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對于一個年輕的非洲國家而言,已是了不起的文明成就,也是這個國家歷史中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一筆。
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的福利醫保體系是在哪個國家形成的?很多人都會以為是曾號稱“非洲唯一發達國家”的南非,其實不然,最早覆蓋非洲人的非洲福利醫保體系,形成于法屬西非,也就是今天的塞內加爾共和國和馬里共和國。
塞內加爾和馬里自1909年起同屬于法屬西非,首府設在今天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自18世紀末起,法屬西非殖民政府(AOF,1904年前首府在馬里古城廷巴克圖)仿照法國本土建立了一套基本醫保體系,但只適用于擁有法國國籍者,嚴格說,這套基本醫保體系可以說是“非洲的”,卻并非“非洲人的”。
轉折出現在首府搬遷至沿海的達喀爾后第二年,這一年,AOF當局推出了針對塞內加爾土著居民的“塞內加爾本土居民醫療救助服務制度”(MAI),其內容包括向土著人口提供免費醫療、免費健康咨詢,尤其是疫苗普及和近代接生和兒童保健服務的推廣。盡管設立MAI的初衷,是為了體現“法屬西非是法國主權范圍”,是一種“跑馬圈地”的方式,但客觀上為當地人提供了醫療保障(雖然是很初級的),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次出現了真正的、近代化的福利醫保體系。
然而近代醫學人才的匱乏很快為MAI的推廣提出嚴峻挑戰,深感頭疼的AOF當局在一些法國和當地知識分子的建議下在1916年成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所正規高等醫藥學學府——達喀爾非洲醫學和藥學院,兩年后,這所學院改名為法屬西非醫學院。
1942年,本土被納粹德國占領、法屬非洲成為“自由法國”最重要根據地,法屬西非更成為重中之重,為爭取當地人支持,“自由法國”采取了一系列爭取人心的安撫措施,其中就包括加強對MAI的改進,1942年,法屬西非開始引入科學的衛生定期體檢制度,并加大了醫療人才培訓力度。
戰后的1953年,MAI系統共有醫生581名,藥劑師56名,以及較多的、受過培訓的護士和助產士,其中少數為本土派遣或歐美志愿者,絕大多數則是法屬西非醫學院所培養的。
1957年,通過的塞內加爾憲法第十七章規定了“國家實行全民醫保的衛生政策”,這是“全民醫保”首次被寫入非洲國家的憲法大綱。1960年6月20日法屬西非正式獨立,同年8月20日塞內加爾和馬里分治,雙方均沿襲了從MAI系統改頭換面的福利醫保體系,但變成內陸國、財力和人力有限的馬里只能蕭規曹隨墨守成規,而塞內加爾卻推陳出新,建成了撒哈拉以南最有聲有色的福利醫保體系。
在整個20世紀前半葉,塞內加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醫保體系最健全、現代醫學普及程度最高、地方病和惡性傳染病防治成果最顯著的地區。
1963年3月7日,塞內加爾國家勞動法生效,同年塞內加爾衛生法生效,塞內加爾國家醫保體系(IPM)開始在全國范圍內以全新方式推廣。此后兩個法規都曾多次修改,但基本原則保持不變。
1998-2007年塞內加爾推動了“塞內加爾全民醫保健康10年發展規劃”(PNDS),提出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兒童死亡率和減少生育率的三大全民健康發展目標,截止2005年,基本實現了PNDS的發展目標。
塞內加爾醫保體系在防治各種惡性傳染病方面的成績在非洲較為突出,并受到國際好評,2005年塞內加爾艾滋病毒攜帶者數量約在2.9-10萬之間,死亡人數約在1700-12000之間),梅毒確診數為9500例,治愈率從64(2002年)增至72%,死亡率為2-4%,對瘧疾、黃熱病、錐蟲病、蕁麻疹、腦膜炎等的治療和預防也卓有成效,各種疫苗接種工作開展較普及,2001年兒童疫苗接種(EPI)普及率僅45.3%,2007年已提升至93%。
塞內加爾的醫保體系確保其男性平均壽命達到55.34歲,女性達到58.08歲,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壽命最長的,艾滋病攜帶者比例僅為0.9%,也是全非洲最好的成績。
盡管正如塞內加爾衛生部所坦言的,塞內加爾今天的IPM醫保相對已有110年歷史,但囿于國力、條件仍然是較“初級”的醫保體系,然而對于一個年輕的非洲國家而言,已是了不起的文明成就,也是這個國家歷史中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