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朝綱 趙佳敏
“機器換人”背景下強化農機專業人才培養探析
應朝綱 趙佳敏
近年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出臺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激發了農民的購機熱情。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機械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投入到農業生產中,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機器換人”時代,農機產品逐步向高科技方向發展。但農機專業教育卻存在著弱化和下滑的趨勢,農機專業人才出現斷檔,成為制約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重要因素。
(1)農機專業人員缺乏,人員結構不合理。以浙江省縉云縣為例,由于農業在社會上的地位不高,整個農機專業教育進展緩慢,年輕的農機專業技術操作人才培養出現斷檔,而年長的專業人員雖然經驗比較豐富,但知識老化,對新型農機具的使用和維修存在困難。該縣共有耕地面積1.16萬hm2,農機具3.9萬臺套,農機從業人員7 928人,其中從事拖拉機駕駛作業人員2 274人,而收割機駕駛作業人員僅38人,農機維修人員68人,農機管理人員37人。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機作業的范圍逐步擴大,聯合收割機、糧食烘干機、微耕機、炒茶機等機具被廣泛使用;但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和維修人員的支撐,農機具的使用效率普遍較低。因此,基層農機操作人員數量有待進一步增加。
(2)農機操作人員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專業技術培訓。許多農機操作員只有初級文化水平,除從事道路運輸和農田作業的拖拉機駕駛員經過系統培訓考試外,其他農機操作人員基本上沒經過實質性的技術培訓。同時農機操作手年齡普遍較大,知識陳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強,認為參加培訓既要增加負擔,又要浪費時間,只要能操作就行。而基層的職業技術學校幾乎沒有農機專業,也很少有學生愿意直接從事農機具操作與檢修工作。此外,在農機化培訓推向社會化后,縉云縣及周邊縣市專門從事農機技術培訓的單位,因缺少生源逐步退出經營,農機專業教育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3)農機操作人員年齡偏大,后續教育困難。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有知識、有能力、懂業務的中青年人不屑于從事季節性強、報酬低的農機操作工作,紛紛轉行。據統計,2014、2015年縉云縣個人申請購機補貼共有2 400人,其中50歲以上有1 319人,40-50歲有804人,分別占55%和33.5%。據調查,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操作人員中,40歲以上達到92%,由于這部分人缺少必要的農機基礎知識教育和 《道路交通安全法》《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學習,法制觀念、安全意識不強,同時對新型農業機械的工作原理、性能知之甚少,不重視農機具的維修保養,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4)農機專業維修技術力量薄弱,跟不上現代農機發展步伐。農機維修人員多從“學徒”入行,缺少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雖然農機主管部門也進行了一定的技術培訓和認證,但從農民自身角度出發,更深層次的技術培訓存在許多問題,不能適應高效率、高精度、自動化農機具的維修要求。多數農機維修人員只能維修傳統的農機具,對現代化程度高的農機具根本無從入手,這制約了高性能農機具的普及和推廣。
擁有一支完整的農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是確保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之一,而農機管理、操作和維修專業人才的斷檔,將制約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影響農業生產現代化。為此建議從兩個方面強化對農機專業人才的培養。
(1)切入重點,營造良好環境,形成農機隊伍建設可持續發展動力。一是積極營造社會氛圍。借助網站、報刊、廣播電視和專業媒介推廣宣傳,進一步為農機發展營造聲勢,提高社會認可度。二是提供政策法規保障,加強對農機工作領域的立法,規范農機工作者的義務和行為,使農機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規,創建必要的權益保障機制。三是在農機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面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在招生和就業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和扶持。
(2)完善管理機制,擴充農機人才隊伍。強化農機人才隊伍建設,農機部門要進一步健全管理網絡,由政府部門牽頭,加大教育、人事、農機等部門人才建設的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對農機培訓資金投入和加強培訓機構的建設,把農機操作人員、農機維修人員培訓納入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范疇,增加農機專業人才數量,提高分布密度。二是由國家財政對培訓機構進行補貼,減免培訓費用,確保農民有地方接受新技術培訓和教育。積極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擴大農機人才隊伍規模。三是完善激勵機制,落實人才待遇。制定農機人才選拔的規定,實行動態管理,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軌道。通過評選業務骨干、拔尖人才,加大對優秀農機人才的獎勵表彰力度,擴大農機人才的影響力,增強職業榮譽感。
作者信息:縉云縣農機管理站,3214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