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濤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預防保健科,廣東 廣州 510010
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中醫藥優勢*
曹洪濤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預防保健科,廣東 廣州 510010
通過對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醫病因病機及治則進行系統闡述,論證了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優勢。
中醫藥;心血管疾?。粌瀯?/p>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環境惡化和飲食結構異常,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因此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慢性病的特色優勢,大力控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及預后尤為重要。
1.1 冠心病心絞痛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疇,其病位在心,是以臟腑虛損,氣血陰陽不足為本,以氣滯、血瘀、痰濁和寒凝等為標的“本虛標實”之證。虛證分為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實證分為肝氣郁結、瘀血阻滯、痰濕內停、寒濁閉塞和火熱擾陰。治則為益氣養陰、芳香溫通、補腎活血等。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其病變以標實為主,本虛次之,此時急則治其標,祛邪為要,輔以補虛,投以宣痹寬胸、活血理氣之品,并酌情加入養心安神或重鎮安神之藥[4]。
1.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屬中醫“心悸”“怔忡”范疇。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而藏神”,病機是心脈不暢,心神失主。病位在心,心病則血脈不通,氣血運行失常,神明不安,發“心悸”“怔忡”。病因包括虛實,虛者多為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實者多因痰火擾心、水飲凌心、瘀血阻脈。主要治則為安神定悸,輔以活血、祛痰、清火、化飲、補虛等。若久病入絡,絡脈閉阻,則拘急而痛,故心悸患者多伴有胸悶、胸痛等絡脈瘀滯的癥狀。治療上需權衡主次、輕重、緩急,安神的同時兼顧活血通絡,益氣養陰、活血化瘀、定悸復脈;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加用安神的靈磁石、生龍齒、珍珠母、酸棗仁、夜交藤等中藥[5]。
1.3 高血壓 高血壓屬中醫“眩暈”“頭痛”范疇,病位在清竅,或腦髓空虛,清竅失養,或痰火上逆,擾動清竅,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其病因與情志、飲食、勞逸失常相關,病機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虛者多以內傷為主,氣血虧虛,腎精不足,腦髓失養;實者多因本虛標實,可為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風陽上擾清竅;或脾虛不運,痰濕中阻和瘀血痹阻清竅。常用治則為滋陰潛陽、平肝安神、活血通脈。
1.4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屬中醫“水腫”“支飲”“心痹”“胸痹”等范疇。病因病機為心陽虛衰為本,血脈瘀滯、水飲內停、痰濁不化為標。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腎4臟,為本虛標實之證。中醫辨證和治則為:心氣不足、心陰虧虛治以益氣養陰,寧心安神;氣陰兩虛、痰濕阻滯治以益氣養陰,化痰寧心;氣陰兩虛、水飲內停治以益氣養陰,利水消腫;脾腎陽虛、水濕泛溢治以溫陽化水,理氣除濕;氣虛血瘀,水飲內停治以益氣活血,行氣利水;心腎陽虛、水氣凌心治以溫陽化飲,益氣定喘;氣血兩虛、心陽不振治以益氣養血,通陽復脈;氣陰兩虛、痰熱阻肺治以益氣養陰,清肺化痰;心腎陽虛、肝陽上亢治以養陰寧心,平肝潛陽;心氣虛衰、心陽欲脫,治以益氣復脈,回陽救逆。
2.1 中醫“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中醫強調“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人體血壓的晝夜節律變化與心、腦血管病的事件發生率密切相關[6]。高血壓治療目標為降低血壓和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中藥能平穩降壓,糾正紊亂的血壓晝夜節律,減少危險事件的發生。此外,中藥還能保護靶器官,預防各種并發癥。中醫藥可從患者的具體病證出發,“既病防變”調整內環境,減輕或逆轉靶器官損害,防止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另外,國內外研究顯示中醫藥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二級、三級預防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未病”的特色優勢[7-9]。
2.2 中醫的“辨證論治” 中醫強調個體化診療,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以望、聞、問、切綜合分析、判斷疾病證候,確定治則。諸多名家積累了辨證論治的豐富經驗。如對于心肌梗死有醫家擅長用湯劑行氣活血、丸藥強心養陰;有醫家主張以通為利,以補為主;有醫家以益氣扶陽、宣痹滌痰、養血和營為法;有醫家倡導祛瘀生新、行氣活血等;陳可冀院士則認為本病以瘀血內阻為主,開創活血化瘀的治療大法[10]。此外,中醫也可根據高血壓患者所伴的頭痛、頭重、眩暈、失眠等癥狀、舌脈等體征進行因證治療。
