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華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隴中正骨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李盛華
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隴中正骨學術流派源于平樂郭氏正骨,始于西北郭氏正骨創始人郭均甫先生,后經李盛華等傳承人借鑒現代醫學經驗,不斷探索、創新與完善,形成了以手法復位、夾板固定、藥物辨證論治和功能鍛煉為主,獨具西北特色,理論體系完整、學術內涵和診療經驗豐富的中醫骨傷科學術流派。
中醫流派;中醫學術挖掘;傳承與發展
隴中正骨學術流派是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學遺產,吸收并結合現代醫學,包括以方先之、尚天裕為代表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方法,以馮天有為代表的新醫正骨療法,以孫樹椿為代表的清宮正骨手法和洛陽平樂正骨手法,并在學習借鑒當地民間正骨手法和藥物療法基礎上形成的獨特學術流派,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近年來,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李盛華的帶領下得到了迅猛發展,在甘肅省內乃至西北地區產生了較大影響,成為西北地區中醫正骨流派的一面旗幟。
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創始人郭均甫先生出生于河南省洛陽縣平樂鎮一個世代業醫的家庭。他16歲拜郭鳴崗、王宏基兩位老先生為師學習醫術,后又拜師于平樂郭氏正骨專家郭耀唐先生門下,專攻正骨學。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和臨床實踐,他師承了郭氏家傳的理法方藥和真諦要訣[1]。20世紀40年代,日寇侵華,河南省大部淪陷,郭均甫先生遂攜家眷來到甘肅,開始了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1956年,先生接受了張漢祥院長的邀請,以全部精力投身于甘肅省第一所省立中醫院骨科的籌建工作中。同年12月,中醫正骨科正式成立,在郭均甫先生的帶領下,郭憲章、宋貴杰、路煥光、張生祿、尚世廉、黃紹昌等老一輩骨傷科專家發揮各自專業特長,使中醫院骨傷科逐步發展起來。郭均甫先生還打破了“醫技不傳外姓”的傳統思想,開辦中醫骨傷科訓練班,將家傳秘方和骨科獨創手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
郭均甫先生從醫50余年,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新的正骨手法,并將其概括為“摸、離、推、按、端、托”六字訣。重視藥治,根據受傷部位、時間、經絡循行和臟腑證候用藥,其配置的外敷藥“消定散”,消腫止痛作用顯著。內服藥“損傷散”,外用藥“折傷膏”對促進骨折愈合有顯著療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展筋丹”和治療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人參歸鹿丸”等臨床療效顯著。郭均甫先生一生治病救人無數,被譽為“圣手婆心”,是甘肅乃至西北現代中醫骨傷科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隴中正骨學術流派第二代傳承人中以郭憲章、宋貴杰、路煥光、張生祿為代表,他們將郭均甫先生平樂郭氏正骨與甘肅民間正骨手法相結合,分別在甘肅省中醫院、甘肅中醫學院、蘭州中醫骨傷科醫院進行了傳承與發展。郭憲章潛心研習歷代中醫經典、各家醫籍和現代醫學成就,師承而不泥古,融匯貫通,在醫療實踐過程中積累和總結臨床經驗,以特有的正骨手法和方藥而聞名,并整理撰寫了《郭均甫學術思想初探》,同時把氣功鍛煉引入骨傷患者的早期鍛煉和功能恢復中[2-3]。宋貴杰老師早年跟隨郭均甫老先生學習正骨醫術,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與臨床診療特色,既擅長手法、又擅用藥物,尤其將敦煌醫學中有關外用的膏摩方藥加以整理、分析、研究、歸納,研制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隴中牌”外用膏方。路煥光、張生祿老師在甘肅省中醫院從事骨科臨床工作,擅長中醫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四肢骨折及各種復雜骨折。先后跟隨郭均甫老先生學習正骨醫術,并將中醫骨傷理論與西醫骨外科學相結合,取長補短,走出了一條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新道路。
第二代傳承人在繼承郭均甫先生平樂郭氏正骨的同時,結合本地民間正骨醫術,使隴中正骨醫術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并培養了第三代傳承人,經過幾代人努力,逐步形成了在國內骨傷流派中獨樹一幟的隴中正骨學術流派體系。
目前,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李盛華的帶領下,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在繼承、挖掘和整理前輩經驗及醫案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創新,形成了一套以中醫骨傷理論為基礎,正骨手法和骨傷藥物為依托,中醫護理和康復為輔助的骨傷病治療體系。隴中正骨流派在傳統正骨手法的基礎上,結合臨床體會,對骨折、筋傷、脫位、外傷、急救等病癥總結了以觸摸法、拔伸牽引法、收展法、提按法、分骨法、折頂法等為代表的19種特色治療手法;同時,堅持走中西醫結合之路,發揮傳統中醫骨傷科學優勢,提倡理念與技術并重,借助現代科技,積極開展微創治療技術,并研制和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內服及外用的隴中牌骨傷科系列藥物,提高了骨傷科疾病的療效,獲得了廣大患者的好評[4]。
隴中正骨學術流派既強調繼承,又不斷創新,科研團隊在前人的學術思想、經方、驗方的基礎上,取得豐碩的成果與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以中醫體質學為基礎,以膝骨性關節炎和非創傷性股骨頭壞死為主要研究方向,自流派工作室成立以來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獲得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支持,榮獲省部級獎勵10余項,著作1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以甘肅省中醫院為依托,成立隴中正骨醫院,將骨科專業以脊柱、關節、創傷、骨病為中心進一步細化,下設16個骨科臨床科室。引進和開展了百余項新技術、新業務;成立了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開設了隴中正骨學術流派示范門診,創建了隴中正骨學術流派網站,在省內設立隴中正骨學術流派二級工作站,截至目前二級工作站的設立已遍布省內各市、縣級中醫院。
此外,隴中正骨學術流派依托甘肅中醫藥大學,現流派內有博士后導師、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導師10余名,先后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100余人。流派還通過舉辦全省正骨大賽、培訓班、學術講座等,使隴中正骨療法廣為傳播,通過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使隴中正骨走向全國。
目前,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在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和關心下不斷發展壯大,成為造福隴原大地,惠及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醫學瑰寶。一批批年輕的隴中正骨流派傳承人,正在循著前輩們的足跡,學習隴中正骨療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隴中正骨療法不斷整理提升,他們將現代科技運用到隴中正骨療法的創新中,成為隴中正骨學術流派的后繼之人。
[1] 郭憲章,郭允章.郭均甫先生學術思想初探[J].甘肅中醫,1995,8(1):3-4.
[2] 陳列,張純.郭憲章主任醫師學術思想初探[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9,16(4):17-18.
[3] 郭景仲,郭玉涵.潛心作學問 妙手濟世人——郭憲章主任醫師傳略及學術思想[J].甘肅中醫,1999,12(4):8-9.
[4] 周明旺.披沙揀金 博承創新:李盛華教授從醫之路[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77.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ne Setting Academic School in Central Gansu Provincial
LI Shenghua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730050,China
A
1004-6852(2016)11-0039-02
2016-02-27
甘肅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李盛華(1959—),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衛生部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甘肅省優秀專家,甘肅省名中醫,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甘肅省“555”創新人才,甘肅省“333”科技人才,甘肅省衛生廳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甘肅省中醫院首席主任醫師,國家級重點學(專)科——骨科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甘肅省康復學會副會長,甘肅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副主編,《西部中醫藥》雜志編委會副主任,《中國骨傷》《中醫正骨》雜志編委。隴中正骨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負責人。研究方向:骨與關節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