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孟子最關注民眾的經濟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孟子又是最務實的思想家,司馬遷說他迂闊就有點冤。孟子認為,對于民眾來說,首要的問題是解決他們的生存權問題,而解決生存權最重要的是保障民眾擁有基本的不容剝奪的財產權,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使民有“恒產”。孟子揭露統治者的貪婪殘暴已經剝奪了民眾的基本生存權,他說:“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
意思是,百姓的財產上不足以孝敬父母,下不足以養活妻子兒女,豐收的年景,一年到頭過得也很辛苦,遇到災年,就只有死路一條了。百姓遭受暴政的殘害,沒有比今天更厲害的了。
針對民眾這種悲慘狀況,孟子反復地提出自己的經濟主張,下面的經濟藍圖在《孟子》一書中出現三次之多: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屬,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復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次提出這段話,《梁惠王上》上兩次,《盡心上》一次)。
在五畝大的宅院中,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絲棉襖了。雞、狗、豬等等家畜家家都有飼料和工夫去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百畝耕地,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那么,數口之家就可以吃得飽飽的了。好好辦些學校,反復地用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來教育他們,那么,(人人都會敬老,主動為老人服務)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重物、身背著重物奔波在道路上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棉襖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為了實現這個經濟藍圖,孟子假托古代歷史,提出了關于經濟制度的帶有鮮明社會主義色彩的土地改革方案,這就是著名的井田制: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糓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漫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實行仁政,一定要從劃分整理田界開始。田界劃分得不正確,作為俸祿的田租收入也就不會公平合理,因此暴虐的君王和貪官污吏一定要打亂正確的田間界限好趁機侵奪弱者的田產。田間界限正確了,分配給百姓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祿,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出決定。井田制的辦法是,每一方里的土地為一個井田,每一個井田有九百畝地,當中一百畝是公田,外邊八百畝分給八家作私田。這八家共同來耕作公有田。先把公有田耕作完畢再來料理私田。
“井田”這個名稱并沒有見于周代文獻,因此井田制的具體情況如何,已經無法考證。孟子提出這種平均地權的經濟制度顯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創造。有學者指出孔子僅向往堯舜的人格,而孟子則虛擬堯舜的制度(見侯外廬等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391頁),井田制的設想就是一例。這是中國最早的土地改革設想,它影響巨大,甚至啟發了兩千多年后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
孟子和商鞅的對立——孟商悖論
孟子提出井田制,是和法家如商鞅的經濟發展戰略唱對臺戲。商鞅在秦國變法搞改革提出“為田開阡陌”“民得買賣”,“阡陌”就是孟子說的“經界”,也就是井田制中的各家田地的邊界。商鞅主張廢除這個邊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被認為是一種進步的改革思想。孟子之所以堅決反對商鞅的這個改革,就是因為擔憂這樣一來“暴君汙吏必漫其經界”,也就是統治者必然以改革為名,濫用手中的權力侵吞民眾的田產。這樣勢必產生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導致嚴重的貧富懸殊與社會不公。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商鞅的改革主張鼓動人們普遍的求富欲望,以利相誘,不能說沒有道理,實踐也充分證明商鞅的改革確實十分成功,它直接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發展乃至國勢強盛,為秦國以后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但商鞅的改革也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班固說:“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
董仲舒說得更尖銳:“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就是說,商鞅變法拋棄傳統,實行土地私有的自由買賣,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富人財產千萬億萬,貧苦的人卻只能吃糠咽菜;富人擁有的田地是那樣廣闊,連田間的道路都吞沒了,貧苦的人卻連插一根錐子的地方都沒有了。
孟子和商鞅針鋒相對,明確地反對“上下交征利”,也就是上上下下利字當頭,而是更重視社會公平。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商鞅的改革有其必要性;從社會穩定的角度看,孟子的主張也有其合理性。特別是面對強者利用權勢肆無忌憚地欺凌侵奪弱者時,孟子的主張就更體現出社會的正義性、道德的崇高性。
孟子與商鞅的悖論,我稱之為“孟商悖論”,一直到今天仍突出地表現于轉型期國家的改革歷程中。
例如在中國和俄羅斯。盡管改革所采取的模式大不一樣,但都發生了貧富懸殊的問題,都發生了強勢階層侵奪弱勢階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都碰到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問題。在俄羅斯,所謂“休克療法”,急劇轉型導致平民的權益被肆無忌憚地侵奪。過去的黨政大員(省委書記等)一下子變成了大股東、董事長。在中國,數十年的改革歷程,弱勢階層始終承擔著改革的代價,而許多改革舉措在權勢者的操縱下,往往扭曲、變形,成為權勢者巧取豪奪的盛宴。
每次改革或調整的項目出臺,有權有勢者都從中自肥:價格雙軌制的牟利空間、貸款黑洞、國有企業改制中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公共基金的濫用。農村可耕地的使用性質轉換、官員入股煤礦、房地產開發、能源開發,等等,被人稱為地方官僚發動的“有系統的搶劫”。
官員以權謀私的肆無忌憚,極度貧富懸殊現象的蔓延,表明我們的社會已經喪失了起碼的社會公平,已經對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威脅。
孟子堅決反對“暴君汙吏”利用政治特權侵害民眾利益,應該說是抓住了社會公平問題的癥結。
反壟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對發展工商業的主張。他的主張最令人稱道的有兩點:
一是反壟斷。
例如他說:“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古代的買賣,以有易無,這種事,相關的部門管理罷了。但卻有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一個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天下所有買賣的好處都由他一網打盡。人們都覺得這人太卑鄙,因此抽他的稅。向商人抽稅就是這樣開始的。
孟子好像是在講笑話,稅收制度好像不會這樣隨隨便便就開始了。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孟子是如何地蔑視壟斷行為。孟子關于發展工商業的第二個主張是反對濫收稅,主張鼓勵工商。
孟子主張“關市譏而不征”(梁惠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就是要求關卡和市場應該檢查貨物但不能濫收稅。市場上,應提供空地儲藏貨物,但不能征收貨物稅;如果貨物滯銷了,應該依法征購,避免長久積壓。
孟子為商人想得真的很周到,這也是先秦儒家對工商的共同態度,這在今天看來也是一種十分前衛的經濟學思想,其強調貿易自由的理念絲毫不亞于今日自由主義的經濟主張。(后荀子受法家影響而有所改變。)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主義
談到孟子的經濟思想時,我們還不應忘記,他是最早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思想家。
他說:“不違農時,糓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這段話明確地闡釋了今日看來尤其值得寶貴的生態主義思想,環境保護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
孟子兩千四百年前的規劃,直指今天,可以列入我們的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