2.3 中醫的“整體觀念”[11-12]中醫藥在防治疾病時可顯出多方面的效應。研究證明,無論是單味還是中藥復方制劑,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均有多靶點的“整體”效應,如丹參,能祛瘀止痛、活血調經、清心除煩。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丹參具有丹參酮和丹參素、丹酚酸等多種藥理成分。丹參酮可抗內皮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抗心肌缺血以及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改善脂質代謝;丹參素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進纖維蛋白降解、抑制膽固醇合成等;丹酚酸可降低心室纖顫發生率,減輕心肌細胞超微結構的破壞程度。
2.4 中醫的絡病學說[13]絡病學說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靈樞·經脈》篇曰:“經脈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钡於私j脈與絡病的理論基礎。脈絡學說指導下研發的藥物可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如通心絡膠囊可降脂抗凝,保護血管內皮,穩定易損斑塊,抑制血管痙攣;芪藶強心膠囊不僅能增強心臟舒縮功能、利尿、擴血管,還可以抑制神經內分泌過度激活、減少心肌重構。
2.5 中醫的養生調護[14]中醫養生在外要順應天地四時氣候變化以避邪氣,在內應調和情志,忌七情過激,同時陶冶情操,勞逸結合。正如《靈樞·本神》篇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边@些防病治病的養生理念,不僅適用于心血管病患者,也適用于關注自身健康、注重生活質量的普通人。
2.5.1 食物養生 張仲景《金匱要略》云:“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飲食與疾病密切相關。防治心血管疾病,要控制膽固醇、脂肪的攝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限鹽,少食多餐等。藥膳中可用人參、黃芪補益心氣;當歸、熟地黃益心血;山藥、白術健脾養心;藥茶方面,枸杞茶可降血壓、降膽固醇和防止動脈硬化;決明子茶能抑制血清膽固醇升高、主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及降血壓作用;蓮心茶能降血壓等。
2.5.2 運動養生 中醫認為傳統養生運動可以調理人體陽氣,陽氣足則氣血流暢、陰陽平衡、臟腑經絡和調。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武術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大腦皮質功能,改善睡眠,增加胃腸蠕動;還能使全身肌肉放松,骨關節韌帶彈性改善,是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運動方法。
2.5.3 季節養生 《黃帝內經》認為養生“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春天“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夏季“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睆娬{“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奔竟澴儞Q更替會影響臟器功能,因此心血管病患者要順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進行生活調護,“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提高人體對氣候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發病。
2.5.4 起居養生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人們應順應人體陽氣的晝夜節律,按時作息。中醫養生觀倡導人們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以順應時辰的陰陽消長變化和人體“生物鐘”的自然節律。此外,中醫“天人相應”觀認為人應與自然環境相生相應。《黃帝內經》“高者其氣壽,低者其氣夭”,認為居住環境與人體健康、長壽密切相關。所以,心血管病患者應與環境相應,起居有常;順應四時和晝夜的變化,作息規律,使機體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
2.5.5 情志調護 “心在志為喜”,心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喜”關系密切。喜是高興愉快的情緒,有益于心臟,也有益于人體身心健康?,F代醫學研究證明,性格開朗、精神愉快、對人生樂觀的人,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降低;而情緒急躁、精神抑郁、對人生悲觀的人,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高[14]。
2.6 “紅色”中藥[15]中醫認為中藥的五色與五臟關系密切,“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脈鉤,其味苦,其色赤”,心在色為赤,紅色中藥多歸心經,可活血、通脈、安神等,丹參、紅花、牡丹皮等心血管保護藥物均為紅色。
2.7 中醫的傳統療法[16]中醫認為人體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針灸可刺激人體的特定穴位,可激發經氣,調節人體功能,有溫散寒邪、溫通經絡、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靶牟≌撸刂袗?,取其經,少陰少陽”,可取心俞、巨闕、厥陰俞、膻中、內關等穴位;血瘀者可加膈俞、血海;氣虛者配氣海、足三里。穴位按摩冠心病患者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的循經穴位,如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可疏通氣血,強心止痛。重按內關穴對緩解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危急狀態有重要意義。拔罐可疏通經絡、祛瘀活血、扶正祛邪,臨床療效較好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膻中等。
