蠟(植物油)注入胃管中,從而促進梗塞物逐漸由外部到達咽部,接下來再將其取出。為了更好地預防食道梗塞,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養殖人員在選購飼料時應盡可能挑選滿足有關規格且品質優良的飼料,也可以自主加工飼料。如果需要將薯類加入飼料中,則應將其切碎并進行研磨處理,以便使其與其他飼料充分混合。如果條件有限,則應注意在喂養牛的過程中,避免讓其食用人們吃剩的饅頭等面食,也不宜直接使用地瓜、木薯等薯類食物。在放牧時應處理掉飼料中的大塊根莖,以防牛因食用大塊根莖而發生食道梗塞。
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進步,畜牧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其中以獸醫學的發展最為快速。但是,少數養殖戶因缺乏養殖知識,養殖方法欠科學,所以當牛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時束手無策。為提升養殖經濟效益,推進我國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使養殖戶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從而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預防與救治手段,以降低牛出現消化系統疾病的概率。
[1]尚美芝.牛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5(4):279.
[2]張以俠,譚長營.牛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J].山東畜牧獸醫,2015(6):28-30.
[3]蔣國清.牛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案[J].當代畜牧,2016(24):17-19.
S858.23
B
1674-7909(2016)2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