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民
多措并舉推進農業“機器換人”
呂愛民
2016年,浙江省農業廳印發了《農業領域機器換人推進行動計劃(2016-2018年)》。該《計劃》的出臺,意味著浙江省農業機械化發展邁入了快車道,走向了科學化、正規化。作為臺州市主城區的路橋,位于浙東黃金海岸線上,又地處溫黃平原,素有“溫黃熟,天下足”的美譽,這為發展新型農機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隨著 《浙江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浙江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政策的出臺,路橋區的農機化發展呈現出如火如荼、日新月異之勢。路橋農機立時受到了各級領導、各方人士的關注和重視,路橋農機發展迅速、亮點紛呈,獲得了眾多榮譽:2003和2005年被評為臺州市農機安全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被農業部列為2007-2009年農機化工作聯系點;2007年被評為全國農機示范百強縣;2009年和2012年分別在區內成功舉辦了兩屆浙江省農業機械展示會;2016年9月,又被省農業廳列為首批13個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市、區)之一。
總結路橋農業“機器換人”推進工作,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是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路橋共有大大小小農機企業1 000多家,其中千萬元以上資產的大型企業有20多家。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不僅拉動了企業的效益,更促進了“機器換人”工程的推進。11大類30小類79個品目的補貼機具共涉及到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等過程。截至2015年底,路橋區擁有各類農機3.54萬臺(套),農機總動力達19.2萬kW,全區糧食生產耕作、植保、收獲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機耕率、機植保率、機收率分別達到100%、97.2%和98.5%,糧食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5%,引導創建“機器換人”示范鎮7個(占70%)。二是有序推進農機報廢政策的實施。2015年共為37臺拖拉機(收割機1臺)辦理了報廢手續,共涉及補貼資金12.7萬元;2016年截至9月,共為32臺拖拉機(收割機2臺)辦理了報廢手續,共涉及補貼資金11.1萬元。通過農機報廢政策的實施,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實現了節能減排。三是發放農機作業券。為了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提高農機的應用水平,尤其是推進水稻栽插機械化,早從2001年開始,路橋區新橋鎮就在全省率先推行發放農機作業券的做法,即每0.067hm2(畝)130元的作業券補貼由政府全額承擔,其中鎮政府補貼100元,區政府補貼30元。農戶在接受服務組織的機械化作業服務后,只要在作業券上簽字確認,服務組織就可憑農機作業券向政府結算。此舉使得新橋鎮的機插面積大幅提高,受到了當地農戶的普遍歡迎。還有其他的優惠政策,比如購置大型機械給予優先銀行貸款,從事農田作業的拖拉機享受燃油補貼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了順利推進“機器換人”工程,總站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重用農機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倡導和依靠科技的力量。通過成立農機協會、科技下鄉、現場展(演)示、集中培訓等方式,實現先進農機化技術、裝備的推廣。站里積極鼓勵和引導專家技術人員走出辦公室,深入一線加強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掌握實際,不斷引進和研發新產品,增大新產品的推廣力度。比如“無人機”的引進和推廣,就在當地百姓中產生了轟動效應,使大家由衷地感覺到科技力量的強大和不可取代,認識到足不出戶、實施遙控就可完成農業生產的播種、施肥、澆灌、灑藥、監察等繁重任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區政府出資千萬元興建的新橋農機 “公共服務中心”,相當于農機博覽館,其中既有農機的總體概況、發展歷程、研發成果介紹,又有新產品的展出、演示,同時配備了現代化的農機檢測線,從而有效整合了路橋的農機資源,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機展示窗口,大大增強了人們對農機的全方位認識。
2016年9月,路橋區被浙江省農業廳列為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區。為了將示范工作引向深入、推向全面,總站又在全區推行了“十百千萬”示范工程,先后創建了“示范鎮”“示范村”“示范戶”17個。通過示范,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技術、先進的方法,逐漸被廣大百姓所知曉、認可和接受,從而起到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轟動效應。
改進服務態度,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一直是路橋農機不變的理念。農機總站在區政府辦事中心服務窗口的基礎上又設立了農機辦事大廳,辦事大廳設在總站辦公樓二樓,站里將農機補貼和農機監理業務集中到大廳辦理。此舉不僅改進了農機管理的服務形式,更方便了前來辦事的群眾。工作人員力爭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笑臉相迎、和氣相待,從百姓好朋友、貼心人的立場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使得前來辦事的老百姓有賓至如歸、如沐春風之感。
為了推進“機器換人”工程,總站積極加強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并成立了專家組,建立健全了農機和農藝協作機制。在金清鎮建立了一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適時進行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根據新品種和新種養模式的需要,引進和推廣適用的農機裝備,根據機械作業的需要,改進品種選育、農作制度、栽培和養殖模式,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體系。
作者信息:臺州市路橋區農機總站,31805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