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
淺析“青銅著色”工藝的演變與發展
杜鵬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摘要:在世界藝術史的演變中,通過對顏色的使用提高金屬質感的這種實際應用已經被觀察了數個世紀。在銅表面著色的傳統在歷史上并且到現在仍然是最有意味的,且變化多樣的藝術形式之一,。青銅雕塑藝術品表面上的化學著色是所有金屬顏色形式中最有趣的,因為它不僅能增加藝術效果,并且有能力融入強烈的情感。本文旨在以歷史以及藝術的角度下分析探討“青銅著色”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體現出來的形式和意義,向大眾揭開青銅著色這種藝術的神秘面紗;幫助鑄銅雕塑家進一步了解銅上色藝術,并應于創作實踐中。
關鍵詞:青銅著色;雕塑;演變與發展
青銅的應用和發展是從大約史前22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開始的。盡管在那之后由于鐵器的出現青銅逐漸地不再作為制作武器的金屬,青銅仍然保留著制作藝術作品和廚房用品的重要地位。青銅器時代在其他活躍的文化地區有中國、印度和希臘。這些國家制造出來的青銅器的工藝相當的精良,例如武器、工具還有盔甲和其它裝飾品。例如中國制造的青銅禮器。在希臘,希臘萬神殿中的那些青銅雕塑。
1亞洲的青銅著色歷史
一些最早的人工青銅著色藝術品是在中國的墳墓中發現的。一些出土銅鏡的后面有很多被顏料涂抹過的跡象。這些顏色并不是在封閉的墳墓環境中產生的,并且與在同一個墳墓中發現的青銅禮器表面自然生成氧化物的顏色是不同的。這一發現得出了一個關于中國可能是最早人工為青銅藝術品著色的國家之一的這個結論。
真正顯示有人工上色的行為是從12世紀秦朝開始的。人們開始模仿商周朝出土的青銅器自然氧化形成的顏色去為作品的上色。這個習俗和做法是為了仿制早期的遺產文物。隨著時間的延續,這種技術便做得越來越精致,不僅增添了新的顏色,而且發展出了新的成果。
印度在著色的發展上,除了以宗教目的在青銅表面上有明亮的顏色,大多數仍然受限制。
日本雖然進入“青銅時代”的時期很晚,但是他們卻發展了很多新的上色方法。他們通過在銅里加新的金屬,例如銀、金、砷和銻,來增加新的顏色。他們把金屬合金與一些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酸性液體相融合。金屬的層次在日本銅作色的歷史中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把金屬一層一層的疊加起來,然后再用特定的酸洗,這樣就會把表層的金屬顏色洗掉,下層便顯露出來。這個方法為銅上色增加了新的層次感。
2西方青銅著色的歷史
要想真正了解青銅著色的由來、演變和發展,必須在西方國家的發展史進行研究。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以及著色工作者這方面知識的逐漸豐富,使得青銅著色技術的完善,并且有著更新的發展。這樣,不僅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選擇來完善他們的作品,而且還可以讓藝術家創作出全新風格的藝術作品。
2.1“Patina”的演變與發展
了解西方青銅著色的歷史發展,我們首先從一個單詞開始,“Patina”——一個源于意大利語的詞匯。它可以被理解為時間的作用、風化、顆粒物的沉積、侵蝕與使用損耗,并通常代表這些變化中正面的或可取的一面。專業的著色藝術家在西方國家稱之為“Patineur”。在藝術作品保護方面以及室外青銅雕塑保護方面,Patina的廣義概念卻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保護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發生變化,確定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并抵御這些變化,那么我們為什么又要說Patina是非常有藝術價值的?我們將通過何種美學觀念來判定哪種是“好的patina”,哪種又是“壞的patina”?或者,在針對特定雕塑時,又將如何根據色彩搭配來解決有關形態的問題?這種種的疑問正好反映了Patina的使用、演變和發展。
古代的Patina審美觀以及用于青銅雕塑表面防護的措施與今天的觀念是截然不同。古代對于拋光了的金屬雕刻的保護與維護的關鍵在于在這些雕刻上涂上一層柏油或松焦油的防護層,這樣就可在其表面上形成一種整體的熱著色效果,并使表面不至于缺損和脫色。
公元一世紀時著名的羅馬的百科全書《自然歷史》作家Pliny對銅器侵蝕以及在青銅器雕塑上使用防護涂層的研究經常被引以為證。Pliny使用兩種不同的詞匯術語來表示青銅上的銹(但是這時并不包括對青銅器雕塑著色的人工方法)。但是他對兩種銅綠銹進行了區分:“一種是有吸附力的,用于提升其穩定性,并且有種高貴的光澤;而另一種無吸附力,并有腐蝕和毀壞性的銅銹”。羅例如《馬庫斯·奧里利烏斯》和《圣馬可的青銅馬》等。
2.2中世紀時期
從為數不多的保持到現在的文獻來源中顯示,當時的人們建議有關當權機構對蒙特·安吉洛的米歇爾教堂的青銅大門每年清洗一次,以維持其光澤度。這一時期大型的戶外青銅雕塑在當時是沒有的,但是小型的青銅和黃銅雕塑表面通常都得到了拋光或鑲嵌名貴寶石、鍍金或上了琺瑯。9世紀早期,有文獻對青銅器或紫銅上的整體褐色涂層制作方法進行了描述:人們采用亞麻子油以加熱的方式進行上色。但是,事實上當時是否采用了這種方法來進行雕塑的上色和涂層卻并不確實。
