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雨婷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
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
向雨婷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提出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關乎著將來土地由誰種?怎樣種的問題,它的出現是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的必然產物,特別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使得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剩下留守老人和婦女,農業勞動力呈現老齡化、女性化且文化素養低、技術知識更新不暢的特征,超過80%的農村新生代農民在城市讀書后不愿意回到農村種地?,F在成了70后不愿意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完全不談種地的現象,農村的后備人才的嚴重缺乏加速了培養職業農民的需求。
關鍵詞: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政策支持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農村經濟發展成績顯著,農村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吸引了各種新型經營主體的入駐,從而拉動對農業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時我國也不斷完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等,實現城鄉人口平等化,鼓勵更多的人來農村就業;減免農稅費用,實行對農民的各項補貼,讓從事農業這項職業越來越吸引人。
1職業農民的概念、特征和分類
職業農民是指把農民作為自己從事的職業并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術、管理能力獲得較高收入為目標的勞動者。蔡秀珍等(2011)[1]指出成為職業農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必須要在農村生活;二是務農是自己的終身職業,不兼業其他部門,從事農業的報酬比普通農民高;三是文化素質高,科技和勞動技能實力強,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四是具有社會責任感,對他人、社會、環境有保護意識;五是年齡在60歲以下。
職業農民同傳統農民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首先,職業農民沒有出生地的約束,他可以是農村人也可以是城市人;其次,職業農民是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職業人,他們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掌握著豐富的務農知識、實踐能力、運用網絡等先進手段獲取市場信息并有管理經驗和能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的人,他們追求報酬最大化,用農業產業化經營來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不是農民的自給自足;最后,職業農民是一種職業稱呼,朱啟臻等(2012)[2]說到職業農民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相應的社會責任,傳統農民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經常受到歧視且無社會地位可言。
國家農業部將職業農民分為四大類即:生產經營型:包括農業大戶、家庭農場主、涉農企業家、專業技能型:農業工人、農業雇員、社會服務型:農業經濟人、農機手、代耕手等和新生代型職業農民:農業大中專畢業生,返鄉青年農民工,復轉軍人。
2培養職業農民中存在的問題
2.1培育對象的問題。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身體素質總體來講呈現老弱化趨勢;文化素質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知識面十分狹窄;技術素質不高,主要是依照父輩傳下來的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產出的東西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收入效益不高;管理素質基本無,對市場的把握,信息的接受能力太弱,所以在市場競爭中最容易受到傷害;最后法律意識十分淡薄,遇到了糾紛要么草草了事要么忍氣吞聲,不懂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2.2教育方面的問題。我國農業教育重視理論,忽視實踐,職業農民光是理論上精通,但是到了田里卻什么都不會,這種脫離實際的培訓方法是沒有實際效益的。同時農民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人員缺乏,既有知識又有經驗的老師稀有,現在普遍的作法就是邀請兼職講師,他們對農業都是一知半解,從而影響培訓的效果?,F在國家農業類大中專院校很多,大多數學生雖然是涉農專業,但是畢業后并不愿意務農,可見農學類教育與就業的銜接不緊密,沒有激發學生們務農的意愿。
2.3培育環境的問題。城鄉分割導致的二元戶籍制度使得市民和農民身份地位差距拉大,在收入分配、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就業、子女上學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地位。農業基礎設施十分糟糕,農田灌溉設施幾乎廢置在一邊,農田里科技裝備普及率低。對于城里人來講,城鄉的差距不僅是收入問題還有生活環境的問題,為了這樣一個職業就放棄在城市里的優越生活到農村務農是不可能的,如果農村環境改變,各項發展能完善,可能會改變大多數人的想法。
3解決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的措施
3.1培育對象的內容。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職業農民的培育對象具有優選性,要合理選擇。主要培育對象為年齡不超過60歲,有務農經驗、文化程度不低,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扎根土地,積極創新,把發展農業作為己任的勞動者。比如種植大戶、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紀人和農學高校學生。在教育內容上要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一切從實際出發,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做法,要回歸土地干中學習,從實訓中總結經驗。
3.2創造培育環境。首先我們要改變人們對“留在農村沒出息”這種心理,從事農業也可以有一番作為,社會應拋棄歧視農民的行為,促進城鄉人口的合理流動,不僅有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就業,完成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還要讓有資金有文化的城市人到農村創業,補上農村缺乏人才的空位。此外要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實習就業,帶來城市里的新技術新信息,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其次要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享有與城市同樣的社保、醫療、社會福利、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平等性。
3.3國家政策制定和金融支農投入。許多發達國家都建立了農民職業準入制度。比如歐洲,想要當職業農民必須經過2年以上的課程學習,考試合格后獲得綠色證書才能從事農業;德國規定在3年教育畢業后取得初級資格,還需要有5年的實踐時間并且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后才有務農的資格。我國也應該建立此制度,對于合格的職業農民進行登記注冊,對不符合的農民實行退出,定期組織農民進行學習,促使農民自己加快對知識的更新,提高能力,加速優勝劣汰機制。
參考文獻:
[1]蔡秀珍,朱啟臻.城論職業農民培養的意義及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1(27):160-161.
[2]朱啟臻,聞靜超.論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培育[J].農業工程,2012(03):1-4.
[3]莫廣鋼,張治霆.淺談職業農民的培育[J].中國農學通報,2013(14):98-102.
[4]郭智奇,齊國,楊慧,趙娉,白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
作者簡介:向雨婷(1993.3-),女,漢族,四川省樂山市,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