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寧,趙繼榮,李喜香,慕向前
1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 甘肅省中醫院
中醫藥外用促進外科創面愈合的研究
趙 寧1,趙繼榮2,李喜香2,慕向前1
1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 甘肅省中醫院
對近年相關文獻進行查詢,從中醫藥減輕創面癥狀、加快創面愈合和促進創面修復3方面對中醫藥治療外科創面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歸納其優勢性,以便為臨床推廣應用及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
創面愈合;中醫藥;外用;綜述
創傷愈合(wound healing)是機體皮膚等組織出現離斷或缺損后的愈復過程,包括炎癥反應期、肉芽組織形成期(包括血管生成和上皮化)和基質形成與重塑期3個階段[1]。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對創面愈合過程認識的不斷加深,創面愈合過程中分子機制的研究也逐漸清晰。相關研究[2]表明:在創面愈合的過程中包含著炎癥反應、細胞生長因子合成及分泌、毛細血管生成、細胞增殖及調控、膠原合成與代謝、細胞外基質合成及降解、周圍神經再生等眾多反應過程,它們共同作用最終促成創面的順利愈合。隨著對創傷治療的不斷探索與研究,發現中藥內服外用對創面愈合具有獨特療效。中醫對外科創面的治療主要以“行氣活血、燥濕收膿、膿去肌生、酸澀收口、生肌收口”為原則[3]。現代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中醫藥促進創面愈合的認識也不斷加深。相關學者認為[4]多種中藥中的成份可通過對創面血液循環、成纖維細胞、膠原、創面免疫功能、纖維結合蛋白質含量、創面生長因子、創面瘢痕及創面細胞的凋亡等多靶點、多環節、多層次的綜合調控作用影響著創口的愈合。
通過對中醫藥外用促進外科創面愈合相關研究的總結與分析發現其主要的作用是從減輕創面癥狀、促進創面愈合及減少瘢痕形成3方面得以體現,達到快速、有效促進創面愈合的目的。
1.1 中醫藥對外科創面癥狀的干預作用由于外科創面的開放性損傷,通常伴隨著疼痛、水腫、炎癥滲出等癥狀的出現,其中炎癥階段也是愈合的基礎[5]。這些癥狀增加患者痛苦、創面愈合延緩、愈合質量下降。西藥可有效干預,但需針對不同癥狀應用多種對癥藥物,增加了創傷后恢復期的機體負擔。傳統醫學對創傷后創面癥狀的有效緩解多以外用藥物為主,中藥外用能夠有效、直接作用于創面,起到消腫止痛、收斂燥濕、祛腐生肌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外科創面及軟組織損傷被稱為“血癖”,即損傷導致脈絡破損、血液離經而形成癖,血癖則氣滯,癖血不散而化熱,氣滯不行則疼痛,因而在治療中應以活血祛癖、行氣止痛為原則。閏國和等[6]研究發現:外科創面治療常用的乳香、沒藥、血竭、龍骨、珍珠、冰片、輕粉等中藥在治療皮膚瘡瘍和創傷中均能夠緩解創面不適癥狀、促進愈合,己有了較肯定的臨床療效。多項臨床研究顯示痔瘺洗劑、清涼促愈膏、苦答湯等中藥制劑作用于創面也能夠起到消炎、燥濕止疼、殺菌作用,改善創面滲液、疼痛、瘙癢等癥狀[7]。另有研究[8-10]發現:黃連、黃芩、丹參、紫草、冰片等單味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均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作用于外科創面可有效抑制滲出、減輕水腫;血竭、白及不僅具有抑菌作用,還可有效止血、促進肉芽組織增生;當歸、白芷外用于創面具有明顯的活血、消腫、止痛之效。
1.2 中藥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傳統醫學認為創傷后機體元氣受損,經脈受阻,導致氣血虛弱、創面失養。中藥方劑是在中醫辨證指導的基礎上用藥,通過調和氣血、健脾益氣之劑的有效應用,調節機體創傷后的免疫功能,改善創面愈合環境[7]。創面肉芽組織主要由大量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組成,局部血液循環的好壞直接影響愈合環境。血管新生是創面修復愈合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豐富的新生毛細血管能夠充實肉芽組織,改善創面微循環,為組織修復提供必須的氧及豐富的營養物質,從而有利于創面愈合。曹波等[11]發現茂榆油膏能夠增加肛瘺術后創面肉芽組織內毛細血管含量,促進愈合。
