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賦
(大方縣興隆苗族鄉政府,貴州 大方 551617)
大方縣興隆鄉玉米播種技術改良研究
張賦
(大方縣興隆苗族鄉政府,貴州 大方 551617)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因其耐寒、易成活的特點而受到廣大農戶的青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規模的玉米種植勢在必行。因此,加強玉米種植技術的改良,對于提高玉米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貴州省大方縣興隆苗族鄉玉米種植為主要切入點,對高山旱地玉米種植技術改良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途徑進行研究,以期為同類型的玉米生產提供參考。
玉米;種植技術;技術改良
興隆苗族鄉位于貴州省大方縣北部,平均海拔約1 600 km,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顯示,興隆苗族鄉農業人口為2.6萬余人,占本鄉總人口的95%以上,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為玉米。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玉米種植機械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但限于人力、財力的不足,興隆苗族鄉的玉米種植機械化水平仍然相對較低,玉米種植技術仍然較為傳統。
2.1 播種技術改良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作為興隆苗族鄉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種植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農戶的根本利益,改良傳統的玉米生產、收割技術,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服務“三農”的根本體現[1]。傳統粗放式的玉米種植方式不僅人力投入大,而且產出相對較低,推動玉米種植技術的現代化發展,實現玉米產業的集約化生產,提高玉米生產效率,對于促進興隆苗族鄉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2.2 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現代玉米播種、收獲技術不僅僅是在技術層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更多是一種全方位的農業生產管理。眾所周知,農作物的高產量不僅源于正確的播種收獲技術,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土壤的肥力,而土壤肥力的培養是一種可控性因素,通過合理施肥、適度休耕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能夠使土壤長期保持甚至增加肥力,使得“瘦土”變“肥土”。
2.3 有利于生產觀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少數民族眾多,興隆苗族鄉目前的生產觀念仍然是粗放型的發展觀念,通過對玉米種植、收獲技術的改良,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能夠促進農民思想的轉變,更加解放思想、創新思想,使得興隆苗族鄉農戶生產觀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
3.1 玉米種植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所謂玉米種植機械化,是指在玉米播種過程中,運用現代農業播種手段,借助各種大中小型農業機械代替傳統的人工播種[2]。在現代農業種植范圍越來越大、生產強度越來越高、產業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實施大規模的機械化種植已成為一種趨勢。
3.2 農村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隨著黨和政府“三農”政策的不斷推進,興隆苗族鄉的經濟發展情況也進一步轉好。相關數據顯示,2006年興隆鄉人均純收入為1 731元,發展到2010年,興隆鄉人均純收入達到3 199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有能力進行玉米種植技術的改良。
4.1 優選玉米品種
充分選擇市場上抗病害能力強、適應高原地區土質的玉米良種,利用農業技術手段對玉米品種進行技術分析,選擇適合興隆苗族鄉土壤、氣候、光照的品種。
4.2 改良種植土地
處于喀斯特地貌分布區,興隆苗族鄉耕地以沙地為主,在耕作過程中應通過平整土地、分揀沙石,保證土壤土層疏松,透水性、透光性良好。在播種前對土地進行精細整理,使種植的土地土質松軟、細碎平整[3]。
4.3 推廣小型農機
針對山地丘陵和山間壩子相間的地貌形態,興隆苗族鄉在耕作上應采取中型農機和小型農機并用的耕種方式,尤其應以小型農機為主。通過農機的運用來代替傳統的人犁牛耕,能大大解放生產力。
[1]張利香.玉米種植技術及其推廣探究[J].農技服務,2014(8):62,57.
[2]熊自華.玉米種植機械化技術及機遇[J].北京農業,2013(27):168.
[3]潘龍嶺.玉米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J].南方農業,2014(21):83-85.
S513
A
1674-7909(2016)32-04-1
張賦(1974-),男,本科,副主任,研究方向:農藝種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