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即每年陽歷的1月1日,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新年的第一天。然而,在我國古代,“元旦”一詞卻有著另外的含義,與今天的意思有很大的區別。
正月初一,我們現在稱“春節”或者“過年”,但在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朝代的稱呼。先秦時期叫“上元”“元日”“改歲”;兩漢時期則稱為“歲旦”“正旦”“正日”;魏晉時期又叫作“元辰”“元日”“元首”等;唐宋元明時期,稱為“元旦”“元日”“新正”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總之,今日的“春節”在過去被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詩人蕭子云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也對“元旦”作了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另外,唐代成文斡的《元旦》詩以及南宋陸游的《己酉元旦》等,其中的“元旦”都是今天所說的“春節”。也就是說,在推翻清朝以前,人們大都將“過年”稱為“元旦”。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了“順農時”“便統計”,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將西歷(公歷或陽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過年”稱為“春節”,也是我國使用陽歷的開始。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從此,“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的法典。同時,將陽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并通過決議,寫入相關文件,沿用至今。 (文/劉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