在創面修復的3個階段,細胞因子起著重要作用,其中生長因子是創面愈合的核心。生長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表皮生長因子(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左振魁等[12]研究發現生肌玉紅膏+解毒化癖方(紫花地丁、連翹、黃柏、虎杖、草解等煎服)外用能夠明顯增加肛瘺術后患者血清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含量,減輕創面不適癥狀,縮短愈合時間,減小疤痕面積。毛細云等[13]發現白竭散外敷肛瘺術后創而能夠增加創面脯氨酸含量,增加膠原蛋白合成,促進愈合。曹暉等[14]發現紫血凝膠通過調節肛瘺術后創面內源性EGF含量而促進術口愈合。Wu XB等[15]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虎杖提取液作用于創面可使皮膚組織中的TGF-β表達明顯升高。黨永生等[16]通過實驗研究證實中藥制劑脫管散外用于創面可有效抑制細菌生長,發揮類抗生素樣作用,同時增加創面內毛細血管數量,促使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愈合;還可刺激組織修復相關因子(TGF-β,EGF,bFGF,Fn等)的釋放,調控各種生長因子在修復過程中不同時期的表達,發揮對生長因子的雙向調節作用,從而使得創面愈合的速度和質量同步提高。另外,還有研究[17]發現中藥復方黃連液(黃連、大黃、桅子、地榆、冰片)外用可在創面形成保護層,有效隔離創面與外界環境的接觸,破壞創面細菌生長、繁殖的環境;同時能夠改善微循環與組織缺氧,加快組織修復,從而使創面愈合時間明顯縮短。
1.3 中藥減少創面愈合后期瘢痕的形成創面愈合的后期往往伴隨著瘢痕組織的過度增生,影響局部皮膚的美觀。現代研究[18]發現在創面修復過程中,膠原蛋白能夠誘導上皮細胞增殖分化,其中Ⅰ、Ⅲ型膠原的含量對瘢痕的形成有重要意義,也決定了創面的最后修復結果。而且,在基質重建期,如果成纖維細胞出現功能紊亂,處于增殖及生物合成失控狀態,就會導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19]。暢立強[20]在“早期補托生肌不致成瘢”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給予肛瘺術后患者愈創湯煎服,結果顯示創面組織中成纖維細胞Ⅰ、Ⅲ型膠原的含量比例明顯升高,從而促進愈合,抑制瘢痕形成,提高了創面修復質量。相關學者研究[21-22]發現:有著活血散瘀、斂瘡生肌和定痛止血功效的龍血竭、苦參堿等中藥外用能夠明顯增加人體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凋亡數量,降低其增殖活性,促進增生性瘢痕細胞凋亡,改善創面愈合質量,且具有良好的除疤作用[21-22]。
外傷性創面的修復是創傷骨科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近年來無菌、清創等相關技術的提高,外傷性創面的感染率得到了很好控制。現代分子技術、生物技術及基因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也使外科創面愈合的機理有了更為詳盡的闡明,從而使治療手段向明確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證實,中醫藥在治療創面愈合方面具有更大優勢,中藥方劑的內服外用可從多靶點、多環節綜合調控創面的愈合。中醫藥促進創面修復的機制研究逐步進入了細胞、分子和基因的水平,多項研究結果從不同角度印證了“祛瘀利于生肌,生肌不致成瘢”“氣能行血”等相關中醫學理論的正確性和辨證論治原則的科學性[23]。目前,對于中藥外用促進創面愈合的研究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3方面:1)有效減輕創面疼痛、水腫、滲出等癥狀,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癥反應;2)能夠提高創面愈合中各種細胞生長因子的含量,從而加速創面愈合,縮短愈合所需時間;3)可通過對創面膠原蛋白含量和細胞增殖活性的調控而促進愈合后期創面組織的修復,改善創面愈合的治療。以上研究成果使得中醫藥在創面愈合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深化。如對大多能夠促進創面愈合的單味中藥單體藥效分析不足,不能準確把握其對創面愈合過程干預的分子學原理,能夠促進或抑制創面愈合過程中的位點;對中藥方劑在創面愈合過程中的多靶點有效應用缺乏較為詳細明確的細胞分子學機制研究,這使得中藥方劑在應用過程中不能確定明確的量效標準,也限制了更多研究的開展,不利于中醫藥在臨床的廣泛推廣。因此,在中醫藥對創面外用治療的研究中需要更進一步挖掘和探索,充分、系統、全面地為單味中藥或復方的應用提供依據,以期使具有中醫特色促進創面愈合藥物的開發研究逐漸擴大范圍,為患者帶去福音。
[1] 張彥.低鹽飲食與大鼠創面愈合的相關性實驗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2:10-13.
