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眼睛,純粹憑手感,能不能加工出完美的產品呢?方文墨在一米高的操作臺前站定。測量表的指針在一格到兩格之間晃動,表明這個工件表面的最高點和最低點,高度差別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毫米;蒙上眼睛加工以后,量表的指針只有極細微的晃動,工件的精度達到了千分之三。
教科書上,人的手工銼削精度極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達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二十五分之一,這是數控機床都很難達到的精度。中航工業將這一精度命名為——“文墨精度”。
殲-15戰機的標準件中,有近70%是由方文墨所在的工廠生產的。文墨班組經常遇到加工精度高、外形復雜的活。一次,安裝電纜的銅接頭在加工時遇到了麻煩。加工時需要在接頭上打一個1.4毫米的小孔,產生的銅屑不能有絲毫留在零件里,否則就會引起飛機的電路短路。面對困難,方文墨主動請纓,接過了這個艱巨的攻堅任務,并憑借深厚的技術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快解決了這一工藝難題。
方文墨的工具臺上,擺放著他發明的各式各樣獨創的工具。一個造型像海陸巡航坦克的小家伙,叫精度測量儀,靈活的小型機械臂使得測量更為簡便,精度也大幅提高。這個發明不僅獲得了國家專利,而且在沈飛廣泛推廣使用。
方文墨為何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他有天賦,可了解他的人都說,那是用常人難以做到的刻苦學習和鉆研換來的。
在沈飛公司技校學習期間,方文墨幾乎每天上完了6個小時課之后,還要拿出6個小時自學苦練。即使到了周末,其他同學去K歌、逛街,他卻去圖書館看書。工友們給方文墨起了一個綽號“書癡”。為了全面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方文墨白天在廠里勤學苦練,晚上回家則系統學習理論力學、結構力學、鉗工工藝學等相關專業理論和工藝方法。他一有空就去書店,日積月累,方文墨的手抄本已摞到半尺多厚,他簡直把書店當成了圖書館。幾年來,他所購買的專業書籍多達400余本,幾乎可以開一個專業書店。
方文墨有一個白帆布大書包,裝的東西足有5公斤多,從上技校開始,一背就是10整年。他的書包里裝的都是專業書,一有空就拿出來看,這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他既向書本學習,又向實踐學習,癡迷于拜師學藝。廠里安排付紅安和楊四新二位老技師做方文墨的師傅,他不像其他徒弟跟師傅學兩三個月就急著自己干活,而是潛心學習,反復研習,整整拜師學藝兩年。他的師傅付紅安深有感觸:“他想干好一件事,就像著了魔一樣”。2004年,方文墨在沈飛舉行的中國一航首屆職工技能大賽上,認識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工具鉗工季軍獲得者王曉東,拜他為師。2006年6月,方文墨在參加沈陽市一次職業技能競賽時,又拜全國鉗工冠軍曲驪為師。多年來,先后成為方文墨老師和榜樣的還有原中國一航勞動模范胡長國、全國技術革新能手王文麒和國防科工委技術能手由發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方文墨在他們的激勵和影響下,在德藝雙馨的道路上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