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航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耳鼻喉科400062)
間接喉鏡下喉部良性腫物切除術療效分析
付航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耳鼻喉科400062)
目的總結間接喉鏡下喉部良性腫物切除術的臨床經驗。方法對2015年1~11月在該科行間接喉鏡下良性腫瘤切除術的82例患者的手術效果進行分析。結果75例患者一次手術成功,另外7例患者因精神過度緊張或咽反射過于敏感,經擇期再次手術后獲得成功。治愈率為85.4%(70/82),總有效率達100.0%,無并發癥發生。結論對較小的喉腫物良性病變,可在間接喉鏡下手術,不需要特殊設備和全身麻醉,一般在咽喉黏膜表面麻醉成功后,于門診手術室即可完成手術,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喉鏡;咽腫瘤/外科學;門診外科手術;治療結果
咽喉部良性腫物是耳鼻咽喉科多發病[1],該病與發音不當或過度、炎癥、醫源性創傷和酗酒等多種因素有關,以上因素引起喉部結構黏膜水腫、充血或血腫形成,或組織增生,最后進展為聲帶小結、息肉、乳頭狀瘤等喉黏膜良性病變[2]。近年來,喉部良性病變發生率呈增長趨勢[3]。臨床上對于喉部良性腫物的治療多以手術切除為主,且方法很多[4];根據腫物的大小、部位、基底及患者的合作程度等多種因素,可采用間接喉鏡、直接喉鏡、支撐喉鏡、纖維喉鏡下等不同術式摘除或切除腫物[5-6]。本科近年來對較小的喉腫物良性病變多采用間接喉鏡下進行切除,2015年對82例患者進行了間接喉鏡下良性腫物切除術,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11月在本科行間接喉鏡下良性腫物切除術患者82例,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16~65歲,中位年齡32歲;病變包括聲帶息肉35例,聲帶小結25例,會厭囊腫10例,喉乳頭狀瘤7例,其他類型5例。全部患者均經電子喉鏡檢查確診。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告知患者術中注意事項,若患者咽反射敏感,則術前需禁食4 h,術前半小時內肌內注射100mg苯巴比妥注射液,視患者咽部敏感程度,必要時術前可再肌內注射異丙嗪25 mg,以利于手術的完成。以1%丁卡因噴霧口咽部及喉咽部3次,對咽反射敏感的患者再用蘸有1%丁卡因的喉卷棉子涂布聲門區1~3次,注意喉卷棉子棉片需卷緊,以防脫落;開始涂布時,很多患者常有聲帶痙攣和咳嗽反射,若上述反射消失,表示麻醉較完全,應抓緊時間手術,否則反射將會恢復;若反射恢復,可再涂布1次;成人所用丁卡因總量不超過60mg。麻醉效果對手術成功很重要;對會厭不易卷起,聲門裂不易暴露,以致麻藥不易噴入喉腔的患者,可以利用喉卷棉子拉起會厭,將麻藥直接涂布于會厭喉面及聲門裂處;為試知麻醉效果,可用喉卷棉子接觸聲門裂,如有聲帶痙攣和咳嗽反射,則麻醉效果不好,需暫緩手術。
1.2.2手術方法患者取坐位,與間接喉鏡檢查姿勢相同;患者右手持紗布將舌拉出口外,術者右手持彎頭喉鉗,鉗嘴閉合,左手持間接喉鏡,在鏡像引導下將彎頭喉鉗送入喉咽,到達手術部位;如腫物位于喉咽、會厭舌面等處,此時即可進行切除;如腫物位于喉腔,則囑患者發咿聲,用彎頭喉鉗將會厭向前壓,暴露聲門裂后囑患者平靜呼吸;在手術操作中,對于帶蒂、活動的息肉,可采用鉗嘴前后張開法,將彎頭喉鉗送下準確地觸及腫物,將鉗嘴先調節好后,然后將鉗嘴前后張開,緊靠患側聲帶,使鉗嘴置于腫物中切除之;對其他類型腫物,術前將鉗嘴調為左右開閉的方向,固定葉向患側,活動葉向健側,當鉗頭已達腫物附近即將鉗嘴張開,用固定葉輕壓腫物根部附近處,使腫物略向上方翻轉,關閉鉗嘴,則腫物剛好落于鉗嘴中;由于鉗嘴系左右張開,不擋視線,鉗取過程在鏡像中清晰可見;為避免咬住聲帶組織,當鉗住腫物后勿急于拉出,可先輕輕轉動喉鉗,待看清楚聲帶邊緣后再向上牽拉,息肉易脫落,乳頭狀瘤附著稍緊,若有堅韌感覺,則可能咬住了聲帶組織,此時不要強拉,需松開鉗嘴,再次試取。對于帶蒂而墜于聲門下腔的息肉,可囑患者咳嗽或發聲使息肉暴露于聲門裂之上而將其切除。
1.2.3術后處理聲帶息肉和聲帶小結術后很少發生出血,乳頭狀瘤和淀粉樣變術后可能有少許出血,一般均不需特殊處理;術后2周內盡可能少說話和禁止唱歌,以利于聲帶休息和創面愈合;個別聲帶發生充血、腫脹反應較重者,應給予口服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潑尼松10~15 mg,每天2~3次,連服3~5 d),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也可靜脈用藥,同時用慶大霉素4~8萬U和地塞米松5 mg超聲霧化,每天1~2次,連續使用4~6 d。總之,術后視情況可進行常規抗感染、激素、抗過敏等治療[7]。