[2] 張旭輝.回陽生肌膏對慢性皮膚潰瘍大鼠創面愈合及相關因子的影響[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17-20.
[3] 范吾鳳,閻偉,公潔.有關促進創面愈合的外用中藥的研究進展[J].中醫外治雜志,2003,12(6):36-37.
[4] 邢捷,闕華發,唐漢鈞.中醫藥促進皮膚潰瘍創面肉芽組織生長的實驗研究近況[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0):1080-1085.
[5] 張旭輝,董建勛,李健,等.回陽生肌方藥對慢性皮膚潰瘍人鼠創面愈合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3):170-173.
[6] 閆國和,粟永萍,艾國平,等.人羊膜負載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長的形態學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2,24(7):775-777.
[7] 方笑麗,王建民,江宗興.中醫藥促進肛屢術后創面愈合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27(2):289-291.
[8] 智曉艷,崔恩慧,范云鵬,等.14種中藥及其復方的體外抗菌活性[J].西北農業學報,2014,23(7):114-119.
[9] 彭芙,萬峰,熊亮,等.白及抑菌作用及其活性部位的初步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5):1061-1063.
[10]董小鵬,王麗娟,易華,等.生肌玉紅膏鎮痛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1,28(1):10-12.
[11]曹波,李志,李紹堂,等.芪榆油膏對肛瘺術后創面肉芽組織中VEGF 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6):236-238.
[12]左振魁,席作武,韓佳瑞,等.解毒化癖方治療肛屢術后患者60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18):326-329.
[13]毛細云,張利容,王建民.白竭散促進肛屢術后創面愈合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2):1183-1185.
[14]曹暉,唐劍,楊怡玲,等.紫血凝膠對肛瘺術后創面促愈機理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8):64-66.
[15]Wu XB,Luo XQ,Gu SY,et al.The effects of Polygonum cuspidatum extract on wound healing in rat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2,141(3):934-937.
[16]黨永生,張曉剛,王斌,等.脫管散促進開放骨折傷口愈合作用機制探討[J].中醫研究,2013,26(1):1-3.
[17]楊洪杰,蔣順琬.復方黃連液促進外傷性感染創面愈合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3):555-557.
[18]覃鳳均,陳旭,李遲.膠原蛋白海綿治療Ⅱ度燒傷創面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8):1994-1996.
[19] Gauglitz GG,Korting HC,Pavicic T,et al.Hypertrophic scarring and keloids:pathomechanisms and current and emerging treatment strategies[J].Molecular medicine,2010,17(1/2):113-125.
[20]暢立強.益氣活血托毒法對減少肛瘺術后創面瘢痕形成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5):1157-1158.
[21]湯蘇陽,蔡寶仁,馬永福,等.苦參堿對人增生性瘢痕治療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4):2066-2067.
[22]于浩飛,張蘭春,莫嬌,等.龍血竭軟膏促進大鼠皮膚創傷愈合作用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29(2):91-93.
[23]王一飛,李欣,李斌.中醫藥促進創面修復的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機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860-864.
Study on External Use of TCM in Promoting the Recovery of Surgical Wound Healing
ZHAO Ning1,ZHAO Jirong2,LI Xixiang2,MU Xiangqian1
1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2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1004-6852(2016)11-0139-03
2015-10-10
趙寧(1988—),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骨傷科疾病的中醫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