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峰
(蘇州逸香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江蘇 太倉 215400)
我國當今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原則分析
——以太倉市為例
周健峰
(蘇州逸香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江蘇 太倉 215400)
舊城區綠化改造已成為舊城區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基于當今舊城區小區情況提出相應的原則,從而提高我國舊城區改造的規范化與合理化程度。
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原則
舊居住區綠化環境是城市整體綠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從整體性出發對舊居住區進行綠化改造,并對舊居住區綠化環境的特色進行定位。這種具有特色的綠化改造主要來源于不同地理區位、不同氣候條件的自然條件及不同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人文條件的挖掘與尊重。綠化改造應立足于一方水土之上,在特有的地域、氣候、人文、風俗的基礎上進行綠化改造。因此,舊居住區綠化改造在把握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應更好地發揮其綠化環境特色,體現自然環境的真實性和實用性,提高居民的滿意程度。
人們天生喜歡大自然,想與大自然親近,居住區生態性綠化環境可以使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喚起美好的情感依賴。因此,自然與生態是居住區健康發展的方向。首先,應尊重當地的自然條件,充分了解當地生態環境特征,對原本的土地、植被、河流加以保護和利用;其次,在尊重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自然再創造,合理規劃綠化環境,盡可能利用再生資源,降低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最后,關注現代科學對生態系統產生的作用,使居住形式和自然生態環境保持一致性,保證居住區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1]。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只有最大程度地滿足人的需求,才能使居住區充滿活力。居住區綠化環境是構成居民日常活動的重要空間,居民希望通過居住區優美舒適的綠化環境使心靈回歸大自然,不同層次的人群對居住區環境的需求有很大差異。舊居住區進行綠化改造時,應充分滿足人的需求,了解居民對綠化改造的特殊需求,可以使居民產生歸屬感。在此基礎上才能從各方面體現尊重人、體諒人,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江蘇省太倉市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舊居住區人群特點是老齡化嚴重,可以根據此特點,綠化改造時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對老年人、兒童和病殘群體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滿足他們對居住環境的真實需求。
城市“文脈”的延續,使城市文化、文明和習俗等一脈相承。只有對城市文脈的延續,才能實現人居環境的演變和繼續發展。芒福德指出“城市是歷史文化的一個容器,此容器所集成的生活比容器本身更為重要”。城市精神的發展主要以城市文化表現出來,居住區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載了歷史悠久的居住區歷史文化和記憶。太倉市舊居住區擁有中原地域特有的文化資源,應對其加以保護和繼承。因此,在對舊居住區進行綠化改造時,要遵循延續城市文脈的原則,創造出具有人文氣息的居住區綠化空間。
在舊居住區的綠化改造過程中,對綠化植物進行配置時,應從生態化、鄉土化、功能化、景觀化等多個方向考慮,較理想的配置應為:通過植物造景的方法,對形態樹種、觀花、觀葉或觀果樹種、有季相特征的樹種、宿根樹種以及地被花卉、具有芳香的植物等喬木、灌木、花草、藤本等不同生活習性的植物進行科學的配置,形成植物配置多樣化,實現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生態型綠化居住區空間。
城市綠地是體現其城市地方精神的保存地。居住區地方性特色主要表現在:尊重地方歷史文脈,植物配置應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色。如江南地區以桃花柳樹營造出水鄉特有的優美精致;嶺南地區運用大量的棕擱科植物種類搭配顏色豐富的花灌木,營造出“熱帶風光”。這些具有明顯特性的綠化手法,使植物景觀與當地的人文景觀相輔相成。因此,在舊居住區綠化植物景觀改造時,通過本土特色植物進行植物配置,表現出特有的地方性植物景觀。太倉市與南方及熱帶區域的植物配置有很大的差異性,本土樹種以針葉樹和闊葉樹為主,常有郁郁蔥蔥的針葉林植物景觀,或季相分明的闊葉林景觀。地域性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地域城市綠化質量及綠化功能的發揮。因此,應根據各地域植物特點進行合理搭配,營造出具有地方性精神的景觀效果。
[1]蔡麗明.對居住區環境設計中的幾個要素的探討[J].建筑知識,2002(3):42-47.
S731.5
A
1674-7909(2016)3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