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高橋的廚師善治河鮮,這與高橋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
今天,我們在談論本幫菜時,一定不能忘記,高橋也是本幫菜的源頭之一。分析高橋本幫菜的形成與發展,也是研究上海飲食文化的一個課題。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拍到本幫菜,一群人馬就“殺”到川沙去拍,但是他們沒去黃浦江口的高橋,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逢熟吃熟,高橋人家口福好
從川沙經營的本幫菜中我們會發現,基本上都是“豬家門”在撐市面,用到的河鮮,充其量也就是河蝦、青魚、鳊魚等,而高橋的本幫菜,取之于江河就比較豐富了。高橋的廚師善治河鮮,這與高橋的地理位置不無關系。
從地圖上看即可知道,高橋地處黃浦江與長江的交匯處,向遠便是“一片汪洋都不見”的東海,此處又是淡水與咸水的交匯處。常識告訴我們,凡淡咸水流交匯處,必有魚蝦甲殼聚集,而且品質優良。高橋又是由泥沙沖積成陸地的,近千年來形勢變化較大,境內河流縱橫交叉,多為沙質土壤,相當肥沃。據當地老人回憶,清浦港中段過去名叫花午灣,魚蝦匯集,百姓由此叫它蝦魚灣,“兩岸人家半系漁戶”。清代詩人程上選著有清溪三十二韻,其中在《花溪垂釣》一詩中寫道:花午灣前花滿溪,斗牛橋畔半魚磯。一鉤初月沖斜影,幾曲清流悟化機。霜籪秋風螃蟹美,桃花春水鱖鱸肥。得雨換酒尋常事,晚事醺醺買醉歸。
春秋兩季時令,詩中提到的名物就有:螃蟹、鱖魚、鱸魚。可能還有許多種類,文人認為不堪入詩,就沒有寫。點到為止,是中國文人一貫的態度。
高橋的土壤宜種稻谷雜糧和瓜果蔬菜,比如凌橋“一點紅”茭白很是著名的,皮薄、肉嫩,味鮮,且有清香,現在仍在種植。高橋農戶擅長飼養家禽、家畜,也為高橋農家菜的定型和豐富提供了物質保障。
過去,高橋一帶的飲食風俗有“四盆六碗”,民眾的家宴和逢年過節招待親友即采用這個規格。所謂“四盆”,即四冷盆:白雞、白肚、爆魚和皮蛋肉松等四樣。也有用海蜇頭或油爆蝦調整的。“六碗”即為六熱菜:紅燒肉、紅燒魚、紅燒雞或紅燒鴨,再有咸肉水筍和大白菜炒肉絲等,湯為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肉皮湯。如遇婚喪和生日壽慶,“四盆六碗”或許不能應付場面,特別是一些大戶人家待客,就會關照廚師增加分量、提高檔次。規格為四雙拼、八大碗,八大碗熱菜還要換上全雞、全鴨,同時外叫飯店廚師來掌勺。
后來高橋筵席的熱菜有所變化,向精細化發展,出現了扣三絲、炒海紅、走油肉等。扣三絲的制作比較費功夫,廚師用雞絲、火腿絲、竹筍絲切細絲,排列整齊后塞入碗內,下墊一塊厚實的香菇。上籠蒸后倒扣在盆內,頭頂香菇,澆上高湯,湯清形美,鮮香誘人。因臨吃時須用筷子抖開,俗稱“抖亂三絲”。此菜還討口彩的用意,希望女兒嫁到男家后,從此財源茂盛,財物多得像金山銀山一樣。
炒海紅就是炒淡菜,干淡菜用黃酒發過,加韭黃、慈菇、地栗等一起炒,味道也相當不錯。
走油肉的做法是,取上好肋條,稍煮斷生后,皮朝下投入油鍋內,炸至肉皮起泡冷卻,復再加醬油、白糖、蔥姜等燜至酥而不爛,改刀后裝盆,澆上鹵汁,因去掉一部分脂肪后,吃口更加松軟,咸中帶甜,回味綿長。后來,大戶人家的筵席中還引進了一些高檔的燴菜,比如魚翅、海參、魚唇等。
到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高橋人家的筵席規格也大大提高了,通常為十六碗加一只大拼盤,一桌主客,吃也吃不完。
物華天寶,高橋名廚手段高
高橋扼守長江口,成為魚群季節洄流的通道。大量的鳳尾魚、銀魚、白蝦和鮰魚,就成為大自然的慷慨饋贈。長江銀魚與太湖所產的完全不同,個體較長而且更加肥嫩,肉質呈半透明狀,高橋百姓稱之謂“面丈魚”。面丈魚炒蛋就成了高橋一款時令名菜。白蝦,上海城中人呼作白米蝦,初夏時節抱籽而來,頭頂紅膏,經沸水稍氽即食,味道鮮美異常,也是佐酒佳肴之一。
