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華
(長春工業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
服裝基本原型比較研究
朱健華
(長春工業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摘要:原型作為時代的產物,會隨著人體體型、人體活動機能性、服裝造型及流行等不同而變化。目前我國原型法種類較多且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通過對代表原型原理的剖析,總結原型的異同點及應用范圍,從而完善服裝原型體系設計工作。
關鍵詞:原型;版型;東華原型;文化式原型
原型是紙樣設計的基礎,具有最簡單的結構特征。日本文化式原型在我國運用廣泛,我國服裝基礎理論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90年代加強了對國外原型的引進,促進我國結構設計及制圖技術的現代化。東華大學在1988年開始了中國服裝原型的研究,經過長達10年探索實踐。對原型構成原理、中國人體體形計測及其規律分析、中國原型初始圖形應用等作了綜合性研究,在細部公式與人體控制部位相關關系及其回歸方程的建立、修正及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建立了中國式原型——東華原型。本文通過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在對傳統女裝原型體系的研究之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并分析他們之間關系,從而加深我們對女裝原型的了解和認識。
1原型與版型
“原型”是建立在以測量實際的人體尺寸為依據,按一定比例關系設計的服裝基礎紙樣。它是一個服裝界流行的術語,在不同地域,原型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的國家稱其為“基本紙樣”,有的國家稱為“樣板”,而“原型”一詞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從日本流入中國,三吉滿智子在《服裝造型學——理論篇》里闡述:所謂原型,是指各種實際變化應用之前的基本形式或形態,應用于多個領域。在服裝造型學有著這樣的說法,原型是指平面裁剪中所使用的基本紙樣,即簡單的,不帶任何款式變化因素的立體型服裝紙樣。[1]
張文斌在《中國服裝原型——東華原型結構設計原理和技術》中解釋:原型的“原” 的涵義為最根本最基本。服裝原型是構成服裝款式設計的最基礎的紙樣。原型在結構上具有下列特征:結構最簡單,(通常只包含背長、凈胸圍、肩寬、前胸寬、后背寬);制圖公式形式簡單與人體控制部位(身高、凈胸圍)形成回歸關系;具有良好適合度,覆蓋青年女性的大多數體型;結構變化自由度大,易于變形形成結構復雜的紙樣。[2]
在服裝原型的系統體系之中,各國都已建立以本國人體為基準的服裝原型,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學說和派別,但對于服裝的理解也都是殊途同歸,本質上最終都要符合人體。
1.1服裝原型
服裝原型是依據人體繪制出符合人體體型的最基本的衣片結構。原型作為最為基本的衣片結構,易于通過轉移、剪切、擴展、折疊等變形手段變形形成結構復雜的紙樣。作為人體相關部位信息的最簡單最直接的載體,原型可以結構圖上點、線之間的關系,可以直觀地體現的人體主要部位尺寸和形態與服裝規格間的關系。雖然原型作為基礎圖形,形成服裝結構圖形有一定的復雜性,相對其它方法來說簡潔、易懂且結構變化自由度大。我們還可以在自己的要求之上對原型進行加長、放寬、縮短等調整最終得到所需服裝結構圖。
1.2服裝版型
服裝版型是由打版師利用特定的方式方法將服裝款式轉化成結構圖的方式。版型在服裝生產之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服裝的款式能否滿足市場的需要,研究版型的影響因素,不僅要充分考慮到消費群體的體型特征,同時還要注重版型與人體之間的適用性和合體性,尤其注意人體在運動狀態之下的松量設計;版型的造型需要把握省道的位置、大小、呈現的形式以及由省道變化所帶來服裝款式變化;充分考慮材料的影響因素,及怎樣將結構線和服裝工藝學中的歸、拔、推相融合,這些都是制版師在制版前后所必須考慮的。
1.3版型和原型之間的關系
服裝原型可以說是服裝版型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原型的變形、切展、省道轉移、分割線處理等方法得到各種我們想要的服裝版型。而且版型是服裝設計的手段,是服裝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原型是一種方法,是認識服裝最簡單的工具。
2原型的分類
原型有很多種,按不同性質和用途。可以將原型分類。比如按年齡和性別不同、按覆蓋部位不同、按服務對象的不同、按地域差別等。其中衣身原型在衣身結構平衡中的適合度是衡量衣身原型在結構設計中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標。原型的主體構成形態是最本質的,最能揭示服裝原型的構成原理。
2.1按制圖方法分類
2.1.1胸度式作圖法,即測量穿著者的胸圍、背長和袖長等很少的數據,以胸圍為基準計算其他部位的尺寸。代表性原型:劉瑞璞原型、新文化原型、美式原型和東華原型等。
2.1.2短寸式作圖法,是我國服裝業在20世紀60~70年代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即:先測量人體各部位尺寸,如衣長、胸圍、肩寬、袖長、領圍,然后加量胸寬、背寬、背長、腹圍、肚圍等多項尺寸,并依據所測尺寸逐一繪制出衣片相應的各個部位。由于短寸法測量的部位尺寸很多,所以做門市加工非常適合,而且特殊體型量體定做,繪出的紙樣經過各個部位平衡修改以后,做成的衣服會更為合體。短寸法較分數計算法更直接,更無衣片間的相互聯系,是經驗公式法的前身。代表性原型:英式原型。
2.2按立體構成形態分類
根據前浮余量的消除方法,將衣身原型分為以下兩種類型:箱形原型和梯形原型。這樣的分類方式可以形象點明原型衣身的特點,不但方便理解,同時使原型與幾何圖形結合,便于制版師的制板工作。
