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的主產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對地區經濟及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中亞國家與我國西北地區毗鄰,被稱為“第二面包”的馬鈴薯在中亞國家有較大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巨大。“一帶一路”戰略為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搭建了較好的平臺,西北地區可利用其先天性的地理位置優勢、出口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等向中亞國家出口馬鈴薯產品。除了穩定傳統鮮薯產品出口優勢之外,西北地區還應通過境外投資、技術援助等方式帶動馬鈴薯加工品、種薯及馬鈴薯附加產品的出口。
關鍵詞: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中圖分類號:F307.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6-0129-07
引言
馬鈴薯營養豐富,是世界頭號非谷物類食物,也是全球糧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高產的經濟作物,其適應性強、生長周期短、產量高,是很多低收入國家及貧困人口的主要糧食作物。2015年初,中國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通過引導我國居民樹立“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的理念來不斷改善膳食結構,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這是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積極探索[1]。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西北地區則是我國的馬鈴薯主產區,是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區域,同時,該區域也是我國貧困人口的集中地。馬鈴薯產業發展在西北地區對農民增收和減輕貧困具有重要的意義,馬鈴薯的出口貿易不僅關系到農民的經濟收益,也關乎西北地區農業產業發展的未來。
中亞國家毗鄰我國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文化傳統、飲食結構與我國西北地區有較大的相似性,但由于水資源稀缺,農業發展比較落后,農產品結構單一,加工能力薄弱,農業技術落后,個別國家甚至不能實現糧食自給。中亞國家總人口將近 7 000 萬,其中貧困人口接近一半。馬鈴薯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這些國家被稱為“第二面包”,盡管近年來中亞國家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但受限于農業技術、氣候、國際高糧價的影響,其對馬鈴薯及其制品仍有較大的需求。當前,在向西開放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政策引導下,我國開始重視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國家政策的引導為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的馬鈴薯貿易搭建了絕好的平臺,沿隴海鐵路、蘭新鐵路等深入中亞地區的鐵路干線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開通的直達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航線等為馬鈴薯產品直接出口中亞國家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方式,解決了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面臨的運輸問題。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在國外需求、國家政策、出口運輸、出口生產方面的條件均已具備,出口前景十分廣闊。
一、中亞國家馬鈴薯生產及需求狀況
農業是中亞國家的傳統主導產業,糧食生產在中亞國家普遍受到重視,馬鈴薯是中亞國家傳統的糧食作物,各國普遍種植。但中亞五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除了哈薩克斯坦的糧食自給能力較強之外,其余四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糧食問題,尤其是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糧食不能自給,缺口較大。馬鈴薯宜糧宜菜,為保證糧食安全,中亞各國政府為推進馬鈴薯種植均有相關的政策措施,但由于自然條件、技術缺乏、病蟲害等的影響,中亞國家的馬鈴薯生產效率普遍較低。對于大部分比較干旱的中亞地區來說,馬鈴薯的重要糧食地位日漸提升,且播種面積也在穩定增加,這不僅能緩解中亞國家的糧食危機,也能幫助農民獲得更好的收成,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
(一)中亞國家的馬鈴薯種植與生產狀況
近十多年來,中亞五國的馬鈴薯播種面積(見表1)均穩步增加,其中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馬鈴薯種植相對穩定。若按人口來計算,吉爾吉斯斯坦還是世界上第十大馬鈴薯生產國,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馬鈴薯種植增長較快,幾乎翻了一番,尤其是2006年以后,這三個國家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大量增加,這與國際上糧食價格的上漲以及國內農業政策的引導有較大的關系。
