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遠東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當代雕塑設計綜合材料的運用研究
姜遠東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發展,當代雕塑藝術創作綜合材料的選擇也非常多,材料的選擇就是藝術形象足見顯露的過程,同時也是材料自身形態改變的過程,但是,雕塑創作必然要受制于構成該作品的物質材料,也就是說首先要適合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根據總的實際意圖,選取材料,確定材料,最后才能加工材料。使之能反映人們的審美感受和心理特點,并反映人們的感性、興趣、風俗、習慣,而這種審美效果是與原材料的視覺觀賞效果、質感、觸感等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光只是按照材料的質感、色澤來創造形象,而且還要在創作中盡可能地發揮和挖掘原材料的美。
關鍵詞:當代雕塑;綜合材料;運用研究
1當代雕塑設計中綜合材料的運用
當代雕塑的多元化發展并不排斥傳統材料、傳統工藝的運用,相反,傳統材料及工藝在材料的文化隱喻上為當代雕塑的多元化準備了更加豐富的條件,使雕塑藝術更加絢麗多彩。材料的選擇范圍不斷擴大,材料的工藝技術日益精湛。現在人類的技術已使藝術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化。在傳統雕塑材料與現代雕塑材料同存的今天,材料的優劣好壞是沒有可比性的,由于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各自在物理屬性和時代的文化屬性等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只有把材料放到具體的創作中來探討才有意義。
當今社會綜合材料作品與過去相比受到更多雕塑愛好者普遍的接受,在客戶和收藏家中已是非常流行了,許多景觀設計和廣場雕塑也運用很多。當你使用不同材料的時候,也能創造非常有趣的效果。綜合材料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無疑已成為收藏家們購買的對象。
合材料雕塑是指二種或二種以上材料同時運用于一件雕塑作品中,它的重要特征在于其物質材料性,是材料的本身特點構成雕塑作品形式美的一個重要方面。“綜合材料雕塑”的概念提出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中晚期,在90年代開始逐步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當時以北京作為前衛藝術的中心逐步擴展到全國許多城市。雕塑逐漸突破傳統寫實為主的表現形式,材料性雕塑成為藝術工作者與時代相呼應的藝術語言,當時的許多藝術家都進行雕塑材料的嘗試,用綜合材料創作雕塑來表現自身與社會的價值。
2綜合材料對人產生的心理作用
人是高級動物,對客觀事物有超強的感知、分析能力。物體不同的形態、色彩、聲音能夠引起各種不同的心里感受。如看到一根直線材料和一根曲線材料時,心理的反應完全不一樣,直線給人緊張、單調、枯燥感,而曲線則給人靈活、輕松、圓滿的心理感受。從生理學上解釋這是由于人的眼球隨直線運動時,控制眼球的肌肉要持續同一個方向所以感覺比較緊張。而看曲線時眼球的運動產生緩慢、自然的弧度變化則感覺比較放松。此外,當我們同時看到幾個不同形狀幾何形時,三角形在視覺上給人一種牢固的心理暗示。因為三角形相比其它多邊形只需要固定最少的角就可以保持形狀的不變。材料的特質同樣以這種生理、心理上的抽象直覺的方式作用于雕塑作品中。雕塑《五月的風》采用螺旋向上的鋼體結構組合,以單純洗煉的造型及熱情奔放的紅色調表現旋轉升騰的“風”之形態,借以表現升騰的民族力量,讓人產生生理、心理上的共鳴。另一件環境雕塑《韻》,其流動的線條與閃亮的不銹鋼材質喚起人們對水的純凈、柔滑、靈動的心理感受,而這種視覺感受又與后面連綿起伏給人以厚重堅固三角形狀的山體成鮮明的對比,雕塑為靜謐的山水增添了幾分動感。這是作者的刻意處理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受到材料對心里、生理的觸動。材料在不同的環境中可以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不同作用。
3綜合材料在雕塑創作中的發展前景
綜合材料雕塑藝術所帶來的視覺感受的不同,已為許多雕塑家去探索和研究。它的力量在于它首先改變了我們以往傳統對雕塑作品的審美習慣,然后才自下而上地沖擊著我們習以為常的藝術觀念,贏得了雕塑藝術家們的推崇與喜愛,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在藝術審美上的多種需求,為人們帶來多樣化的選擇與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藝術實踐通過綜合材料的物理形態傳達出一定的生命意味。現成品材料與拼貼的運用,是現代雕塑設計飛速發展導致了人們親近自然向往自然的本性復蘇。許多綜合材料的創造性使用拓展了雕塑作品的表現力、想象力和感染力,將各種材質的可能性充分發掘出來。
當代雕塑綜合材料的創作實驗在中國起步較晚,最近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才在國內迅速興起并形成星火燎原之勢,但是,材料雕塑的發展仍面臨著來自社會一些保守意識的困擾。因此,還需要雕塑家敢于打破傳統藝術的舊格局,大膽創新,在實驗中不斷探索和推動其向前發展。材料是一種物質,它沒有任何意識的存在,要讓材料發揮作用在于雕塑家主體對材料客體的作用——發現和挖掘。雕塑家應當合理地、藝術性、創造性地使用材料,大膽運用新材料和新工藝,提高對材料的敏感性、巧妙地選擇運用材料,賦予各類材料以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是也賦予作品以新的思想內涵。對于新材料的運用,不應該只是一種新材料的堆砌,而應該從新材料中尋找到一種全新的情感表達方式。因此,必須在新技術和傳統語言的交融中找到與人民大眾審美向度相一致的結合點,使作品與廣大群眾產生共鳴。更重要的是在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時,找到新的美與丑的詮釋方式及人們內心深處對當代藝術審美意識的最佳契合點。當代雕塑家在創作新的雕塑藝術作品時,將作品的觀念完美地用當代的材料闡釋出來,必將極大地豐富當代藝術的表現方式,也更能滿足當代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正龍著.雕塑學[J].立體材料藝術探索,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2]皮力著.國外后現代雕塑[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姜遠東(1988.12-),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專業。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