高橋鄉賢還回憶以前常能吃到的“鰣、槍、鮰、蛺”,指的就是鰣魚、刀魚、鮰魚和中華鱘。刀魚在水中游動時恰似銀槍,好理解。蛺,是當時口語中對面目奇異的中華鱘的形容,大約也說得過去。現在中華鱘是法律嚴禁捕撈的國家保護動物,市場上匿跡已久。每年,市有關方面還要在高橋舉行中華鱘幼苗投放儀式,以加強對瀕臨物種的保護與重視。
高橋人家舊時吃刀魚飯,用硬柴引火,待大米飯收水時,將刀魚一條條鋪在飯上,改用稻柴發文火,飯燜透后,將魚頭一拎,龍骨當即蛻去,魚肉與飯一起拌,加一勺豬油和少許鹽,那個鮮香感受,今天的高橋老前輩憶起,感慨萬千,終生難忘。
無鱗而皮色灰白的鮰魚,被高橋人呼作“海老鼠”。鮰魚味腥,須斬件過油,加黃酒、醬油、糖、味精等旺火烹之,加蓋調中小火燜透后取出蔥姜,翻身起鍋,鍋中留有鹵汁,再起火收至稠濃后淋適量麻油,澆在魚身上上桌。肥而不膩,肉質滑嫩,膏脂豐富。即使在夏天,一盆剛出鍋的鮰魚放在陽光下,片刻后也會凝結。
紅燒鮰魚是本幫菜中的經典名菜,列入《中國食經》《中國名菜大典》等典籍,尤以吳淞飯店和高橋老飯店出品最佳。
過去,高橋鎮上與吳淞飯店隔江而比肩的是百年老店長興館,新世紀初,長興館在高橋港整治時被拆。所幸的是老街上還尚存西街飯店這一老字號,黛瓦粉墻建筑,雕刻朱漆門窗,本地傳統裝潢,菜譜上列有古風猶存的高橋本幫名菜,比如蒸三鮮、紅燒羊肉、白切羊肉、羊雜拼盆、田螺燒鱔背、油面筋塞肉、青魚頭尾、清蒸鰣魚、走油蹄髈、扣三絲、原只扣雞、肉皮湯等。溫酒而小酌,這里風情獨濃!
一個世紀來,隨著餐飲市場的發展,高橋鎮上也出了孫炳、張和尚等名廚,成為本幫菜中的領軍人物。
鄉味難改,杜月笙使本幫菜名聲大振
但是,讓高橋本幫菜名氣大振,走出高橋的,杜月笙是出了大力的。
杜月笙是高橋人,早年失去雙親,靠吃“百家飯”長大。杜月笙后在十六鋪發跡,投在黃金榮門下,得到桂生姐的扶助,最終在法租界的華格臬路落地生根,對本幫菜情有獨鐘,每有重要客人,必定以本幫菜招待。杜府有一名高橋籍的廚師主理廚政,據說杜月笙特別喜愛吃兩道菜,一是炒蝦仁,用新鮮個大的活河蝦剝殼,用干毛巾擠去水分,雞蛋清上漿后再冷凍一小時。烹飪方法也別開生面,將蝦仁攤開在笊籬上,用滾燙的豬油反復澆在上面,稍加攪拌即熟裝盆。二是炒雞蛋,熟干貝撕絲、熟火腿切丁,打入雞蛋液中。蛋液盛于大盆之內,也用滾燙的豬油徐徐淋入,一面攪拌,一面成熟,此時蛋液會隨高溫而膨脹起泡。
杜月笙也經常去十六鋪的德興館吃飯,由杜家總管萬墨林電話預訂包房。他愛吃那里的炒肚當、炒鱔絲、炒圈子、糟缽頭、炒鱔糊等。社會上的朋友或生意場上的合作伙伴得知他偏好這一口,凡請杜月笙吃飯,也必定選擇本幫飯店。抗戰勝利后,德興館成了黨國要員經常品嘗本幫菜的館子。1948年,上海大米供應緊張,萬墨林找到蔣經國,一個電話,就運來一卡車大米,免去飯店無米之炊的尷尬。
杜月笙對高橋一直是充滿感情的,1931年他在家鄉買地建成杜家祠堂,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杜祠舉行落成典禮時,上海市長的吳鐵城率黨政要員前來祝賀,全國軍、政界的頭面人物和社會名流都來恭賀,特別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是,梨園界名角如梅蘭芳、程艷秋、尚小云、金少山、馬連良等都會集于此,粉墨登場演了三天堂會戲,鑼鼓鐃鈸,管弦悠揚,皮黃婉轉,濱海盛會,場面空前。
杜祠周圍搭起牌樓和大棚,彩旗招展,笙歌不絕,三天之內大宴賓客,四鄉八鎮的鄉親均可赴宴,流水席每天招待千人以上。酒席由上海著名的杭州飯店操辦,本地名廚孫炳主掌,指揮若定。這一次大宴賓客的豪舉,也使高橋本幫菜聲譽鵲起,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草頭圈子等名菜遂為滬上老饕刮目相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