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習慣。有人說中國本土的節日加上世界性的節日一年中有170多個,平均每2天多就有一個節日。
節日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每個節日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世界各國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于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等;一些節日源于宗教,如伊斯蘭教國家的開齋節、基督教國家的圣誕節等;還有些節日源于對某人或某個事件的紀念,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等等。
在現代社會,伴隨著國際交流和合作越來越廣泛,為了紀念重大的國際活動,產生了一些跨越國家和民族、具有國際性的節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等。
國際性的節日,一般都由其他國家或國際性組織提出,然后逐漸被中國接受。比如母親節,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這個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現代母親節源于美國,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被定為母親節。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不過,中國一些學者和機構認為,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母親節,并于2006年提出,把孟母生孟子這一天即農歷四月初二定為中華母親節。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再比如父親節,是一個感恩父親的節日。父親節始于20世紀初,也是源于美國。父親節的日期在世界各國雖有所不同,但到目前為止,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選擇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這一天過父親節。節日里有各種慶祝方式,但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中國內地習慣上把6月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而臺灣則選擇8月8日這一天為父親節,又稱為“八八節”。“八八”和爸爸相近,“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像一個 “父”字,所以,臺灣就把父親節定于這一天。
在繁多的節日中,我們選擇過什么樣的節日呢?盡管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時期,世界性的節日越來越多,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為重要的節日選擇,還是過自己的傳統節日。這就是文化,這也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不斷傳承、延續的基因。比如,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八節”,即春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鬼節)、中秋、冬至,就是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
隨著時代的變遷,過節的形式在改變,但節日的內涵和精神卻始終如一。本期《節日 古老文明的印記》一文,正是為您講述節日文明的千年腳步和她留下的不滅印記。
《中國新時代》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