從生產量上來看,中亞五國中馬鈴薯產量最大的是哈薩克斯坦,其次是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產量較少的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個國家中平均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反而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單產水平最低的是土庫曼斯坦(見表2、表3)。數據顯示:中亞五國的馬鈴薯生產無論從種植面積上、還是產量及單產水平上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各國由于受農業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馬鈴薯產業的生產存在較大的差異,如:塔吉克斯坦水資源豐富,馬鈴薯單產水平高;土庫曼斯坦作為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區之一,馬鈴薯的單產水平是中亞國家中最低的;烏茲別克斯坦受國家政策重視及技術引進影響,馬鈴薯單產水平最高。
(二)中亞國家的馬鈴薯消費與需求情況
馬鈴薯在中亞國家的消費量逐年上升,其消費需求主要體現在食物消費和非食物消費兩個方面,中亞國家的馬鈴薯需求滿足一部分來源于國內供應,一部分來自于國際市場進口。根據國際馬鈴薯中心(CIP)的統計:在哈薩克斯坦,馬鈴薯是僅次于小麥的重要糧食作物,年人均消費量為100千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馬鈴薯年人均消費量僅次于白俄羅斯,達到140千克;其他國家的馬鈴薯年人均消費量也基本保持在90~100千克左右。中亞國家馬鈴薯的消費大部分用來鮮食或用作飼料,但近年來中亞國家對馬鈴薯加工品需求量較大,受國內加工能力限制,馬鈴薯加工品進口量逐年上升。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中亞五國中對馬鈴薯產品進口需求量較大的國家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其他國家雖有進口,但量比較少,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見表4),可以看出: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從世界上進口數量較大的是鮮或冷藏的馬鈴薯及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凍馬鈴薯,這說明這兩個國家的居民對馬鈴薯初級產品的需求量較大,馬鈴薯淀粉也屬于兩個國家中進口量及進口價值較大的產品。
二、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的前景分析
目前,亞洲國家的馬鈴薯生產量與消費量正在大幅度增加。為保障糧食安全,很多亞洲國家都將馬鈴薯作為重要的農作物予以推廣和種植,中亞國家也不例外。馬鈴薯在中亞國家的消費潛力巨大。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產量居全國第一,但目前的出口市場主要以東南亞國家為主,與中亞國家的馬鈴薯貿易規模非常有限,西北地區馬鈴薯的主要出口國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與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馬鈴薯貿易量極小。西北地區馬鈴薯的主要出口口岸是新疆口岸,且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馬鈴薯加工品出口相對較少(表5)。2014年,甘肅口岸首次實現了馬鈴薯全粉出口至烏茲別克斯坦。根據中國海關信息網數據顯示,中亞國家從中國進口的馬鈴薯產品主要來源于我國的西北地區,在“一帶一路”和中國“向西開放”國家戰略的帶動下,未來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的市場前景廣闊,出口潛力巨大。
(一)“一帶一路”的政策導向
中亞國家馬鈴薯生產技術普遍較為落后,這些國家與中國馬鈴薯在技術、加工品生產等方面的合作具有較大訴求。我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在農業資源、自然條件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這為區域性的馬鈴薯產業發展與合作提供了較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受地緣剛性影響,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農產品貿易也要是通過新疆口岸、陜西口岸和甘肅口岸完成的,我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為蔬菜水果,包括鮮或冷藏的馬鈴薯,進口的主要為棉花、皮毛產品,農產品貿易具有優勢互補的特點。根據海關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出口數量逐年上升,出口商品結構逐漸升級,馬鈴薯加工品如淀粉類產品出口量不僅實現了零突破,還帶動了其他加工品的出口。
馬鈴薯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優勢農產品,傳統方式下主要出口至歐洲國家和東南亞國家。自2012年以來,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漸為政府、出口企業所重視。“一帶一路”戰略為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不僅符合中亞國家的“向東看”戰略,也符合我國的“西向發展、向西開放”戰略,這種國家戰略的高度契合對中亞國家和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方面雙方國家均有共同利益。“一帶一路”建設貿易便利化的系列舉措,使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的馬鈴薯貿易更加順暢和便捷。西北地區作為我國馬鈴薯的主要生產區域,馬鈴薯加工水平較高,出口馬鈴薯制品至中亞國家具有巨大的空間,加上國家政策的導向,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具有明顯的政策優勢。
(二)馬鈴薯出口具有成本優勢
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的馬鈴薯產品生產成本和價格均低于國際市場價格,且西北地區由于勞動力成本低于國內其他經濟發達省份,馬鈴薯產量全國最大,產業集聚效應使得馬鈴薯產品的出口價格具有絕對優勢[2]。馬鈴薯的出口成本主要由生產成本和國內外段運輸成本決定。西北地區馬鈴薯生產規模大,因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較為廉價,這決定了馬鈴薯的生產成本較低;從運輸方式上看,西北地區距離中亞國家較近,區位優勢明顯,加之我國有專門經西北地區開通至中亞國家的專列,與傳統方式下通過海洋運輸出口馬鈴薯至中亞國家、歐洲國家相比,國內國外段的運輸成本大為降低。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得西北地區與國內其他馬鈴薯生產區相比較,馬鈴薯產品在對中亞國家的出口報價上具有絕對優勢。另外,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種植技術及優良種薯培育技術發展較快,馬鈴薯的加工能力也越來越強,高附加值的馬鈴薯加工品生產成本不斷降低,近三年來,馬鈴薯淀粉、細粉、顆粒粉等加工品已開始大量出口至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價格與質量是影響國際貿易中商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西北地區的馬鈴薯在中亞國家市場上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三)馬鈴薯生產技術合作潛力大
