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武
浙江省農機合作社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趙樹武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也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并且衍生出各類農業服務組織。農機合作社就是一種農機專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的新型農業服務組織。一直以來浙江省都十分重視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特別是《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后,農機合作社快速發展。如今,農機合作社已經成為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加快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重要力量。
浙江省自2001年5月成立首家農機合作社——溫嶺久發農機合作社到2004年底,全省農機合作社累計不超過10家。2004年《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頒布實施,2007年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在法律法規的促動保障下,浙江省農機合作社開始迅速發展壯大。截至2014年底,全省農機合作社約1 400家,成員逾3.2萬戶,資產總額超過19億元,擁有各類農機裝備4萬多臺(套),經營總收入超過16億元。
按牽頭主體分,浙江省農機合作社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五種:一是農機能人(大戶)牽頭型。由農機能人(或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牽頭,農戶、農機手等自愿按股份制原則入社。目前大多數農機合作社屬于這種形式。二是村級基層組織牽頭型。由村級組織圍繞當地的主導產業,把一部分專業農戶組織起來,開展服務。三是農機服務機構牽頭型。基層農機(技)部門利用人才、技術、資源優勢,組織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手建立農機合作社。四是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型。主要是農業龍頭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和擴張的需要,利用其裝備、資金、技術、人才和基礎設施等資源優勢,聯合農戶共同組建農機合作社。五是工商資本投資型。由村委會牽頭,吸引工商企業資本投資成立農機合作社。該模式適宜在農村工商業經濟發達、農業生產勞動力匱乏的城鎮化農村發展。
(1)農機合作社保障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由于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大量的農業從業人員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大大減少。數據顯示,2004-2014年間,農業從業人員比例由46.9%降至29.5%,降低了17.4百分點,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化的依賴顯著增強。農機合作社依靠農業機械,只需少量人就可以很好地管理大片的土地,確保了國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農業不凋敝,農村不萎縮。
(2)農機合作社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農機合作社能夠得到更多的財政補貼,并且享有購機補貼優先權,可以比普通農戶更便捷地得到金融支持。農機合作社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作業成本降低,農產品質量也提高了,且由于規模效應及品牌效應,往往擁有更廣的銷售渠道、更低的農資采購價。
(3)農機合作社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機合作社將廣大農機擁有者、使用者緊密地聯合到了一起,對資源進行了整合,對農業生產進行統一管理,改變了以前農民小戶經營的模式,開始實行集體經營的機械化模式,提高了農業人才和農業機械的有效使用率,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農機合作社加快了土地流轉速度,使土地逐漸向新型農業經濟主體集中,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農機合作社呈現出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社會化趨勢。
(4)農機合作社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農機合作社的環境條件優勢可以使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變得更加容易。通過與科研院校或者企業的合作,一方提供環境條件,一方提供技術、人才,讓新技術、新機具從實際勞動生產中創造出來,以更加適應現代農業生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農機農藝融合。
(1)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規模較小,盈利能力不足。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時間比較短,總體上還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初級階段,絕大多數的合作社結構還比較松散、單一,主要還是銷售初級農產品,沒有形成自身的產業鏈,盈利能力低下。一些農機合作社的盈利還主要靠政府補貼。以余姚市田螺山農機合作社為例,合作社為農民提供機插秧(帶秧苗)作業服務收費每0.067 hm2150~160元,但育秧(含播種、秧苗等)成本約130元,再加上作業過程中的油費、機器維修(折舊)及雇工成本30~50元,與收取農民的作業費相抵甚至略有虧損,好在寧波、余姚兩級政府分別給予機插秧作業每0.067 hm235元的作業補貼,才使得機插秧作業不至于虧本。其他環節作業盈利情況大體相當。
(2)土地、資金等制約比較多。雖然《浙江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等法規政策對農機庫房用地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機庫房用地審批難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當地國土部門每年有限的建設用地指標,滿足工業建設項目還嫌不夠,不愿意批建農機場庫棚。合作社大中型農機多,由于價格高,補貼資金有限,投資大、回報率低、經營季節性強,造成投資回收期較長。此外多數合作社由于規模較小、不規范,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擔保,不被金融機構認可,在融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而近年來土地流轉、農資、人工等成本逐年上升。如此種種制約了農機合作社的長遠發展。
(3)人才、技術、信息不到位。長期以來從事農業給人的印象是窮苦落后,農業工作屬于所謂的低等工作,此外從事農業的效益基本比較低,回報比較慢,農機合作社自身條件也難以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導致合作社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較為突出。現在從事農機合作社的人員大多數年紀比較大,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熟練掌握農機操作、維修等技術,不能及時有效地獲得技術、機具、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制約了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此外,各類高性能農業機械裝備大幅增長,而農機維修服務組織建設滯后,農機維修服務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機作業效率和水平。
(4)扶持政策不夠完善。政府在引導農機合作社發展的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數量的增加,而忽視了質量的提高。在資金、機具上給予政策扶持比較多,但是缺少農機農藝和管理技術的指導,農業生產技術含量不高;在項目爭取上的幫扶比較多,但是忽略了項目監管的重要性;只考慮點上的工作,未兼顧面上整體工作的推進,為合作社提供的發展平臺比較少。
(1)突出規范化建設,在保持農機合作社數量穩中有增的基礎上,重點提升農機合作社質量。政府部門應把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和抓手,鼓勵合作社進一步依法健全內部管理制度,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管理水平;制定完善相關作業服務標準,提升服務質量;購置先進農機裝備,建設相應配套設施,增強作業能力。在資金和項目支持的基礎上,給予技術指導和信息傳達,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升農機合作社軟實力,保證農機合作社能夠長期健康規范地發展。
(2)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專業人才。擁有一批善經營、會管理、懂技術的復合型、精英型的農機化人才,是農機合作社發展壯大的基礎。對農機合作社的帶頭人進行現代經營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培訓,使之成為企業家型的職業農民;對合作社操作、維修及財務人員,強化農機具操作、維修技能知識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使之成為技術專家型的職業農民。引導各地優化發展環境,創造條件,保障待遇,吸引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等高學歷青年人才參與或領辦農機合作社,逐步培養一批年輕、有活力、有素質、懂技術、富有創造性的新型農民,為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
(3)加強典型示范建設,帶動整體發展。優先選擇一批“規模大、機制靈、運行好、后勁足”的合作社,通過政策扶持、業務指導、技術服務等措施,從基礎設施、人才技術、規章制度、服務功能等方面完善提高,使之能起到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按照“建設一批、鞏固一批、發展一批”的思路,參照典型合作社的標準,總結經驗和做法,帶動合作社整體發展。
(4)完善政策扶持,為農機合作社發展保駕護航。繼續在政策、項目等方面給予農機合作社適當傾斜的基礎上,重點幫助解決以下三大問題:一是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認真落實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協議,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出臺金融支持農機化發展措施,積極推行農機抵押貸款、貼息貸款等政策,為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二是幫助解決“用地難”問題。積極爭取政府支持,加強與國土部門溝通協調,在不違反保護土地的原則下,對合作社庫房用地給予優先考慮,確保合作社機具有地可存。三是幫助解決“維修難”問題。強化區域性農機維修中心、農機維修網點等建設,充分發揮農機生產企業作用,切實提升農機維修服務能力,確保在用農機具性能狀態良好。
作者信息:浙江省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總站,310020,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