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芬
(德江縣平原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銅仁 565200)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何永芬
(德江縣平原鎮農業服務中心,貴州銅仁565200)
農業技術的推廣問題,對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上升到戰略層面,保持農業技術推廣的長遠性,從而逐步實現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的快遞發展。然而,受到經濟、科研、資金等諸多因素影響,農業技術在基層的推廣過程中困難重重,呈現出諸多的問題。基于此,重在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并探究有效的解決對策。
現代農業;技術成果;農業生產;基層
推廣農業技術,就是將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推廣到實際農業生產中加以實踐,這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有著顯著的作用。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度較高,農業科研成果較多,這對農業發展而言是很好的機遇,基層應加強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克服困難幫助農民增收。
1.1農業生產分散
在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下,農戶均具有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對于耕種方式、耕種植被類型等均可自由選擇,可謂“各自為政”,從而導致農業生產十分分散[1]。新時期,農業技術日漸向機械化、數字化等方面發展,需要較為集中的農業生產方式,而小規模、分散型的農業生產模式無疑將阻礙先進技術的推廣。
1.2推廣投入不足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需要物質與人力的支持,然而實際調查發現,目前農業技術在基層的推廣活動開展,既缺少相應的資金投入,同時專業推廣人員也相對缺乏,嚴重影響推廣進度。當前,很多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受到資金條件限制,辦公用房及推廣設備等不夠充分,推廣活動大都靠上級撥款來維持,工作條件艱苦,推廣人員沒有經費進行專業的培訓教育,專業性低,降低了農技推廣實效。
1.3科研與需求錯位
現階段,農業技術的科研成果往往缺乏市場導向,很多成果與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不匹配,存在較為嚴重的錯位現象。依據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農業技術需要向高效、多樣、綜合方向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配套集成的技術成果。但是,基層農技推廣中,對單一科技成果的推廣更為顯著,甚至忽視了農業發展的地域性差異,其針對性較低,從而降低了技術的應用效果。
1.4農民接受能力低
從受教育程度而言,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中小學文憑人數較多,所具備的農業理論知識較差,難以全面認識先進的農業技術,操作技能傳授相對困難,多數農民心存顧慮,阻礙農技推廣進度。與此同時,先進的農技設備定價較高,部分農民購買能力不足,這也是阻礙農技推廣的一大因素。
2.1構建優秀的農技推廣隊伍
加強制度建設與人才培養,試圖構建一支優秀的農技推廣隊伍,對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水平,推動農技推廣進度意義重大[2]。一方面,于制度建設上,推廣機構需要加強與完善聘用機制與責任制度,落實推廣人員的各項責任,為人才的選拔提供公平、公正的環境;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培養工作,提高人員多元化推廣的服務能力。
2.2多渠道獲得農技推廣經費
基層農技推廣屬于公益性活動,為此應以社會效益為主,政府與農民應大力支持,依法保障農技推廣經費。首先,政府部門應支持成立專項基金,維持農技推廣機構的辦公與體系建設經費,滿足推廣工作人員的工資需求。其次,應合理的調整財政支農資金份額,促使農技推廣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支持。最后,充分利用融資手段,加強對農業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資金投入,積極調動廣大農民及受益個體戶等,實現多渠道的融資。
2.3成立科研與生產的對接機制
要想更好地促進農業技術在基層的推廣,首先要保證農業技術能夠滿足實際農業生產需求,為此需要成立科研與生產的對接機制。基于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科研人員應加大市場調研力度,深入了解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同時,政府部門應對現有的成果評審制度加以完善,鼓勵科研單位加強多方面的實用技術研究,并通過知識產權與專利保護,維護研發者的利益。
2.4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將直接影響農技推廣效果,讓農民對先進的農業技術形成正確認識,才能夠促進其對新技術的接受與嘗試[3]。為此,基層農技推廣過程中,應加強示范基地建設,讓農民充分了解農業技術項目,促使農民參與到具體實踐中。與此同時,對先進的農業技術加強現場示范,并結合培訓、宣傳等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真正接觸農業科學技術。
綜上所述,先進的農業技術有助于農民發家致富,更有效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為此應將加強基層的農技推廣力度。目前,基層農技推廣尚存在較多的阻礙因素,比如農業生產分散,推廣投入不足,科研與需求錯位,農民接受能力低等,面對嚴峻的挑戰,應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解決其經費、人員等問題,最終提高推廣實效。
[1]賀宇榮.淺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農業與技術,2015(6):229,246.
[2]陳茂輝,李德兵,任尚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5(33):178-179.
[3]李凌增,葉美歡.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4(9):13-14.
F323.3
A
1674-7909(2016)0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