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
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精神。
制造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企業精神?這個問題就像“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一樣不能回避又不好回答。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說:“我們要用大批的技術人才作為支撐,讓享譽全球的‘中國制造升級為‘優質制造。”
提到優質制造,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制造業,他們的產品被貼上高端制造的表情,他們的工匠精神也被廣泛宣揚和崇拜。那么,中國呢?
日前,央視相繼播出了《大國工匠》專題片。該片反映的是在這一系列“國之重器”的背后,一大批軍工“鑄劍”人默默堅守,他們把生命中最美的時間、最大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把自己的技藝、乃至生命都獻給國家,都飽含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堅定信仰。
工匠精神究竟何為?從他們身上可窺一斑:一是堅持和專注。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經受何等誘惑,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都有著高度的執著。為導彈發動機雕刻火藥藥面的徐立平,從事著一個火花就可能失去生命的高危工種長達28年,只因母親的一句“沒有國何有家”的教誨。二是謙恭和自省。他們對自己做的事情并不吹噓,實事求是。創辦于1947年的“博多人形會館松月堂”,匠人師傅宗田先生曾經在天皇面前表演過,對此他卻少有提及,只是潛心鉆研。三是敬畏和入魂。他們在工作時,將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如航天三院鞏鵬所說:我這個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工作,但是把一百件一千件不平凡的事情做好,都能把它做到極致,我覺得這是我的一種驕傲。這是對產品如何的敬畏!
在這個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的時代,這些“鑄劍者”雖然背上沒有刺著精忠報國,但他們的身上透射出來的是忠誠、奉獻、專注、踏實、謙虛、嚴謹,詮釋的是這個時代的價值燈塔。
也會有人問,在新科技革命、工業4.0來襲的時代,我們還需要這些工匠和所謂的工匠精神嗎?不可否認,標準化、機械化大生產越來越普遍地應用于制造業,但是在某些極精密和復雜的領域,機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我們仍然缺乏響當當的“中國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礎制造業優質技術人才——大國工匠的缺失。尤其是在肩負著國家使命的軍工行業,在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技能崗位上,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當前“互聯網+”已經上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互聯網經濟無所不在、信息無所不在、網絡無所不在、服務無所不在。軍工行業作為關系國家安全命脈的戰略性企業,肩負著富國強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多重使命。在這一洪流中,創新是關鍵,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而那些不計功名得失、苦心鉆研技能、突破一道道難關、默默無聞扎根于某一個行業且幾十年如一日的匠人們,更是軍工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螺絲釘。
或許可以說,領悟了“匠心”,才能領悟一個企業的發展之道,才能領悟一個民族發展的未來。在這個科技變化日新月異的時代,企業和創業者們的“匠心”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要比利潤率、估值和營收都更加重要。(作者單位:航天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