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顯桃
2015年8月初,家住江蘇南京,89歲的汪紹棟先生,寄來一沓回憶錄和一張舊照片復印件。他在信中激動地說:“沅陵是我們湘三院保育生的搖籃,如果身體允許,我們都想回去看看那塊熟悉的土地!”由此,揭開了抗戰時期湖南沅陵的一段珍貴歷史。
湘三院,即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湖南兒童第三保育院。1938年,日軍進逼鄂贛,大量難民入湘。3月,湖南省會婦女界張默君、施劍翹等20余人發起成立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下建5個兒童保育院,其中第三兒童保育院在沅陵。當時規定:凡陣亡將士遺孤、前方作戰將士及救亡工作人員之子女暨戰區難童,年齡在15歲以下、4歲以上者,均可報名。經審查和體檢合格,即可入院。后來,擴大收留普通難民的孩子,護送至湘西花垣保育院。
長沙文夕大火后不久,湘省主席易人,由薛岳主持湘政。至1939年春,薛岳夫人薛方少文任湖南兒童保育分會主任,繼在湘西花垣的第一保育院之后,先后建立4個兒童保育院:第二保育院在長沙,不久遷茶陵;第三保育院在沅陵;第四保育院在攸縣;第五保育院在耒陽,不久遷湘鄉。除第三保育院在沅陵基本未動外,其他4個保育院在抗戰中都飽經戰亂,轉徙流離,歷經苦難艱辛。
1938年11月,日軍轟炸長沙,中國戰時兒童保育院湘三院隨同省府部分機關遷入沅陵,在城郊白田頭修筑土坯房繼續辦院,先后收養長沙、安徽、浙江、四川等地約500名逃難孩子,盡管遭受日機多次轟炸,但教學、生活還算穩定。
汪老在回憶文章中寫道,當年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傳到家鄉安徽滁州后,父母帶著5兄妹踏上流亡之路,兄妹中,最大的11歲,最小的6歲。途中,父親不慎從難民船上跌入江中淹死,40多歲的母親帶著孩子,一路乞討,輾轉武漢、長沙,撤到抗戰大后方湘西沅陵,母親找到設在當地的湘三院請求救救孩子,時任院長的周朱濂女士毫不猶豫答應收留。就這樣,除大哥外,其余4兄妹被送進湘三院,管吃管住,還念上了書。
湘三院后面是山,中間有稻田,周圍用1米多高的南竹籬笆隔開,房墻是泥巴筑成,外面粉抹一層石灰。附近建有國民政府的糧秣廠、被服廠、電瓷廠和雅禮中學,平時外地人多,做什么生意的都有,從酉水上游來的木排都停靠在這段河邊,很熱鬧,當時人稱“小南京”。
現在,在沅陵縣還有兩位當年湘三院的保育生,一位是沅陵縣原國家稅務局局長金家驊,另一位是沅陵一中退休教師廖春生。他們記憶最深的是,進入湘三院的孩子都發給印有“湖南省第三保育院”字樣的藍衣服,湘三院的生活和教學很正規,管理很嚴格。一天中只有上午學習,下午大孩子要參加保育院組織的生產勞動,小一點的孩子就到后山給湘三院放羊。每到元旦、圣誕、“雙十節”等重大節日,湘三院都要舉行文藝演出,大孩子排演話劇《木蘭從軍》和《大刀向日本鬼子砍去》等節目。
自然,在抗戰大環境中,湘三院并非“樂土”,也受過日軍的摧殘。位于沅陵縣城西一里地的白田頭是當年湘三院常設所在地,國民政府在后山修有一個防空洞,里面可容納上千人,保育院的孩子經常去那里,至今有一截還保存完好。一次,當地姓龔的一家在湘三院后面叫桃溪坪的地方,遭遇日軍瘋狂轟炸,母親和大兒子當場被炸死,懷里的小兒子被炸飛至20米外居然沒死,那個晚上縣城共炸死9個人。每次躲警報,大家都提心吊膽,有一次,日機轟炸白田頭,湘三院一名學生被炸死,一個受傷,使孩子們心靈上受到嚴重傷害。
1940年年初,由于日軍轟炸,湘三院臨時遷往離縣城10里地的楓香坪七里沖(今涼水井鎮松山邊村),寄居彭家大院等幾處民房,直到1941年下半年又遷回白田頭。1942年下半年,原所里(今湖南吉首)分院并入沅陵的湘三院。
1944年前后,志愿參加中國抗戰的一架美機被日機擊落,美軍飛行員在沅陵跳傘,得到了當地群眾救助。湘三院利用這個機會,把飛行員請到大食堂作報告,并讓隔壁雅禮中學一位高中生當翻譯,飛行員承諾,回去后會再駕戰斗機飛抵湘三院上空和大家“見面”。不久后,果然有一架美軍飛機在湘三院上空盤旋,擺動機翼向湘三院師生們致意。
日軍投降那天深夜,老師敲響掛在桂花樹上的大鐘,驚醒全院同學,大家驚詫地朝大操場奔去。“抗日勝利啰!”“小鬼子投降啰!”大院頓時爆發狂熱的歡呼聲,接著,院長帶領全院師生打著火把,到當時的白田頭鎮舉行深夜火把大游行,附近居民聞訊也加入隊伍,一起狂歡到天明。
抗戰勝利后,湖南各兒童保育院奉命停辦。有家可歸者,護送回家與親人團聚;無家可歸但有條件就業者,盡可能安排就業;年幼者轉入省民政部門主辦的育幼院繼續教養。湘兒童保育分會在1946年4月3日因抗戰勝利而奉命結束,完成了她應盡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