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仝曉波/
低油價為中國創造“戰略買家”優勢
文/仝曉波/
2015年,世界石油供需富余170萬桶/日,寬松程度較2014年進一步加劇,為2000年以來最嚴重的供應過剩。業內專家稱,這也是2015年國際油價探新低的主要原因。
國際油價短期難以回升已成共識。近日,中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童曉光均在不同場合認為,未來國際油價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在50~60美元/桶區間。
低油價導致原油產能出清,同時刺激石油需求。石油行業雖被視為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市場空間仍存。“對中國石油企業而言,低油價是挑戰,同時更是機遇、是‘好事'。”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楊雷說。
當前,世界石油市場已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日前,在京舉辦的石油觀察年會上,與會專家指出,作為世界上擁有最完備石油工業體系的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之一,中國的石油企業應充分利用中國戰略買家的有利地位,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時加快建立現代化石油市場體系,抵御油價波動風險,重塑國際原油價格體系。
“當前國際石油市場整體寬松,低油價導致產能出清,同時刺激石油需求,但此番石油供需重新平衡之路將漫長而艱難。”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副所長陳蕊在會上說。
據市場觀察,美國商業原油當前庫容利用率已超過90%。與此同時,原油庫存壓力向成品油庫存轉移。美國汽油庫存創有記錄以來最高,餾分油庫存創2011年以來最高。
“決定國際原油價格未來走勢與水平的,是新建產能的成本和規模,這將在2016年底前塵埃落定。” 石油專家、中國華電集團清潔能源公司高級經濟師朱潤民說。
中石化集團原董事長傅成玉4月6日在2016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春季工作會交流間隙指出,在未來若干年,國際油價將很有可能維持在50— 60美元/桶區間。
即便如此,全世界范圍內以石油為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還將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新能源發展均會減少化石能源需求,但全世界真正用上清潔能源的人口還比較有限。這一輪工業化中國已接近完成,而全世界還有40億人口仍在搞工業化,這意味著還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上一輪西方工業化用了將近200年時間,這一輪工業化短一點預計也還得50年。而到2050年,全世界至少還要再新增20億人口,這僅靠新能源是難以支撐的。”傅成玉說。
陳衛東亦認為,未來30—50年石油雖已不是上升行業,但絕對數值還會提高,只是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會下降,所以有機會獲得低價石油資源,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石油工業體系,所以中國石油企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仍有生存的市場空間。
朱潤民甚至指出,油氣行業在2040年前還將在能源結構中保持甚至強化其主導地位。因此,投資油氣行業仍有很好的前景。

低油價發展背景下,增產(穩產)提效、買賣資產或兼并購、資產重組、減少支出、裁員、減少股東回報/紅利是不少國際大石油公司普遍的應對措施。
“特別在增產提效方面,石油公司普遍重視提高生產效率,最大化有限資源,同時重視增產,而不是限產。相比之下,只有在其他措施不奏效時,才會考慮裁員與減少股東回報或紅利。”高盛集團原中國首席油氣分析師閆建濤說。
市場觀察顯示,除了殼牌,雪佛龍,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道達爾等國際石油公司2014—2016年(預計)凈產量均未下降。而2016年,殼牌公司凈產量預計將增加25%以上。雪佛龍,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道達爾等國際石油公司仍將維持增產,或持平水平。
“未來隨著世界石油市場平衡進程加快,國際油價總體回升,中國石油公司應加快建立現代化石油市場體系,抵御油價波動風險,利用中國戰略買家的有利地位建立亞洲原油價格基準,重塑國際原油價格體系,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陳蕊說。
當前中國石油國企的決策機制更多為政策驅動,而非市場驅動。而隨著國內石油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企業將擁有更多自主空間和選擇,同時也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中國的石油企業需要提高產出效率,加快工程技術創新,促進現有產品升級。企業管理也更加面向市場,要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管理創新,同時進行多元合作,開展必要的科學研究創新,奠定企業長遠發展基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郭海濤認為。
歷史數據顯示,單桶油當量勘探開發建設成本、并購成本均與國際原油價格保持密切的正相關關系。與勘探開發建設成本相比,并購成本的彈性更大。在高油價和油價上漲預期強烈的時期,油氣資產并購成本居高不下,并購成本中的溢價非常高。
據統計,2015年,全球石油公司延期/取消近150個項目,累計相當于1900萬桶/日產量。
“當前是世界油氣行業的價格低迷時期,更是抓住機遇實現低成本快速擴張的機遇時期。對持有高成本油氣資產的投資者而言,在當前的匯率水平下,降低投資成本還有一定空間和時間。如果需要攤低成本,則需要按照已有資產規模50%左右的比例新購低成本資產。如果資金鏈極其緊張,不得不出售資產,建議出售與國際原油價格相關程度更弱的資產,避免更多的損失。”朱潤民說。
有專家觀察到,隨著國際油價長期處于低位,以及國內石油市場化的推進,國際石油資源國在其對外合作的財稅政策上已有松動跡像,中國的石油企業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探索海外石油市場。
“中國、美國是全世界僅有的兩個石油工業體系完備的國家。中國的石油產量只有世界的5%,而石油工業的重要衡量指標——鉆機的制造能力卻占世界規模的30%以上。中國的石油工業有‘走出去'的沖動和能力。”陳衛東說。
“政府應統一布置鎖定海外油氣資源,用制度化方法為國內石油企業創造走出去的有利條件。”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胡衛平說。
同時,童曉光也提醒,2009年以后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以失敗案例居多,而考慮到油氣價格在相當長時間內不能回升,未來油價將長期維持在50美元/桶左右,所以石油企業“走出去”仍需要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