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農村生態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
徐濤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從農村資源環境承載力概念入手,研究農村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內容如農村資源環境要素承載力、農村區域環境承載力和農村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等,以期為農村生態環境承載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生態;資源;環境;承載力
農村區域環境承載力主要是指處于某個階段及某個農村地區范疇中,在保證農村區域環境體系構成不發生本質變化,農村區域環境能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的情況上,農村區域環境體系可以接受的人類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農村區域環境承載力可以被看作是農村區域環境系統結構與農村區域社會經濟活動的適宜程度的一種體現。
將眾多的彼此約束且彼此相照應的成長變量及約束變量整和在一起。第一,農村天然能源變量:農村的水、農村的土壤、農村的礦、農村的生物能源地分類、數目及開采數目。第二,農村環境水平變量:農村第二產業產品、資源、農村人數、交通、通訊及其他。第三,農村社會能源變量:水、氣、土地的凈化水平。判斷農村資源和環境綜合承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農村空氣、生物、農村水、農村土壤能源各自選擇成長變量及約束變量構成成長變量集及約束變量集,其次把成長變量集的單一條件和互相聯系的約束變量集中的單一條件進行對比,獲得的單要素農村環境承載力,之后把每個條件都加權均衡,也就得出了農村資源與環境綜合承載力數據。
3.1 農村土地資源承載力
中科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委會針對農村土地資源承載力做出如下定義:即于某種產出情況中,農村土地資源的傳出水平及某種農村生活標準中能夠接受的農村人數最大程度。這個概念闡釋了農村土地資源承載力包括如下要素:農村傳出要素、農村土壤產出水平、農民的生活標準及農村可接受人數的最大程度。我國統計農村土地承載力的方式一般有以下3種:一是經驗模具方式,二是遙感方式,三是體系動力學辦法。
3.2 農村礦產資源承載力
于能夠預測的階段中,采取使用農村礦藏能源,確保農村普遍的社會知識標準的物質狀況要素中,采取直接及間接的辦法體現的能源可以一直維持的農村經濟社會成長的保證水平。
3.3 農村水環境承載力
使用體系探究方式,對農村水環境承載力之內涵真實狀況、作用和定量顯示方式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農村水環境承載力主要是某一個農村地區、在一個階段內的特定狀況中的水環境給予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們群眾生活需要的支持能力。農村水環境承載力是這個農村地區水環境系統結構性的一種抽象體現方式。農村水環境承載力具有時間空間布局中的不穩定性、非主觀性、變化性和可改變性等特點。
3.4 農村大氣環境承載力
農村大氣環境承載力是指廣大農村地區大氣環境將環境中的廢氣吸收的程度。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村地區中,某一農村環境下單元大氣可以承受的最多廢氣排放量。
3.5 農村旅游環境承載力
農村旅游環境承載力主要是指,某個農村旅游地環境的現存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及未來人有害變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農村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數。農村旅游環境承載力通常由環境生態接受情況、資源空間接受情況、心理接受程度、經濟接受程度幾部分構成。
3.6 農村生態環境承載力
農村生態環境承載力主要是指于在一個階段內,處于一種環境下,某農村區域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其是生態環境系統物質組成和結構的綜合反映。農村生態環境體系中物質能源和特色的抗干擾能力和恢復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即一定組成和結構的生態環境系統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有一個“閾值”。此項“閾值”的高低水平由該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體系和社會經濟體系兩方面決定。在不同時空、不同生態環境和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中,“閾值”的范圍是不同的。
3.7 農村可持續環境承載力
相對于一個農村地區而言,環境承載力存在一個是否可持續的閾值——可持續環境承載力。在可更新自然資源的再生產力和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替代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綜合平衡的前提下,選用可持續發展模式對R、P、N進行組合所產生的環境承載力大小,稱為農村可持續環境承載力。
綜上所述,研究農村可持續環境承載力對于農村環境、農村經濟與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F323.33
A
1674-7909(2016)2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