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生
推動戶營農機向合作制公司化企業發展
秦海生
我國農機經營者(戶)已達5 500多萬戶,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3%,農機服務年收入5 600多億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伴隨著這一發展歷程,農機經營者成為農村中獨立的經營者階層,客觀上有了新的發展訴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機跨區作業向深度和廣度進軍,農村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機經營大戶。這些大戶積累了較多的經營資本,具備了二次創業的實力。但總的來說,我國農機經營組織化程度低,還沒有形成規模化農機經營格局,農機存量資本的總體經營效益有待提高。這個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必將制約我國農機化健康發展。因此不失時機地推動其向農機合作社、公司制社會化服務企業發展,是我國農機經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國外發達國家農機經營由家庭式經營向合作社、公司制企業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上百年的重組過程。家庭經營達到一定規模,客觀上就有了向合作社、股份化公司制企業發展的要求。實現這一跨越,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大公司制企業,成為區域性農機服務產業的龍頭,帶動農機化行業快速發展;失去這一機遇,就可能被競爭所淘汰。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快速發展,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充滿活力的投、融資體制和資本市場。農機化發展也打破了地域界限,大量資本進入農機經營市場,加之購機補貼政策拉動,農機化快速發展。一方面農機服務業競爭將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失時機地推動農機家庭式經營向合作社、公司制企業經營轉變,由傳統的家庭式、作坊式小農經營向現代企業化管理轉變,提高農機服務業經營管理水平,形成跨越式發展機制,是擺在農機服務行業面前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一是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政策路徑。在生產要素、組織要素、政策支持、發展環境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含金量。①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通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經營效益。②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引導農戶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③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發展農民合作社,切實提高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增加農民合作社發展資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產經營條件、增強發展能力。逐步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對示范社建設鮮活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興辦農產品加工業給予補助。有條件的地方予以貸款貼息,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④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節能減排、培育品牌。逐步擴大農產品加工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適當擴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試點范圍。
二是國家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業部據此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旨在推動包括農機經營合作制在內的農業規模化發展。
三是國家政策支持其發展。“1號文件”要求,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服務組織。全面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抓緊出臺配套法規政策,盡快制定稅收優惠辦法,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費。各級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請承擔國家的有關涉農項目。支持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用水管理和倉儲運輸等服務。鼓勵發展農村綜合服務組織,具備條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公益服務站。根據這一政策,農機部門出臺了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扶持辦法,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時,向規模化農民農機經營者傾斜。
推動農機經營向合作社、股份化公司制企業發展,要以農機經營大戶為主體和骨干,在方法上要積極穩妥。目前,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小規模經營和家庭式管理,使農機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存量資產閑置浪費嚴重。隨著13個中央“1號文件”的深入貫徹落實,農業的規模化、家庭農場化發展將漸成主流。戶營農機如無創新,將難以應對現代化農業發展和變化帶來的挑戰。雖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戶營農機仍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現實條件,但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業規模化、現代化步子加快,與此相適應的是農機經營規模要擴大。戶營農機由于受資金不足、管理不到位、市場信息不對稱、實力差等諸多不利因素限制,其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效益將越來越差,面臨生存和發展危機。為了拓展生存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客觀上要求變革經營體制,以求更好發展。預計戶營農機為適應這一趨勢,迎接挑戰,化危為機,將向三個方向發展:一是向農機專業合作社、股份化公司制企業發展,通過經營體制創新,實現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成長為區域性農機服務龍頭企業;二是依托現有的農機存量資產,通過完善與提高,發展成為機械化家庭農場,實現規模與經營效益雙倍增;三是實現聯戶松散整合,拾遺補缺,提高農機配套服務與經營能力,成為專業化農機經營者,為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面對這一發展趨勢,農機經營大戶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通過合理的富有吸引力的利益機制和運作方式,采用股份制、合作制、聯合等多種方式,聯合散戶,整合資源,形成我國農機服務業區域性的“航空母艦”,以此應對機遇與挑戰。運用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資本運營能力,開創出自身的經營特色,拓展發展空間。具備條件的公司,還可以進入資本市場。依靠科學管理、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信息和資本運作等,實現跨越式發展。
通過資源整合,搶占建立公司制企業這個制高點,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通過這一整合,首先是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經營和管理成本,實現低成本擴張。其次是建立新的發展機制。市場經濟是擴張經濟,在這種機制下,迅速發展、健康擴張的企業才能壯大,而農機經營實現了合作化、公司化,正是為此創造條件。第三是有利于用做大做強來應對挑戰,樹立品牌戰略和企業形象,拓展市場空間,提高競爭力。第四是在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中謀求自身更好更快發展。我國地域遼闊,生產的同一性、地域間的季節差、發育良好的農機服務市場、強有力的農機行政指導等因素,培育出了巨大的農機跨地區作業市場,且正在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這些條件為大型區域性農機服務產業化集團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第五是抓住當前國家支持農機化發展的良好機遇,在專業化經營和多元化戰略上提高資本運營水平,培育公司制農機服務企業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從客觀上講這可以大大提高我國農機化組織程度,從主觀上講也將因此大大提高農機經營效益。
通過組織要素植入,推動個體農機經營者向合作化、公司制企業發展,也有利于從宏觀上提高農機化管理水平。將使管理對象從5 500多萬個個體向數百萬農機合作社、公司化企業轉變,農機行政指導和管理的效率成倍提高,更有利于國家法律政策的貫徹執行和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更有利于農機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成長,農機化管理也會有更高的質量。因此農機管理部門在這場大變革中也將是大有可為的。一是加強農機行政指導,采用政策拉動、投入驅動、服務推動等方式促進發展。二是重視人才培訓。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存量是這一變革成敗的關鍵所在。農機管理部門應以各地農機院校為依托,大力培養經營管理型人才;同時建立新型利益機制,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和在職農機科技干部進入農機化服務公司,做科技投入農機服務領域的先行者。三是提供咨詢服務,對企業法人提供現代企業管理方面的咨詢、培訓服務。四是國家購機補貼政策應加大向公司制農機服務企業傾斜的力度,實行優惠的稅費政策,促其健康發展。五是制定相關規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六是大力倡導各類農機經營者協會、專業服務組織發展,提高行業自律管理、自我服務與社會化服務能力。民營農機的公司化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要堅持自愿和協商一致的原則,防止“拔苗助長”帶來不利影響。把民間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激勵好,完善快速發展機制,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信息: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南鄭縣農機推廣與監理中心,723102,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