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鵬
【摘要】 精神病的治療一直是臨床上非常棘手的問題, 隨著藥學的發展, 精神病類藥物在臨床上的應用療效也非常顯著, 本文主要綜述近年來精神病類藥物的臨床應用療效以及毒性的概況, 為精神病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 精神病藥物;療效;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218
抗精神病藥物在我國的應用歷史悠久, 至今仍然是精神疾病治療的主要手段。抗精神病藥物目前按照投入使用的時間劃分為第一代和第二代兩大類。藥品毒性反應是指正確診斷疾病并選擇了合適的治療藥物, 但由于用藥劑量過高或者用藥周期過長, 甚至是機體特殊的遺傳代謝特點而造成的特殊表現, 如變態反應等。藥物副作用是指在藥物的正常標準劑量使用下, 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反應, 副作用的出現可以預測, 但除了對癥治療或調節劑量以外, 并無更好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禁忌證是指藥物具有特殊的藥理或毒理作用, 對于某些患者的特殊體質而言, 服用會加劇機體的不良反應, 嚴重者甚至導致休克或死亡[1]。
抗精神病藥物曾名為強安定制劑。常見的第一類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吩噻嗪類、硫雜蒽類、丁酰苯類、吲哚類、苯酰胺類等幾大類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又稱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 常用的有多巴胺受體阻滯劑、五羥色胺阻滯劑等。它不僅可以治療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 同時對陰性癥狀、認知功能缺陷等情感癥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如何通過多種途徑降低精神疾病的發病率, 減少已發病患者的復發率以及如何安全有效治療精神疾病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就目前臨床中使用率較高的幾種藥品和相關的毒副作用進行論述, 以供醫學、藥學、護理學的同仁參考。
1 精神病類藥物的療效
不同的精神病類的藥物對臨床治療效果也是不同的, 影響精神病藥物療效的因素很多, 而且對于不同機體的使用也會有不同的療效, 以下就精神病類藥物近年來臨床使用的療效情況給予總結。
有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使用比例較高的幾種抗精神病藥物依次分別為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和舒必利[2]。
氯氮平作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原型, 對大腦中的5-羥色胺2A受體和多巴胺受體D1、D4具有阻滯作用, 而對多巴胺D2組織作用相對較弱, 此外還具有抗膽堿能受體、抗組胺及腎上腺能α受體的作用[3], 主要臨床適應證為: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等, 具有較強的鎮靜催眠作用, 較少出現錐體外系和催乳素升高的不良反應, 與其他第二代抗精神分裂癥藥物相比較, 氯氮平的不良反應一旦發生就比較嚴重, 如粒細胞缺乏等。
利培酮是一種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 其對5-羥色胺2受體的親和力高, 對多巴胺D2受體的親和力相對較低。其臨床適應證為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以及其他精神病性狀態的明顯陽性和陰性癥狀。對于恢復期和長期的維持治療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其無過度鎮靜不良反應, 可改善認知, 高劑量利培酮對黑質-紋狀體多巴胺受體有較強的阻斷作用, 導致可能出現一定比例的錐體外系反應。
氯丙嗪是一類重要的抗精神病藥物, 能使精神分裂癥的躁狂、幻覺、妄想等癥狀逐漸消失, 理智恢復, 情緒安定, 生活自理, 但長期服用易產生藥物耐受性。臨床主要用于Ⅰ型精神病患者, 對Ⅱ型精神病和抑郁癥無效, 甚至使之加重。
排名第四的是舒必利。舒必利的藥理作用機制是對中腦邊緣系統的多巴胺DA2受體進行選擇性的阻斷, 并且不影響其他遞質的受體, 臨床上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單純型、偏執型、緊張型和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孤僻、退縮、淡漠癥狀, 不良反應相對較多。
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氯氮平、舒必利等藥物投入使用時間久、醫療工作者使用經驗較豐富, 價格相對較低, 在低收入人群中使用比例較高。而利培酮因為價格相對較高而在中、高收入人群中使用比例較高。抗抑郁藥物氟西汀價格適中, 因此低收入人群選擇國產制劑的該藥物人群比例較高。阿米替林作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抗抑郁藥, 其不良反應多, 藥物相互作用機理復雜, 大部分的使用患者為低收入人群。總之, 患者對于不同藥物的選擇在相當程度上與經濟因素相關。
2 精神病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多年應用證明三環類抗抑郁藥(TCA)療效肯定, 能使70%的的抑郁癥患者獲得較好的緩解, 50%左右完全緩解;但它同時具有以下缺點:有明顯的抗膽堿能不良反應, 使患者依從性降低;有心臟毒性, 過量可危及生命;起效慢, 一般起效需要>2周[4]。其特點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廣泛使用, 與新型抗抑郁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類藥物相比沒有太多明顯優勢。TCA藥物具有價格低、治療效果明顯等優點, 是低收入家庭的非老年期抑郁癥患者的優先選擇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對于血糖、血脂代謝的影響已經得到國內外研究的認證。患者長期服用藥物, 出現體重增加, 患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比例明顯升高。尤其是對于體重的不良影響使很多女性患者依從性下降而導致復發[5, 6]。