中亞國家馬鈴薯種植受自然條件和種植技術影響較大,馬鈴薯生產能力不高,氣候的變化增加了中亞國家更加干旱的可能性,CIP中亞地區科學家卡洛·卡里表示,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咸海流域將會變得越來越干旱[3]。可見,中亞國家馬鈴薯的種植對旱作技術、抗干旱條件的品種需求將會越來越大。我國西北地區是旱作農業較發達的區域,區域內山地較多,氣候冷涼,降雨量較少,但我國西北地區的馬鈴薯產量卻是最高的,馬鈴薯種植技術十分先進。因此,為中亞國家提供馬鈴薯技術服務,將馬鈴薯的栽培技術、優良品種培育技術、小型農機具及馬鈴薯加工技術推廣到中亞國家,這對他們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因而造就了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在馬鈴薯生產技術合作方面的較大潛力。
三、結論與建議
中亞國家對馬鈴薯產品具有巨大的需求,但由于受環境、氣候、農業技術等條件的影響,該區域馬鈴薯生產水平較低,其對國外的馬鈴薯產品需求量越來越大,盡管我國馬鈴薯在2005年以后就開始出口中亞國家市場,但出口量較小,出口以鮮薯為主,用途上以蔬菜形式消費居多。由于中國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接壤,馬鈴薯通過新疆、甘肅、陜西口岸出口具有先天性的優勢。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推動之下,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優勢更加明顯,質優價廉的農產品符合大眾消費需求,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市場前景光明。在當前的新形勢下,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市場還需注重以下方面:
(一)建立馬鈴薯出口基地,提升產品出口品質
馬鈴薯是中亞國家人民餐桌上重要的食品之一,食品安全與食品品質是影響消費者需求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中亞國家市場上的進口馬鈴薯主要來源于歐洲國家。我國西北地區的馬鈴薯要在中亞國家占有一席之地,首先面臨的是與來自歐洲國家馬鈴薯的競爭,盡管西北五省區的馬鈴薯在價格上具有優勢,但品質上不具有絕對優勢,尤其是馬鈴薯的加工品。馬鈴薯的產業鏈條較長,從種植、收獲、加工到出口銷售要保證各個環節的質量,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出口生產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
西北五省區可在了解和熟知中亞國家關于進口食品和農產品的有關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的前提下,通過整合地區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建立綜合性的出口基地,保證出口品質。比如,在陜西省可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和科技優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建立馬鈴薯出口研發基地;在甘肅省可利用定西地區規模化生產建立馬鈴薯種薯基地和原料薯基地;在寧夏、青海可利用其寒涼的自然條件建立馬鈴薯貯藏中心;在新疆可利用其口岸優勢建立馬鈴薯出口集散中心。這種集研發、生產、貯藏和出口為一體的綜合性馬鈴薯出口基地能有效將西北五省區的資源整合利用,并能最大化發揮各省區優勢,保證馬鈴薯從源頭到餐桌均具有高品質,對開拓中亞國家市場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加強政府間溝通,促進貿易便利化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便利化程度較低,跨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口岸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中亞國家對本國農業的保護程度較高,尤其對中國農產品設置了較大障礙,使貿易便利化程度不高。馬鈴薯在中亞國家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中亞國家普遍對糧食進口實行嚴格的管理,引致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面臨程序繁雜、檢驗嚴格、數量限制等貿易壁壘。
目前,西北五省區中的馬鈴薯主要通過新疆口岸出口。于國內而言,西北五省區應作為一個區域性的整體共同對馬鈴薯產品出口進行規劃,各省區政府需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針對馬鈴薯產品出口在商務環境、海關環境、口岸物流、規章制度方面等采取具體措施,如建立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物流中心、馬鈴薯保鮮倉儲、馬鈴薯貿易基地等提升馬鈴薯出口的便利化水平。陜西、甘肅、新疆、青海、寧夏應充分發揮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作用,深入推動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重點突出優勢農產品尤其是馬鈴薯及相關產品的“走出去”規劃,為西北地區馬鈴薯出口中亞國家做好鋪墊。同時,西北地區還應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的國家政策優勢、投資優勢,推動跨區域、跨邊境發展,為馬鈴薯開拓新的國際市場,推動貿易便利化,逐步穩固和擴大西北地區馬鈴薯在中亞國家中的市場份額。
