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葦
(贛榆縣農業干部學校,江蘇 贛榆 222100)
農民科技培訓的實踐與思考
李彥葦
(贛榆縣農業干部學校,江蘇 贛榆 222100)
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徑。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完善農民技術培訓體系,是一項艱巨的長期工作,這就需要創新農民教育培訓的方法和內容。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科院的調研會議中也發表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的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要適時調整農業技術進步路線,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基于此,從農民科技培訓的特點出發,在分析農民科技培訓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對農民科技培訓體系進行探討。
農民;科技培訓;體制創新
隨著新型農民培訓的推進,各地黨和政府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因為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阻礙了新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推進,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進程慢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各地區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是發展現代農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1.1 實施農民科技培訓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
培養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依靠力量。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素質,是“三農”問題工作是否成功的關鍵[1]。因此,新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重要且迫切。
1.2 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實施農民科技培訓的總體目標
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主要受益者和直接參與者是農民,農民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所以,農村人力資源優勢的轉化是推動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力量源泉。這種轉化的實現,就要改變農村的整體勞動力素質,而實施農民科技技術培訓可培養出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新型農民,從根本上為建設新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1.3 實施農民科技培訓是促進三增的關鍵所在
農業是戰略性基礎產業,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民更加關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的出路在于技術的提升。因此,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可以推動農業結構的不斷提升和跨越式發展,為達到三增目標注入動力。科技進步和掌握技術的新型農民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培訓,形成一個新型農業技術覆蓋輻射體系,共同實現建設新農村、共同致富的美好目標[2]。
農民教育培訓是政府所想、農民所需的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在當前面臨大好機遇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江蘇省贛榆縣農村人口達70.52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1.3%,小學文化者占30%,初中文化者占50%,高中(中專)文化者占19.5%,大專以上者僅為0.5%,其中57歲以上的人口占到了30%,占農村勞動力的48%,從年齡和文化程度上都導致群眾農業技能掌握水平有限,與贛榆縣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部分農民對培訓工作認識不夠,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還沒有意識到技術培訓學習的重要性,主動參與的群眾少之又少,使得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任務艱巨且繁重。
2.2 農民文化水平偏低
從農民的文化水平來看,雖然大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但部分農民文化水平還有缺失。對農民接受教育程度的調查發現,不了解的占21%;對影響他們參加培訓的因素調查發現,基礎不好的占13%。綜合這些調查數據發現,部分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是農民素質表現的不足之處。
2.3 勞動力結構不合理
目前,農村年輕人少,不愿種地,主要以中老年人、婦女為主體,投入不足,廣種薄收,特別是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學,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結構不合理,導致土壤生態環境污染。
2.4 機構眾多,培訓缺乏系統性
目前,在各級政府加大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背景下,相關機構紛紛參與培訓,既有農工辦的參與,又有人社部門下設的培訓機構,還有教育部門下屬的學校、民辦機構等。在開展培訓中大家各自為政、互不通氣,削弱了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不利于培訓工作的長期有序正常開展。
3.1 建立以政府為投資主體的多元教育體系
(3)在將電纜支架與橋架進行接地處理時,首先需要對電纜的終端進行處理,并同時固定好電纜,然后選擇能夠彎曲半徑的電纜設備進行施工。為保障電纜施工的安全性,在進行電纜施工時,需要樹立相應的警示牌,以使得施工工作能夠正常進行開展。
針對目前農民培訓體制的現狀,需要成立一個統領農民培訓工作的領導機構,制定農民培訓教育的體制規范,以利于改變機構重復、資源浪費、農民培訓經常“撞車”的現象。可實行多部門管理,統一協調的措施,通過統籌規劃使新農民培訓教育的資源得到整合,并確保農民教育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和長效性,從而使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另外,農民培訓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作支撐,從教材編寫、課件開發到組織管理、誤工補貼。因此,農民培訓工作應得到政府財政的重點扶持,為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3.2 分層次開展農民教育培訓
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長遠的貫穿于“三農”工作的系統工程,農民技術技能培訓的難度在于,農民在長期勞作生產中總結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對于技術培訓的渴求度整體水平不高;由于勞動力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培訓過程中生產與學習之間時間有沖突時,多數農民都以生產為主,這就對農民培訓有了較大的限制,所以要在教學形式上,要力求務實多樣。一是長短班結合,農忙時結合生產技術環節辦短班,農閑時辦長班。開展傳、幫、帶作用的農民技術員骨干隊伍,以農業干部學校為主的陣地,抓好農民科技培訓,分層次開展技能培訓,加強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為中心,以廣大農民需求為重點,按照實用高效的原則,積極實施針對性強的培訓。在授課方式上,要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生產相結合、講解傳授與專業戶介紹相結合。組織農民長時間、滾動式辦班,輪流學習技術。短班學習以針對性較強的技術為主,由于涉及范圍小,應設專人講解或者定期上門做技術指導。
3.3 完善管理網絡
改進只培訓單一技術的方法,設定針對性知識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并建立多層次服務網絡,以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與信息支持,使農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積極收集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農民適應和駕馭市場的能力。
3.4 方式靈活,重體驗
近幾年,贛榆縣農業干部學校舉辦的培訓班中摒棄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特別重視學員的參與及體驗。在課堂授課中,教師教風端正,講授聲情并茂,既具備較強的專業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前沿性,而學員應答積極,特別是在每期的授課中,參加培訓的農民朋友都能夠在專家的調動下,結合自身的種植經歷,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問題,通過專家的設疑解惑,進一步鞏固了教學效果。
3.5 加大農業培訓力度
一是明確教育培訓對象。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作為重點教育培訓對象,將回鄉大中專畢業生、青壯年農民工、退役軍人、新型職業農民等作為后繼者進行培養。二是構建完善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積極探索構建以農技推廣機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為主體等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三是優化每一次的農業培訓內容。按照生產經營型分產業,按照專業技能型分工種,按照社會服務型分崗位,力爭將每一次的農民培訓都做實做精,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新發展能力。四是創新農業教育培訓形式。實行“分階段、重實訓、參與式”的培訓模式,采取理論教學、現場示范、考察交流與跟蹤服務等靈活高效形式,提高農民培訓效率,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總之,提高農業人口尤其是生產領域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迫在眉睫,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一定要凝聚全社會的力量,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作為加強“三農”的重要舉措,才能將教育培訓工作扎實有效地長期推進下去,讓農民真正掌握推進經營方式轉變的本領,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技發展道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張亮.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0.
[2]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G725
A
1674-7909(2016)2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