在用齊拉西酮后可增高血壓, 還有研究顯示齊拉西酮治療前后的血清總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升高, 與體重的升高趨勢相符。而奧氮平各項血液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均有顯著提升, 推測其原因認為與其對血糖、血脂代謝的影響有關。齊拉西酮可以一定程度的促進胰島素抵抗使血糖升高。因此在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的血糖、血脂、體重的變化情況, 及時調整用藥劑量或者給藥方案, 就可以相當程度的避免因患者依從性較低而導致的治療失敗, 更可以避免血糖變化過大而導致的各項相關疾病[7]。同時有研究指出將氨磺必利與利培酮兩種藥物對代謝影響的程度進行比較的結果顯示利培酮組高密度脂蛋白和總脂蛋白測定值均值都高于氨磺必利組, 說明氨磺必利對糖、脂代謝的影響比利培酮小, 但兩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對患者的代謝造成了不良影響[8]。
用阿立哌唑可致月經紊亂, 阿立哌唑引起錐體外系反應和高催乳素水平者較少, 長期使用該藥出現月經紊亂, 催乳素水平升高, 作用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 進而引起人體內分泌異常, 繼而出現女性月經失調[9]。
氯丙嗪致抽搐。氯丙嗪導致的藥源性抽搐發生的可能性與用藥劑量及用藥周期呈現正相關, 平均發生時間為服藥14~21 d[10]。氯丙嗪對部分患者的心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 如果患者本身對氯丙嗪發生特異質反應, 更提高了心源性昏厥發生率。
氯丙嗪的不良反應涉及面廣, 這些不良反應使臨床上選擇長期服用氯丙嗪的患者減少, 但因為它對于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的改善效果明顯, 仍有一些基層醫院以及低收入人群持續使用。
3 小結
目前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仍然以藥物治療為首選。在治療藥物的使用過程中, 個別的毒性反應以及違反禁忌證的藥物使用時有發生, 部分的藥源性疾病起病急、難逆轉, 甚至可以造成患者死亡。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控制改善輕微不良反應, 防范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針對已發生的不良反應及時準確應對, 這些都需要廣大的醫學工作者的積極觀察、思考、總結、交流。在人民群眾醫療保健意識逐步提高、醫患關系不斷緊張化的今天, 醫療衛生相關人員更要不斷精湛醫術、反思提高, 救治患者的同時進行合理的自我保護。
綜上所述,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醫療相關方向水平的不斷發展, 一些溫和有效的治療經驗被廣泛的交流和認可, 患者和家屬對于疾病的理解以及治療的要求能夠接受并實施, 這些都在逐步改善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患者生活的影響, 可以預見的是患者對于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治療效果穩定持久、價格中等容易接受并且服用方便的藥物會逐步關注和重視, 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將逐漸占領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前沿陣地。
參考文獻
[1] 陳小紅.我院抗精神病藥物臨床應用的分析.中國民康醫學, 2007, 1(7):590.
[2] 劉秀平, 張秋爽. 我院抗精神失常藥物的利用分析.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02, 12(2):108.
[3] 李華芳.精神藥物的臨床應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55.
[4] 陳彥方, 顧牛范.新編臨床精神藥物手冊.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64.
[5] 王紅梅, 馬春紅, 牛建綱.抗精神病藥物對血脂的影響.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1, 4(4):47.
[6] 曹春蘭.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糖、血脂影響的研究.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24):402-404.
[7] 唐茂芹, 胡蕾, 王松波, 等.齊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血藥濃度與臨床效應關系的研究.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4, 2(1):85.
[8] 田爽.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對代謝的影響.臨床精神醫學雜志, 2014, 24(2):107.
[9] 喻東山.抗精神病藥與體質量增加.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02, 28(6):479-480.
[10] 陳建, 方向明, 李作佳.精神藥物的不良反應. 2007, 17(4):286-287.
[收稿日期: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