(三)通過農業技術援助帶動馬鈴薯及其相關產品的出口目前我國在抗旱馬鈴薯品種培育與種植、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方面技術先進。盡管中亞國家對我國新鮮馬鈴薯及加工品進口設有較大的貿易壁壘,但對馬鈴薯優良種子、先進生產技術卻極為歡迎。中亞國家普遍干旱,如新疆的先進節水灌溉技術(膜下滴灌技術)在哈薩克斯坦馬鈴薯的生產中就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中國國家節水灌溉中心(新疆)在落實中哈兩國政府科技合作前提下,將先進的馬鈴薯種植技術應用于中亞國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在種植技術和種薯培育方面優勢明顯,優良的種子是提高馬鈴薯品質和產量的基礎,但目前由于馬鈴薯產品出口中亞國家的規模十分有限,西北地區與中亞國家馬鈴薯的合作沒有全面展開。與中亞國家的馬鈴薯合作,通過技術推廣與技術合作是關鍵,如中烏、中塔成立的農業合作機制、中哈的農業科技示范中心都是有效的合作平臺。因此,可以通過農業技術交流,舉辦科技成果展覽和學術研討會等方式開展馬鈴薯技術輸出與服務[4],擴大西北地區馬鈴薯在中亞國家的科技影響力,在輸出馬鈴薯種薯時,不斷推廣馬鈴薯生產技術,以技術援助帶動良種培育、人員培訓服務等相關產品的出口。
(四)開展境外加工,以投資帶動馬鈴薯及附加產品的出口現階段,中國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尚未進入中亞國家,而中亞國家的政府無不重視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用以確保其糧食安全。馬鈴薯是中亞國家人民餐桌上重要的食物,但中亞國家缺乏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馬鈴薯加工水平低。中國西北地區企業在直接擴大馬鈴薯加工品出口有難度的情況下,可先通過在中亞國家進行境外投資,以項目換市場[5]。西北地區加工企業可利用政府專項基金,在中亞國家獨資或合資設立加工企業,重點發展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加工型企業,讓中國的馬鈴薯加工品進入中亞百姓的餐桌,在境外加工企業的帶動下促進我國西北地區馬鈴薯生產原料、加工設備、農機具產品等的出口,為雙方馬鈴薯產業的進一步合作與發展鋪路搭臺。
(五)重視馬鈴薯文化及產品宣傳馬鈴薯從原產地秘魯到世界各國本身就是實物跨文化傳播,從經濟學視角上看馬鈴薯傳播,其本質就是貿易。貿易要產生長期經濟效益還需從文化上下功夫。中亞國家對中國的了解甚少,對中國的馬鈴薯產品也缺乏認可,要將西北地區的馬鈴薯出口至中亞國家,可以結合西北地區的民族特色將馬鈴薯與當地的鄉土風情、飲食文化結合起來,通過在邊境或中亞國家舉辦馬鈴薯文化節、馬鈴薯產品推廣節、馬鈴薯飲食文化交流活動等提升西北地區馬鈴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亦可將產品展示、產品體驗與文化交流結合起來進行宣傳,這種特殊的營銷方式更容易獲得中亞人民的認可[6,7],這是做好馬鈴薯出口至新興市場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劉曉凱,馬志強,吳月澤.中國將啟動土豆主糧化戰略,土豆或成第四主糧[EB//OL].[20160302].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2-25/doc-ifxpvysv4885387.shtml.
[2]劉俊霞,賈金榮.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趨勢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5762.
[3]李木子.抗旱馬鈴薯為中亞帶來福音[N].中國科學報,20130807(8) .
[4]封巖.中國馬鈴薯及產品對東盟出口市場及潛力分析[J].世界農業,2012(4):6468.
[5]胡穎,李道軍. 新疆對中亞主要國家農產品出口:比較與促進[J].新疆財經,2012(4):7075.
[6]馬驥.中亞五國對外貿易與新疆經濟增長的相關性[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43148.
[7]何林,任媛. 我國與中亞五國雙邊貿易成本的測度與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6):7884.
Abstract:The Northwest region is the main producing area of potatoes in China. The potato industr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local economy and farmers’ income. Central Asia countries are closed to this area, and have a large demand on potatoes which are called “the second bread” in these countries. And the potato industry has great market potential.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has built a good platform to export potatoes from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to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region can take the advantage of its congenit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low export costs and the technology advantages to export potatoes. Apart from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the region should also exploit some other ways such as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to stimulate the export of processed goods, seeds and augmented products of potatoes.
Key words:potato export; Central Asia countries; market pro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