中醫藥因其獨特的理、法、方、藥和臨床實效,為慢性病的防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例如速效救心丸、復方丹參滴丸、心寶丸等效果顯著的中成藥,但心血管疾病病理機制復雜,證候錯綜多變,中醫藥防治仍任重道遠。為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優勢,首先,應重視中醫理論系統的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和發展,制定新思路;其次,深入研究中醫藥優勢領域如心臟小血管病變、心肌病變、血管內皮損傷的保護,穩定動脈硬化斑塊、抗凝預防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增強免疫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臨床預后等。此外,要加強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工藝研究、劑型改革及安全性研究。
總之,只有從臨床實踐入手,在繼承的同時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才能最終將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和優勢不斷發揚光大。
[1] 龔一萍.心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J].健康博覽,2010(3): 15-17.
[2] 李小平.心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與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1):3-5.
[3] 陳君臻,趙苓燕,劉峰,等.簡述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診治[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4,34(7):157-158.
[4] 郭麗麗,王階,陳雯,等.安神中藥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配伍應用及作用機制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5,25(6): 1441-1443.
[5] 張瑞義,張偉妃,張偉榮.重鎮安神法治療心悸[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43(12):37-39.
[6] 戚浩然,姜恒坤,孫嬌.淺談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色[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4,12(14):184-185.
[7] 鄺安堃.氣功預防高血壓性腦卒中的長期對比觀察224例原發性高血壓病18~24年預后隨訪[J].中醫雜志,1983,24(10):26-29.
[8] 血脂康調整血脂對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協作組.中國冠心病二級預防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2):1-6.
[9] Chen K anj i,Shi D azhuo,X u H ao,et al.X S0601 reduces t he i nci dence of rest enosi s:a prospect i ve st udy of 335 pat i ent s undergoi ng percut aneous coronary i nt ervent i on i n Chi na[J].Chi n M ed J,2006,119(1):6-13.
[10]馬曉昌.陳可冀教授治療冠心病臨床經驗介紹——祛濁利濕與活血化瘀并重[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5):441-442.
[11]董國菊,李立志.患者報告結局在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系統疾病療效評價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2):262-263.
[12]呂仕超,張軍平.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若干思考[J].中醫雜志,2012,53(11):917-919.
[13]周亞濱,李楊,代洪緒.應用絡病學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絡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2014(8):100-102.
[14]史載祥,黃春林,史大卓.現代中醫心血管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6-98.
[15]畢禮明,陳英蘭.血脂康防治心血管病的中醫思考[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5):612-613.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O Hongtao
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Genenral Hospital of PLA Guangzhou Military Area, Guangzhou 510010,China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rules of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rough the system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rrhythmia,hypertension,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were demonstrated as wel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seases;advantage
R714.252
A
1004-6852(2016)10-0139-03
2016-03-27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資助課題(編號20131133)。
曹洪濤(1967—),女,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