1.2.4療效判定標準術后3個月左右復查喉鏡判定療效。治愈:喉部腫物完全消失,喉部結構無畸形,色澤正常,表面無明顯異常,若系聲帶病變者則聲嘶癥狀完全消失,聲音恢復正常,聲門閉合運動良好。有效:喉部腫物已基本消失,術區組織略增厚,表面欠光整,若系聲帶病變者則聲嘶癥狀明顯好轉,聲帶仍肥厚或腫脹,聲門閉合運動基本正常。無效:術區仍可見腫物殘留,術區組織表面欠光滑,若系聲帶病變者則聲嘶癥狀未得到改善,聲門閉合運動差。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手術情況82例患者中,75例患者一次手術成功,7例患者因精神過度緊張或咽反射過于敏感,通過與患者充分溝通,擇期再次手術成功。10例會厭囊腫、7例喉乳頭狀瘤及5例其他類型患者,術后復查達到治愈標準15例,7例好轉;55例聲帶息肉及小結患者術后4周內發聲恢復正常,達到治愈標準;5例廣基雙側聲帶息肉患者,仍有輕度聲音嘶啞,講話費力,聲帶邊緣輕度充血、腫脹,聲門閉合不全,術后3個月復查好轉。2.2治療效果82例患者治愈70例,有效12例,治愈率為85.4%,總有效率達100.0%,無并發癥發生。
個別較大、基底甚廣或多次復發的喉部良性腫物需采用喉裂開術加以切除,對較小的良性腫物,多可在間接喉鏡切除;由于喉部在人體呼吸和發音中起著重要作用,手術時應注意保護喉部正常組織結構,特別是聲帶,注意勿損害其正常良好的發聲功能;而聲帶息肉及聲帶小結是喉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物,且手術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8]。間接喉鏡下鉗除聲帶息肉及其他喉部腫物與其他手術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優勢:(1)在間接喉鏡下手術,若一次摘除不干凈,再次手術時更方便;(2)間接喉鏡所需器械簡單,操作簡便,不受場地限制,術中不需要助手幫助;(3)患者痛苦小,喉部組織損傷較小,術后恢復快;(4)不需要住院,減少費用。在切除喉部腫物時,往往因局部滲血而導致術野不清,從而影響操作。遇此種情況可將1支腎上腺素與1%丁卡因2 mL混合后,滴0.5mL左右于滲血處,待2~3min后局部滲血停止,即可繼續手術。因間接喉鏡下手術具有上述優點,有利于在基層醫院推廣。與劉義等[9]和王萍[10]的研究結果類似。但若喉部腫物基底過寬、患者伸舌障礙、舌根肥厚、咽喉反射特別敏感,則不宜采用該方法。
用間接喉鏡摘除喉部良性腫物,手術成功的關鍵是需要患者充分合作、咽喉部的良好麻醉和喉部的充分暴露,術者應熟悉喉內結構在間接喉鏡中的相反位置,懸空伸入到手術部位,盡量勿觸碰咽壁、杓狀軟骨等非手術部位。丁卡因作為黏膜表面麻醉劑,毒性大、安全劑量小,有因丁卡因表面麻醉致死的文獻報告[11]。由于表面麻醉藥不良后果多是由藥物過量所致,所以術者在注意麻醉效果時一定不能忽視不良后果,必要時可在不增加麻醉藥用量的前提下選擇再次手術。
本研究82例行間接喉鏡下良性腫物切除術患者治愈70例,有效12例,治愈率為85.4%,總有效率達100.0%,無并發癥發生。表明較小的喉腫物良性病變采用間接喉鏡下切除,不需要特殊設備和全身麻醉,一般在咽喉黏膜表面麻醉成功后,于門診手術室即可完成手術,療效好,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王振華,王殿生,高國鑫.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喉部良性腫物切除術30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9):110-111.
[2]程宇峰.支撐喉鏡與纖維喉鏡手術對聲帶良性病變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139-140.
[3]朱友蓮,謝瑞昀.鼻內窺鏡支撐喉鏡下聲帶手術54例臨床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0(2):274.
[4]吳瑩,魏曉萍.90°硬性喉內鏡下喉部良性腫物切除術的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7):109.
[5]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出版社,2006:210.
[6]韓鷹鵬,宋成君,菅秀惠,等.喉內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38(1):65.
[7]楊新強.間接喉鏡下聲帶息肉摘除術52例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22):3017.
[8]趙春紅,劉衛建.電子喉鏡下聲帶息肉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分析[J].健康必讀,2012(12):53.
[9]劉義,陳勇.表面麻醉間接喉鏡下微波治療會厭囊腫[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6):187-188.
[10]王萍.間接喉鏡下鉗除聲帶息肉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4,24(7):66.
[11]龔樹生,任永功,項濟生,等.地卡因粘膜表面麻醉致嚴重全身毒性反應的救治與預防[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12(12):537-53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20.036
B
1009-5519(2016)20-3194-03
(2016-04-07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