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筱禹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黃筱禹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而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最核心的問題當屬農民收入了。那么,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因此,農民教育對于解決三農問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農民不僅要成為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人才,而且還要有才能、有遠見、有創新精神。這些都依賴于農民教育的發展和提高。所以,開展農民教育意義深遠。
關鍵詞:農民教育;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勞動力
1引言
早在2011年,浙江省就建立了省、市、縣三個層次,高、中、初級農村實用人才的三級培訓體系:縣級設農民學校,市級設農民學院。而在我國內陸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四川省,則面臨著更為嚴重的農業勞動力“低質化、弱質化”問題。要培育出大量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使四川的現代農業得到長足發展。因此,隨著中國農業轉型在不斷推進中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化、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來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本篇論文就是從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作為切入點,研究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可行性的對策。
2提出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為基礎來發展經濟,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在80%以上。進入新時期,我國在發展農村勞動力的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農民教育的現狀與新時期農業發展目標中關于農業勞動力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農民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
2.1資金投入使用的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新型農民培育的經費來自中央財政、省級財政、用人單位及農民個人,而中央及省級財政是農民培訓經費的主要來源。從資金投入使用的情況看,主要存在資金總量不足和資金投入分散的問題。而農民人均培訓經費的投入遠低于實際需求,經費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民培訓工作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新型農民的培育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經費來源不同,投入相對分散,缺乏一個有效的機制來統籌安排各部門之間的資金管理。對于農民培訓的項目類別來說,各項目在培訓對象和內容上多有重合,且每一項目受資金約束,都無法開展系統、深入的培訓,導致農民培訓出現了多頭推進、培訓面廣、內容重復的局面,培訓效果差,大量資金重復、分散投入,導致資金使用效率低,浪費問題嚴重。
2.2農民教育的結構和內容有待改善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水平與農業勞動力的需求數量不成比例。專業性的技術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所占比例太小,我國農村的技術型人才,尤其是初、中級技術人員缺乏。此外,社會上對于學歷教育比較重視,而以需求為主的非學歷教育卻被忽略,并且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同時,針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型的教育開展的較少,不能社會的需求,尤其不適應農業科技手段的推廣。大部分農民對農業耕作和管理等基礎性知識了解不足,從而導致教育推廣效果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普遍忽視教育的重要性,對于農民教育的推廣不利。
3提出對策
農民教育對于國民經濟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全國上下都應該重視起來,通過農民教育來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改變普遍忽視農民教育的現象,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3.1創新教育資金的投入機制
在政府教育資金的投入上,我們可以嘗試引入當地龍頭企業、各種社會組織、農村金融機構等加入到農民培訓的融資隊伍,建立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渠道。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嘗試推進培訓費用的“基金化”運作方式,由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力量等構成專項基金,委托專業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為農民培訓提供多元化的資金融資機制。
3.2調整農民教育結構和教育內容
我們在進行農民培訓時,可以增加實用性技術的教學內容,從而貼近農村實際,形成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的教育機制。并探索對農民進行分級指導,分層次、按需求進行培訓。建立健全初等、中等和高等三者相結合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其中,農業院校應該起到指引作用,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參與農民培訓教材的編寫;培訓農民骨干技術員,實現間接地幫助培訓農民。與此同時,政府應該不斷優化農民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的要求,圍繞所需職業以及能力要求,在充分考慮未來需求的基礎上來制定教學計劃。
4結論
教育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民教育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2006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新型農民,而要培育新型農民,農民教育是關鍵。因此,農民教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乃至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惠娟.新型職業培訓塑造新型職業農民.人民政協報,2014(09).
[2]黎家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財政支持問題研究.農村經濟,2015(05).
[3]王玉潔.天津市農民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天津理工大學,2010(05).
作者簡介:黃筱禹(1992.01-),男,安徽六安人,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