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輝 熊鵬威
中國將開啟雙微肥之路
文/張曉輝 熊鵬威
在20世紀里化肥被人類譽為利用空氣制造面包的天使,但在21世紀的今天,卻變成了一粒粒的大煙殼,讓土壤越抽越上癮,越喂越“瘦”。于是,土壤“去化肥化”已經讓這個在農資行業里刮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開始突然轉向。化肥從神壇開始跌落,正在上演著一個肥料品類生死輪回的宿命。
是時候給土壤做一臺“修復”手術了。這注定不是一個人操刀就能完成的手術,政府、學界、輿論、企業都應是組成這支醫療隊的力量。當然打頭陣的還是政策層面,最讓農資界獲知手術即將開始的信號就是2015年農業部發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當然雷同的表述也寫進了2016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根據“行動方案”,到2020年將實現施肥結構進一步優化,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養分結構趨于合理,有機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實現施肥方式的進一步改進,盲目施肥和過量施肥現象基本得到遏制,傳統施肥方式得到改變。
另外,圍繞土壤污染治理的環保政策風暴也正在蓄勢待發,如由發改委、環保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部委共同參與制定的“土十條”(《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經過幾十稿的修改完善后已提交國務院審議,有望在年內出臺,這無疑再一次從政策層面將土壤修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受上述政策驅動,很多科研機構、智庫也在紛紛獻言具體的零增長方法,《北方農資》《農資導報》等媒體更是高頻次解讀化肥零增長方案。他們在焦灼和行動中構筑起了一道拯救土壤的城墻,城墻根兒下是這群人夯實的墻基石——反思與懷疑和苦苦摸索。反思的是人類腳下的土地為什么越喂越瘦?我們的舌尖上的安全為什么越來越不安全?摸索的是用什么辦法去戒掉土壤的化肥鴉片之癮?當然在這種苦苦摸索和懷疑中也催生出了肥料行業下一個千億級風口雙微生物肥。
至于企業層面的,筆者唯一知道的就是南陽市雙微生物生態肥業有限公司CEO秦羽,這個被譽為“中國雙微肥之父”的恢復土壤原生態的倡導者。
筆者對于當下化肥帶來的副作用略知一二,尤其是2015年央視《焦點訪談》做過一期節目,主題就是關于化肥使用量在增加但產量卻不增加的解密,而且還有一個很抓人眼球的標題《被喂瘦的土地》。通過那一期節目我們看到了編導們搜集到的一些土壤酸化、板結、微量元素有機質含量下降、微生物菌群失衡、農藥殘留、重金屬、抗生素污染等讓人揪心的畫面。
當筆者談及這個話題時,秦羽的解答我覺得頗有一番“指點江山”的豪氣。他的話語言簡意賅,筆者覺得至少比媒體視角更犀利、更到位。他指出:“土壤病了,病根兒就是長期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農產品品質和地力都呈現雙降,這跟人生病一樣,是一個惡性循環過程。我國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而是‘地力',而土壤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
那么化肥給土壤帶來的損傷如何醫治呢?
