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推進農機維修能力建設的實踐和對策
張浩
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區域面積643 km2,耕地面積3.7萬hm2,總人口70萬,其中農村人口58萬。2015年全區農機總動力達44萬kW,擁有各類拖拉機5 192臺(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 893臺,小型拖拉機3 299臺;聯合收割機1 513臺,其中小麥收獲機械1 236臺,玉米收獲機械277臺;農機裝備原值達4.22億元。
潁泉區自2012年開展農機維修能力建設以來,緊緊圍繞“提升農機維修能力,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要求,主抓宣傳培訓、規范建設、扶持發展、執法監控等重點環節,以整治農機維修網點為抓手,以開展技能培訓為載體,完善維修場所設施設備,全面推進農機維修能力建設。形成由區農機局、區農機維修專業合作社牽頭,各鎮辦及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逐步使潁泉區農機維修行業走上了市場化運作、科學化管理、規范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新路子。
至2015年底,全區共有維修網點75個,其中一級維修點3個,二級維修點8個,三級維修點62個,專項維修點2個?,F有維修場地16 200 m2,其中維修車間1 500 m2,停車場地7 750 m2;持有農機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農機維修從業人員達204人。2015年,全年培訓農機維修從業人員1 200人次;共維修農機具13 500多臺次,農機維修經營收入達1 200多萬元。
2.1集中整頓,規范市場
對農機維修網點實行行業等級管理,結合《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和《工商營業執照》核發換證工作,對全區農機維修網點檢查整治,逐一進行登記造冊,核發農機維修技術合格證。鼓勵和扶持優質網點向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逐步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農機維修網絡,達到農機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區,逐步使區、鎮、村不同級別、不同形式的維修網點合理并存發展。
2.2健全機制,完善制度
積極貫徹落實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結合潁泉區實際,制定了《潁泉區建設農機綜合維修網點規劃實施方案》,科學規范建設實施細則,明確以潁泉區農機維修專業合作社、潁泉區鄭洲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加林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三個一級維修點為基礎,輻射周圍各鎮、村,建立農機維修網點服務網絡。在嚴格執行《農機維修管理六項制度》的同時,制定了農機維修網點《設備管理制度》《人員技術培訓制度》《量具、專用工具發放、借用管理制度》等。全區農機維修網點在建設中做到了“五統一”,即統一配件供應、統一配件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收費價格、統一管理運作,保證農機零配件質量和價格公開公道,杜絕維修行業亂收費行為,切實維護農機手權益,逐步規范農機維修市場秩序。
2.3創新服務,引導發展
積極爭取財政、信貸、土地和項目扶持,著力完善農機維修、場庫棚、信息化等設施設備,增強服務能力和發展后勁,促進快速發展。對專業合作社修建維修車間加大扶持力度,在建設用地上給予優先安排,建設資金上以獎代補,努力提升合作組織和維修網點的基礎設施、服務裝備、服務規模和經營效益。
3.1政府引導,社會共建
重點加大對農機維修服務網點場地、經費及技術上的支持,注重引進農機維修新技術新設備。積極開展農機維修機制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鼓勵維修網點與農機經銷企業合作共建,既完善經銷企業售后服務,又拓展維修網點業務范圍,延伸農機維修服務功能。
3.2開展培訓,提高素質
通過舉辦農機維修技術培訓班、知識講座、農機維修技能大賽等活動,對農機維修從業人員開展技術培訓。積極與農機生產企業、經銷企業聯系,選派農機維修人員赴生產廠家學習農機維修技術。同時,繼續加大對農機維修人員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督促農機修理工和操作工持證上崗,促使農機維修網點實現規范化管理。
3.3資金扶持,以獎代補
制定農機維修網點建設計劃,積極利用上級項目資金加大對農機維修網點的扶持。對建設效果好、服務規范的,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給予資金扶持。2015年,落實農機化產業發展項目資金45萬元,用于4家農機維修網點提升農機維修能力。
(1)農機維修網點數量少,布局分散。轄區內農機維修網點與機具保有量所需維修保障能力還有差距,且區域分布不均衡。各個農機維修網點往往各自發展,各自使力,缺少相互協調,無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甚至出現浪費資源現象。
(2)現有網點設施設備和維修技術落后。無法適應大型、高技術含量農機具的維修,且維修多以換件為主,真正的加工修理能力較弱。
(3)農機維修三級網點缺少監管。一級、二級維修網點基本可以做到全面監督,但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分散在各個鎮、村的三級網點依然存在監管缺失,制定的規章制度有的很難落實,存在應付檢查、敷衍了事的現象。
(4)項目資金投入依然不夠。相對于其他項目,政府部門對農機維修網點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扶持措施,導致農機維修業發展相對滯后。
(5)農機維修人才缺乏。由于從事農機維修臟、苦、累,且維修網點環境差,贏利能力低,工資待遇差,導致部分從事農機維修的人才向其他行業轉移,如汽車修理行業。目前潁泉區維修網點多是“老板加技師”、獨立經營的模式,進入農機維修行業的新生力量越來越少,造成農機維修人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限制了農機維修行業的發展。
(1)引導各級網點間的互助協作。充分發揮一級網點的幫扶帶動作用,積極聯系二、三級網點,通過配件供給、技術共享,形成網點間利益共享、效益共存,大家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展,共同前進。
(2)加大政府對農機維修業的扶持。扶持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有一定維修能力的高新農機具維修中心網點,對大型綜合維修設備購置予以補貼。
(3)加強“社會共建”。積極與生產企業、經銷企業合作,依靠其強大的技術、資金力量,提升農機維修網點技術能力,開展農機“三包”售后維修服務。
(4)加強農機維修人才隊伍建設。建立農機維修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對農機維修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改善農機維修從業環境,提高維修從業人員收入。
作者信息:阜陽市潁泉區農機局,236000,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