2.2.1梯形原型
梯形原型是指布料的經緯向與人臺前中心線、胸圍線覆合一致后,前衣身浮余量采用梯形法消除,形成的原型立體構成形態稱為梯形原型。梯形形態消除法即是指前衣身的浮余量是用梯形消除,與后衣身的浮余量用矩形消除法組合構成立體形態。代表性原型:日本舊文化式原型和登麗美式原型。
2.2.2箱形原型
箱形原型是指布料的經緯向與人臺前中心線、胸圍線覆合一致后,前后衣身浮余量采用矩形法消除,形成的原型立體構成形態稱為箱形原型;在將前后衣身的浮余量都用矩形消除法(前衣身浮余量用肩胸省方法消去)的基礎上增加腰省,使衣身整體形成貼合型。歐美等國由于人種、服飾文化都與亞洲人有明顯差異,故一般都采用此類原型立體形態。
3代表性原型的相關分析
3.1制圖原理與方法比較
日本新文化式原型結構圖主要以短寸式原型實驗的平面展開圖為依據,所選擇的實驗對象為日本文化女子大學學生用。東華原型選取了華東、華南、華北地區534名20至29歲的青年女子作為樣本。用測得的人體平均數值做成人體標準體人臺。平面制圖的公式則是將回歸關系式加以簡化形成公式。日本新文化式原型、東華原型在制圖方法上都屬于胸度式原型,胸圍放松量都是12cm,采用胸圍和背長的尺寸,通過分析計測人體軀干各部位尺寸與胸圍的關系確定其他各部位的計算公式。
新文化原型:
東華原型:
3.2原型立體構成形式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曲面體.將平面的布料覆合于人體時,由于人體以BP為中心的乳房部的隆起,在乳房部的周邊會形成皺褶;由于人體背部背胛骨和大圓肌小圓肌的隆起,在背部的周邊會形成皺褶。必須將前、后衣身的胸圍線(背寬線)以上的浮余量充分消除,腰圍線必須呈水平線,以使服裝的結構平衡。立體構成要注意以下構成要素:
(1)前后衣身布樣的縱橫線要與標準人臺的FNL,BNL,BL,WL相吻合;
(2)前后衣身的正中線應與水平線成垂直狀態,WL應成水平狀態;
(3)前浮余量的收取應注意將BL線做成水平線為前提,后浮余量的收取應注意將背寬線做成水平線為前提。
對于不同的原型,消除浮余量的方法各不同。舊版文化式原型前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腰節處,從側面看,胸圍線小于腰圍線,其立體構成呈梯形。而東華原型和新版文化式原型的前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袖窿處,從側面看,胸圍線等于腰圍線,其立體構成呈箱型.文化式原型后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肩部,東華原型后衣片的浮余量消除在袖窿處,在后片進行款式變化時不如文化式原型方便。
3.3原型結構特征
東華原型和日本文化服裝原型在制圖方法上都屬于胸度式原型,利用胸圍和背長的尺寸量制圖,通過分析計測人體軀干各部位尺寸與胸圍的關系確定其它各部位的計算公式。東華原型和新日本文化女裝原型的結構特征在放松度上屬于寬松式原型,其表現為原型在人體胸圍線上及肋部兩側完全合體,在人體的前后腋點肩胛骨點及腰圍處有適當的放松度。東華原型和新文化女裝原型都屬于箱式原型,前后衣片的腰線處于同一水平線上.舊版文化服裝原型屬于綜合原型,前衣片是梯型原型,后衣片是箱式原型。其表現形式是原型的肋線向后傾斜,前片出現下垂現象,前腰線呈曲折狀態。
4總結
在服裝專業領域,原型是一種方法,即將復雜人體轉換成平面圖形而制成簡單的服裝型版。原型就是人在二維平面的基本形態,它是為人體服務的。它以某種形式、根據人體尺寸、用一些簡單的數據表達人體各部位的相關關系。原型不僅僅是在平面上表現體型的一些特征,還為以后的服裝版型的制圖和設計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基本結構平面圖。
每一種服裝原型都有其各自獨特的設計特點,英式原型最大的特點是立體感強,比較貼合人體且制圖方式較為靈活。新文化式原型相對其他原型而言較為合體,但計算相對復雜。新文化原型和東華原型在前浮余量的處理上則更加直觀,而基本松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實際應用中的變形度.至于胸省量的增加、肩線的前傾等,體現了原型以人為本的宗旨,即原型應隨人體體型的變化而變化,這都是積極有益的嘗試和改進。然而,它們同時也存在著不足之處,轉省問題仍然存在,原型的框架結構特點不能有效揭示體型與省量間關系,計算公式復雜等,還需要繼續研究和改進。為此,不論是新文化原型紙樣還是東華原型紙樣,都是為適應不同地區人體特征、文化背景、生活習俗而設計的。版型師學習和領悟不同原型,對完善和建立自己的服裝原型理解具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三吉滿智子著,鄭嶸,張浩,韓潔羽譯.服裝造型學·理論篇[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年11月,121-172.
[2]張文斌.中國服裝原型——東華原型結構設計原理和技術[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6月,第28卷第3期.
[3]張麗靜.東華原型的持續性研究——一東華原型的系列推檔檢驗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0年12月.
[4]顧朝輝.日本文化原型與東華原型的比較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5,19(1):28-32..
基金項目:本文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國家級)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201510190041。項目組成員:朱健華、陳希、劉喆、麻美娟、鄭雨倩;指導教師:葛英穎。
作者簡介:朱健華(1993.7-),男,漢,籍貫皖,本科,現為長春工業大學大學三年級學生,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TS941.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