2.3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大型青銅雕塑的回歸標志著青銅鑄造技術的復興。多納泰羅的《大衛》是自古以來第一個自由站立的全身青銅像。因為鑄造技術并未充分發展成熟,早期佛羅倫薩青銅制品充滿了鑄造缺陷,因此就需要使用不透明的暗色漆來彌補不足。色彩效果可通過鍍金的方法來實現,或如多納泰羅在其作品《圖盧茲圣路易斯》中所表現得那樣。1504年,通過對帕多瓦鑄造廠的調研,Pomponius Gauricus在De Sculptura中向我們提供了現代首次對青銅雕塑表面處理的記述:“所有完美的雕像都具有完美的拋光和著色。在拋光時,我們用刮刀清理掉了雕塑上有缺陷的地方,然后我們用浮石、磨光器打磨來增加其光澤度。在著色方面,我們在每個部分上色,即使是鑄件本身也是如此”。
16世紀中期青銅雕塑中,無論大小,最為普遍和流行的漆為深色漆,這可能是對Pliny有關瀝青涂層描述的一種誤解,這種涂層最初被認為是深色的不透明的而不是半透明的暖釉。不透明的涂層用來統一視覺效果、隱藏鑄件缺陷。隨著鑄造技術的日趨復雜、高超,16世紀晚期作品的裝飾和雕刻拋光已十分精細、成熟,在拋光精致的青銅表面涂上細膩精美的半透明赤漆,使雕塑表面看起來呈現一種有光澤的深棕色。對于大型作品,則采用深色漆或干草加熱簡單的煙熏,并用油進行摩擦,從而打造出整體的光滑感以及銅氧化物的半透明褐色光澤得效果。
2.417-18世紀時期
這個時期開始開始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給青銅雕塑上色的工人,這些人并不喜歡像古代人在其青銅器上使用的這種瀝青涂層的方法,而更喜歡的是煙熏,因為這種裝飾更薄,更透明。
直到18世紀隨著人們又對考古青銅器產生了新的熱情時,綠色侵蝕產品才開始得到欣賞。而直到19世紀,這種人工利用化學藥品對青銅表面進行熱和冷得著色才開始廣泛地得到應用。
2.519世紀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19世紀時期,人們對戶外青銅雕塑的需求大量上升,因此,青銅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尤其在德國。在德國,當時出現了工業與科學的巨大發展,這樣就使大型雕塑的制作成為可能,但是與此同時工業的發展在空氣中形成了大量的硫磺,這便使科學家對戶外青銅器的外觀變化原因進行觀察與分析,這也促使了青銅著色技術的完善。綠色外觀已經被廣泛接受,并且被稱之為“自然patina”,人們會發現其實它們上面早已出現了許多的損壞并且所傳達的藝術與視覺信息早已發生了改變和扭曲。根據1874年的紐約論壇報,Von Miller在“金色青銅器”方面的名聲在1870年代享有盛名,在該報道中,將這些金色青銅器與其它鑄造廠制造的主要以褐色為主要色調青銅器進行了對比。
隨著失蠟法鑄造在法國19世紀后期的發展與進步,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戶外青銅雕塑市場的需求,人工化學著色作為一種專門的藝術形式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青銅著色的工匠接管了鑄造廠的青銅器著色工作,其中包括Limet兄弟等,他們不僅依靠其著色制作技術贏得了良好的聲譽,而且還成為了羅丹等藝術家的顧問。藝術家們本身也越來越對著色技術感興趣。法國引進了更多深的、豐厚的、透明亮的顏色。更多的顏色也通過涂顏料可以獲得。涂料可以用于模仿那些通過化學物質反應達到的透明色的效果。而意大利則創造出美麗的大理石紋理并且為銅上色增加了豐厚有趣的層次感。
2.620世紀至今
進入20世紀后,由于化學科學的發展,以及對戶外大型青銅雕塑處理和維護方面的不斷探討與研究,以及對青銅文物價值的重視等等,使得青銅著色藝術家的著色知識也逐漸豐富,技術日趨成熟。最終,如今青銅著色藝術在西方國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增加了許多銅作品色彩和紋理。這樣,不僅為雕塑家提供了更過選擇來完善他們的作品,而且讓藝術家創作出全新風格的藝術作品。
3總結
“青銅著色”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體現出不同的形式和意義,從青銅被侵蝕、青銅雕塑保護與處理,表面著色,一步步發展演化。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最終逐漸演化成現在這種成熟的迷人的藝術形式。希望能通過本文向大眾揭開青銅著色這種藝術神秘的面紗,也希望通過回顧青銅著色這一神奇的演變過程,為給雕塑家在以后的創作中帶來新的啟發,為創作中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并繼續發揚它。
參考文獻:
[1]《硅青銅的著色》(Patinas for Silicon Bronze)Kipper·Patrick V.Loveland,Co:Path出版社 1996
[2]《銅雕的護理——獻給收藏家》(The Care of Bronze Sculpture:Recommended Maintenance Programs for the Collector)Kipper·Patrick V.Loveland,Co:Path出版社 1996
[3]中國鑄造協會藝術鑄造專業委員會.亨利·摩爾作品選粹.
[4]中國鑄造協會藝術鑄造專業委員會.達利作品選.
作者簡介:杜鵬(1984.8-),男,湖北美術學院.視覺藝術基礎部。
中圖分類號:J31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