秦羽說:“要保障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源頭就是先要保障土壤的健康,也就是將微量元素加上微生物菌制成的生物生態肥來修復土壤。為此我們為土壤修復研制了一款‘雙微'理念下的肥料。畢竟,所有的想法和科技成果都要落地為一種產品。”
原理是微量元素+微生物菌,秦羽進一步解釋道。“雙微”中的第一個微指的就是微量元素,如鈣、鎂、硼、錳、銅、鋅、鉬等53種中量、微量元素。最典型的就是化肥工業鼻祖德國化學家馮?李比希提出的“木桶原理”,即作物增產增收的關鍵取決于最小養分。這些微量元素是作物體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第二個微所指的就是微生物菌劑。
秦羽表示,雙微肥主要有幾大功效特點,一是促進作物生長。雙微肥中的微量元素可提高根系活性,增加根系生長。促進作物吸收水分及養分,葉色明顯變深,莖稈明顯變粗,秧苗明顯變壯,作物生長發育明顯變快。水稻插秧沒有緩苗期,可直接生長,增加分蘗。
二是活化土壤養分。雙微肥中的微生物可活化土壤養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鉀及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施用量,延長肥效。
三是提高作物抗性。雙微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低溫、抗干旱、抗倒伏、抗病害能力。防止低溫或缺少微量元素所產生的苗僵、苗黃、無生機、漚根、爛根等生理病害。對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作物因重茬造成的減產有時顯效果(抗火龍秧、抗倒伏)。
四是改善土壤環境。連續施用雙微肥,可消除因長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疏松土壤,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恢復,降低土壤鹽堿毒害,提高土壤肥力。
秦羽最后補充說,微生物菌類肥料具有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品質、增強作物抗逆性、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土壤活性等多種功能,現在已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美國科學家甚至提出“用微生物養活世界”。他認為: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用自己獨家的專利配方以一種新型肥料推向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因為微生物制劑以及微生物肥料這個醫生有一套它的祖傳致病良方,能消除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質,分解如秸稈等有機物料,對提升土壤活力,保障土壤健康與農產品質量提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當然,在這個肥料已經進入白銀時代的前提下去,微生物菌類肥料的呼聲漸高和背后蘊藏著的財富味道并不是筆者夜觀天象發現的財富一場流星雨,而是有依據的,比如,微生物肥料列入科技部發布的《“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重大生物產品之一,足見國家對微生物肥料的重視。此外,每年國家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關注三農問題,其中很大的篇幅都涉及到微生物菌肥料。
據秦羽所掌握的數據,我國微生物肥料企業總數目前在950個以上,年產量1000萬噸,年產值150億元。截至2015年6月,農業部登記注冊的產品有2200多個。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呢?至少它跟開發殆盡、拼殺得成紅海一樣的復合肥市場相比,雙微肥絕對是一座未被開發的“富礦”。
秦羽相信,隨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參與微生物肥料的研發與生產,未來有機物料腐熟菌劑、土壤修復菌劑、根瘤菌劑和溶磷菌劑、抗旱菌劑等產品的市場將迎來一次井噴。
“凡目光聚集處,財富必追隨,前提是我們得熟悉腳下的土壤。”這是秦羽認為對破解當下土壤修復的一把關鍵秘匙。秦羽多次說:“土壤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以看到地表上各種各樣的生物,但對土壤中生物的了解遠不如對地面上生物的了解程度。”
“土壤實際上是一個常被人們忽視的地下生物王國,到目前為止還有90%的土壤生物沒弄清楚。這是因為土壤中生活著數目眾多的微小生命體,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和原生動物、病毒和小型藻等。可以說每克健康的土壤里存在種類過萬、數以億計的微生物軍團,它們的生長代謝把無機質和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機質,它們和地上的動植物一起構成了復雜而又和諧的地球生態鏈。”
“每克土壤中棲息著大約數億個微生物,但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不到1%可以培養。土壤微生物就像一個巨大而又神秘的‘黑箱',一旦打開了這個黑箱,土壤營養、重金屬污染、病蟲害防治一系列的問題將迎刃而解,這也是我們雙微肥業提出‘雙微'平衡營養施肥理念的出發點,這種集微量元素肥和微生物菌于一體的肥料贈與給人類的“最后一塊蛋糕。” 秦羽說。
人類在2015年找到了幾顆“地球表弟”,按說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發現,但跟我們了解腳下的土地而言,正如達芬奇所說的那句名言一樣:“我們對腳下土壤的了解,還比不上對天上星星的了解。
哪怕是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多連增又如何?化肥過量使用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還是一樁賠本的買賣。如果按目前這樣使用化肥量預測,估計半個世紀以后,中國將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將成為不毛之地。
所以,帶著這份緊迫感,秦羽也呼吁農資界人士把目光從復合肥一統天下的局面下拉回腳下的土壤,他認為修復土壤這項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的大工程,最經濟、最高效、最迅速的莫過于將雙微肥料理念下的肥料品種播撒在這些傷痕累累的土地上,讓土壤換換口味,恢復到原生態。
秦羽表示,將以“土壤修復之路漫漫其修遠兮,秦羽將始終如一”作為今后的座右銘來時刻激勵自己,專注于土壤修復,做恢復土壤原生態倡導者并把“雙微”肥在全國更廣的地域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