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良才
中國軍工是為國家提供武器裝備、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沒有強大的軍工,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防。國家國際安全就沒有保障。
當前,我國國際安全仍然受到威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仍然對我國實行打壓政策。他們制定外層空間、網絡和極地戰略,發展全球快速打擊手段,加速反導系統建設,增強網絡作戰能力,搶占新的戰略制高點;強化亞太軍事同盟體系,加強亞太地區軍力部署,重返亞洲,加大介入地區安全事務力度,聯合舉行軍演,加緊在我國周邊投棋布子,鼓動周邊對我搗亂。日本加大“西南”方向“區域控制”,并不時在東海和釣魚島問題上制造麻煩,軍國主義重起; 南海周邊一些國家不斷侵蝕侵犯我國海洋權益,印度強化在與我邊境爭議地區的實際控制和軍備競賽。臺海局勢仍然錯綜復雜。雖然臺海局勢向緩和改善方向發展,但其走向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影響臺海穩定的根源并未消除。
面對西方打壓的復雜局面,我國在戰略戰術上進行應對,出現了一系列新常態。
新常態之一:國防戰略由御敵于國門之外向攻防兼備轉型。在新軍事變革、西方打壓、日本軍國主義再起、南海不平靜的條件下,中國軍工面臨立體戰、電子戰、信息戰的挑戰。防什么?怎么防? 攻什么?攻那里?怎么攻?能否提供防能防得住、攻能攻得下的武器裝備?
新常態之二:軍工職責由完成任務向任務能力結合型轉變。何謂能力?即不僅能打贏戰爭,而且能遏止戰爭。軍工拿什么裝備可以讓我們解放軍不戰而屈人之兵?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治世名聯—“攻心”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新常態之三:從軍民結合到軍民融合轉型。從“軍轉民到民參軍”,從加速軍工技術成果向民用領域轉移,到民營企業更廣泛、全方位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五個具體領域: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維修領域、國防科技工業投資建設、軍工企業改組改制、軍民兩用技術開發 。如此新常態下,軍工應當思考如何加快形成以軍民結合型產業為主的軍工經濟?
新常態之四: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轉型。所謂服務,就是軍工要進入作戰體系。一是國家利益到哪里,裝備保障就要到哪里,空中能打空天一體戰,海軍要進入兩洋(太平洋、印度洋)。二是軍工如何注重服務創造的價值,加快從由傳統產品和服務向全價值鏈的產業化、體系化發展轉型,提高服務創造價值的能力。
新常態之五:由本土紅利到“全球化紅利”轉型。國家提出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戰略。軍工如何實施國際化戰略,走國際化的道路,提高國際競爭力。一是如何注重國際市場的開拓,加快從單一市場向多元市場轉型。二是能否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創建新的競爭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用“開放紅利”穩固以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在激烈的國際經貿格局變化中爭取主動。三是敢不敢做軍火商?如何做?四是如何注重產品前端價值的創造,加快從低水平的產品供應商向高水平的風險合作伙伴轉型,提高研發創新能力。
新常態之六: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軍工如何善育人才、善用人才、善待人才? 如何變人力資源優勢為人才資源優勢?
新常態之七:從“資源紅利”向“創新紅利”轉型,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成敗的“勝負手”。軍工如何從“軍工制造”邁向“軍工創造”? 軍工如何跟上時代步伐,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把對新趨勢、新時代和新機遇的把握,同本行業、本單位和本部門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謀劃并實現新一輪的創新大發展?軍工如何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做國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軍工如何加快實現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研制世界一流的高精尖武器裝備,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需求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提供持續、堅實的基礎?
新常態之八:速度轉化。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但軍工仍然必須保持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大趨勢下保持軍工的高速增長比較容易,但中速增長的趨勢下軍工如何保持高速就非易事。市場經濟速者為王,軍工價值的高低取決于發展速度。
新常態之九:從國家投資向資本市場籌資轉型。“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后,軍工如何注重金融資產創造的價值,加快從產品經營到資本經營,從工貿結合到產融結合轉型,提高資本運作的能力。如何吸引戰略投資者、外資、民營等各類資本,實現軍工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形式的投資融資機制,加大重組和調整及內部資源整合的力度?軍工的重組壯大、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和推進技術產業化如何獲得投融資體系的支持。
新常態給中國軍工文化提出了新挑戰、新要求,面對一系列轉型,軍工文化必須指導全行業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優化新常態,包括了解信息,理解內涵,協調關系,掌握規律,科學運作,提升能力。要做到這些,軍工文化必須創新,必須建設中國軍工創新文化。
在此新常態下,中國軍工任重道遠。要倡導戰略自覺,用全球眼光站位,用大系統定位,用高標準搶位,用超前思維占位,視國家戰略為使命,以國家戰略為意志。要倡導創新精神,大力倡導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精神;大力倡導敢于創新、勇于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 大力倡導敢于對標國際一流放手一搏的精神;大力倡導努力學習和提升競爭本領,善于競爭的精神。尤其要破除思想僵局、創新觀念,用創新觀念來引導新常態下的轉型方向、激發轉型自覺、燃動轉型激情、加力轉型動力。要營造有利于軍工創新的文化環境,為創新提供動力支持。一是將面臨的新常態及戰略轉型的要義傳遞給員工,二是將戰略轉型的信息傳遞給市場, 三是營造高績效的人文環境和創新文化場,四是引導員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和活力。 唯如此,才能適應新常態變化,擔負起中國軍工應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