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在拉薩河畔的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和當地人民群眾,在保衛祖國邊疆、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斗爭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當秋收大忙季節,部隊指戰員積極支援群眾搶收青稞;遇到旱災,部隊指戰員大批出動,幫助群眾抗旱;看到山村缺水,部隊指戰員就風餐露宿,幫助群眾興修小水庫;看到河上的小橋壞了,指戰員們就幫助修建新木橋;每當毛主席和黨中央有了新的指示,指戰員們就熱情宣傳。翻身農奴親切地說:為了幫助我們搞好革命和建設,解放軍同志不知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
1971年8月,拉薩河畔青稞揚花,豐收在望。哪知一天傍晚,突然下起暴雨,兇猛的洪水從山谷里奔泄而出,暴雨夾著冰雹,下個不停。駐軍于此的某部指戰員們顧不得吃飯,拿起鐵鍬,就向洪水奔去。這時,石壩已經沖開了缺口,400多畝青稞受到嚴重威脅。他們立刻跳進激流,和洪水展開搏斗。社員們也從四面八方趕來。軍民手挽手,肩并肩,組成幾道人墻,擋住激流,搶壘石壩。戰士們跌倒了,社員們去拉;社員們摔倒了,戰士們去扶。經過40分鐘的激戰,終于制服了洪水,保住了青稞。
駐守在拉薩河畔的人民解放軍某部衛生隊,經常深入附近山村,為藏族群眾治病。他們在巡回醫療中發現,一個只有800多人的山村,竟有30多名聾啞人。許多聾啞患者原來都不聾不啞,都是生病得不到醫治才造成的。是萬惡的封建農奴制度奪去了他們說話的權利。衛生隊的隊員們決心盡力解除藏族兄弟的痛苦。沒有治療聾啞的經驗,就先在自己身上練習扎針;遇到困難,就學習毛主席的著作。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治療,大部分聾啞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復了聽力和說話能力。
(1975年1月2日《人民日報》)
點評:“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深植于心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