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吟風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
基于實例的中國農業眾籌的模式及發展狀況分析
崔吟風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農業眾籌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方式,解決了農業小微企業資金問題,縮短了農產品流通環節,增進了農民與消費者的溝通,保障了農產品安全。本文以阿卡農莊為例,探討了目前我國農業眾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眾籌;F2F;融資方式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提升農產品質量、保障食品安全,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等重要意見。同年,“互聯網+”行動計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出,引起了一陣互聯網金融風潮。其中農業眾籌作為針對農業小微企業的新型融資方式,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等,前景無限。
1農業眾籌的概念及模式
1.1相關概念。眾籌(Crowdfunding)起源于眾包和微型金融。Mollick將眾籌定義為:融資者通過在互聯網眾籌平臺向公眾發布項目,募集資金,參與者通過小金額投資,從該項目中獲取實物或股權回報的融資活動[1]。眾籌又區別于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融資方式[2],具有市場信息對接和吸引投資等功能,投資者存在獲取經濟利益、技術經驗等多種目的。
農業眾籌是指在傳統的農業生產和流通領域開展得眾籌項目。它是農業小微企業的有效融資途徑,利于農產品產業鏈的再整合,及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1.2基本模式。農業眾籌的基本模式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大類[3]:訂單預售型是中國農業眾籌的主流,其通過發起農產品種植項目,達成眾籌目標則投入生產,并返還產出于投資者。其中又以F2F(家庭到農場)模式為典型。平臺型農業眾籌是通過建設專業農業眾籌平臺,為生產方提供產品規劃、項目發布等系列服務,如美國的Agfunder。權益型認購型農業眾籌模式主要被應用于農業科技及土地資本領域,采用股權認購形式進行融資,如我國的“耕地寶”。
2農業眾籌的優勢、特點
2.1融資新方式。農業眾籌目標群體正是農業小微企業及項目,其整合了農業項目、消費者、資金等多方資源,起投金額小,融資靈活[4],有效解決了資金不足、市場開拓等問題,我國眾籌成功率逐年提升。
2.2農產品流通環節得到精簡。傳統農產品流通鏈中,農產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下,易造成損耗。目前主流模式 “訂單預售型”將城市居民與周邊農場直接連接,降低了運輸、銷售成本,保障了農產品的銷路與品質。
2.3消費者、農戶雙邊互動得到增加。農業眾籌項目為消費者與農戶建立溝通的機會,供求信息有效共享,生產由市場引導,減少了產品滯銷的風險,實現雙贏。
2.4食品安全有保障。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農業眾籌項目中,消費者可以親身參與農產品的生產經營過程,監控農產品的生產[5]。農產品質量可溯源系統正逐漸完善。例如,深圳“點籌金融”發起項目中,小羊飼養過程全程可回溯[6]。
3農業眾籌實例分析——阿卡農莊
江宇虹女士于2012年創立昌平的阿卡農莊,租下16座大棚,并通過人脈募集了訂單預付費,被視為農業眾籌的雛形。
首先她顧及市場需求,通過訂單資金良好的現金流來開展生產。其次,阿卡農莊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傳遞農產品信息并實現線上訂購,并于2014年12月登陸京東生鮮。第三,將農業供應鏈流程化、系統化、標準化、數字化,于2015年1月與京東開展冷鏈配送合作,實現產地直供。她注重提高消費者粘性,嚴格將客戶流失率控制在每年5%以內。第四,阿卡農莊進行有機種植,并對產品進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進一步增加了農莊與客戶的信任度,保障了農產品的綠色安全。
在2014年5月,江宇虹正式發起農業眾籌項目,以19800元/年價格認購農場眾籌股權,可每周獲得8斤有機蔬菜,及每年40斤的蔬菜采摘權。該項目在5天內便成功招募滿首批198名股東,實現超額認購。蔬菜的冷鏈配送滿足了股東對安全食品的精細化需求,而采摘權使城市人口回歸田園,是衍生出的鄉村生態旅游福利。
截至2015年,阿卡農莊已具有600余座大棚,會員超過20000名,為大眾等200家500強跨國企業提供蔬菜大棚托管、冷鏈配送和農場體驗服務,實現了零庫存定制化生產,產品可追溯,冷鏈直銷配送,滿足了中高端會員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
4農業眾籌的問題所在及政策建議
4.1我國農業眾籌存在的問題
4.1.1農業自身具有一定風險。投資農業面臨自然、市場多重風險,可能有損投資者利益。
4.1.2眾籌項目形式單一。首先是項目農產品單一,眾籌多面向高端群體。由于農產品農業區域性強,消費者眾口難調[7]。目前,我國農業眾籌多為高端、特定產品的定制,無普遍適用性。且眾籌項目創新性缺乏,盲目跟風現象嚴重。第二則是眾籌參與者單一,我國眾籌項目鮮有農業科技技術等項目,不利于行業整體的資源整合。
4.1.3信任缺失。大眾對農業眾籌缺少認識,且經營模式也有待培育。而農業面臨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也讓投資者望而卻步。而對于生產監控環節,我國生產標準化缺失,客戶對生產過程常不完全信任。
4.2政策性建議
第一,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是眾籌監控發展的關鍵。政府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政策,加強對眾籌平臺的建設與管控。
第二,著力發起農業科研相關的眾籌,開發農業眾籌及營銷新形式,營造品牌效應。政府出臺相關鼓勵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眾籌向農機、農技領域拓展。
第三,眾籌平臺對農戶需提供項目規劃、營銷宣傳技巧的培訓及服務。擴大宣傳范圍,提高農業眾籌的認知度。此外,應開發普及更適宜普遍大眾的眾籌項目,拓展眾籌的客戶群體,促進農業眾籌多元化、滲透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本華.美國眾籌融資模式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南方金融,2013,01:52-56.
[2]Ethan Mollick.The Dynamics of Crowdfunding.Determina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C].SSRN Electronic Journal.SSRN.doi:10.2139/ssrn.2088298,2012.
[3]王安琪.“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眾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大家種”網為例[J].電子商務,2015,09:42-43+79.
作者簡介:崔吟風(1992-),女,漢族,綿陽市,碩士研究生,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