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童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
論教育管理權的歸屬問題
于童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摘要:教育管理權是各級教育組織對教育活動進行組織、協調的權力。但由于管理權歸屬的不清楚而時常導致一些糾紛的出現。因此,教育管理權的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關鍵詞:教育管理權;歸屬
1對教育管理權的分析
1.1教育管理權的概念
管理,亦稱之為行政,是指社會組織對其成員的活動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以保證該組織正常、有序、高效運轉。學校為了實現教育這個根本任務,一方面要對在校接受教育的學生進行組織協調,另一方面要對在校教職員工等進行管理。教育管理權就是學校在其日常管理中依法所享有組織、協調的權力。
1.2教育管理權的內容
(1)學籍管理。學籍原指登記學生姓名的花名冊,但在現代教育管理理念中一般是指學生與學校的隸屬關系及學生在校學習的資格條件。學籍是學生與學校在校期間關系的記載,這種記載具有內部性,一般不對外發生效力。[1]
(2)教學管理。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因此,學校一般都會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年紀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3)秩序管理。學校要管理的人數眾多,一般學校都有自己的校紀校規以保證校園生活和教學秩序依序進行。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必須遵守學校制定的校紀校規,如果違反則會處以相應的懲罰。
2教育管理權的歸屬
教育管理權屬于誰,這個問題對于不同層次的教育有不同解釋。《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基礎教育的管理權屬地方政府。而對高等教育而言,相比于中小學,高等院校有更大的自主管理權。
2.1基礎教育階段
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管理權屬于地方,這樣的分派有其科學的原因和意義。
2.1.1原因
首先從數量上來說,目前,全國共有中小學校九十五萬所,在校生人數超過一億八千萬,教職工總數超過一千萬。我國的基礎教育,規模大,人數多,分布廣,,任務重,如果國家對義務教育的管理權限過于集中,不利于基礎教育的發展。其次,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環境都有很大的差異,集中管理實在是不適宜因地制宜的發展教育。
2.1.2意義
(1)有利于中央從宏觀上管理好基礎教育
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和權力都交給地方,才有利于中央騰出時間和精力,集中抓好宏觀上的管理。宏觀管理抓好了,可以確保我國基礎教育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有利于充分調動地方辦學的積極性
一些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地區,將會充分發揮自己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潛力,發揚優勢,放開手腳,加快發展教育事業的步伐。其他地區,也會從當地實際條件出發,因地制宜地發展自己的基礎教育,使教育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耍。同時,政府鼓勵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幫助后進地區;中央采取適當措施,對落后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進行重點幫助和支援都有助于我國基礎教育的蓬勃發展。[2]
2.1.3需要注意的問題
(1)區分各級管理的職責范圍,作好統一規劃
除由中央決定的大政方針和宏觀規劃外,基礎教育的具體政策、制度、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對學校的領導、管理和檢查,都是規劃的范圍。省一級管什么?市(地)一級權限如何確定?縣鄉之間職責又如何劃分?作出分級管理的統一規劃。在劃分各級管理權限時,既避免管理權限過于集中,該下放的職權沒有下放,勢必影響下面的積極性,又要防止出現基礎教育的管理權限層層往下推,一些本來屬于上一級職權范圍的管理,也放下去了。這勢必影響一個省、一個市(地)、一個縣范圍內全局性問題方面的決策,削弱對基礎教育的管理。因此,不該放的權限要堅決不放,一定要管住管好。
(2)區別不同情況,分別對待
要區別教育事業發展、辦學條件、干部教師隊伍、教育業務以及義務教育斷肆等各個方面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級管理。有的必須在省一級集中,有的可交給地(市),有的應由縣管,有的要下放到鄉基層,不搞一刀切。比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校長任免、師資隊伍的管理和教育業務指導,管理權限應集中在縣或縣以上的教育部門。
2.2高等教育階段
2.2.1高等教育管理權現狀
目前,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效益與改革趨于協調。[3]但同時,高校教育管理權的現狀也不容客觀:
第一,高校管理重研究輕學生管理。正如英國學者帕金曾指出的那樣“大學對一切都研究,就是不研究它自己。”[4]許多高校十分重視研究,往往對學生的管理方面不是十分重視。總是覺得只要管理上不出亂子,學生安于學校就是好的管理,這種評價體系也就使得高校管理上面缺乏創新、疏于研究本身管理。
第二,高校教育立法不完善。法律賦予了高校管理自治權,但這些法律法規并沒有對高校享有的權利和自由給予相應的制約,這導致高校在按照這些法律法規行使教育管理權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在擴招大潮中,一些高校從不考慮自身的師資力量,只是想方設法地多招學生,從而導致師資力量與學生人數嚴重脫節,還有些高校在設置專業時沒有充分考慮實際需要,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此外,有關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規之間存在沖突,一些高校根據法律授權制定的校內規范嚴于上位法的規定,違反了下位法不能超越上位法精神的一般立法原則。[5]
第三,高校沒有嚴格依法進行管理。沒有確實依法辦事、依法治校在高校管理中比較普遍。對于法律規范在實際的執行出現偏差,導致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沖突多發。如劉燕文就北京大學不授予其博士學位提起訴訟,北京市海淀區法院認定,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在做出不批準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的決定后,未將此決定向本人送達或者宣布的事實,違反了法律規定。也就是說,法律明確規定了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必須向學生本人送達或者宣布,但在管理過程中高校并沒有嚴格依法執行。
2.2.2高校教育管理權與學生權利沖突分析
高等學校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經常與學生的權利發生沖突,主要表現在校規制定方面,日常管理方面和證書頒發方面等。產生沖突原因主要是高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法制人權意識淡薄,我們國家教育法律制度建設滯后,救濟渠道不暢通等。
為了解決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沖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改變高等學校教育管理模式。學校應當做到轉變管理本位為學生本位,高校管理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也要注重人格塑造、價值觀念的培養。管理者要更多尊重、啟發、引導學生,循循善誘。避免用過度粗暴、簡單方式來管理。切實轉變過去一味的行政方式管理、治理學生。轉變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心和尊重學生。
(2)提高高校教職員工的法治觀念。我國在高校管理法治化的探索起步晚,這樣一來,就要求我們的高校管理者能打破陳規,努力轉變觀念,通過實踐和創新來實現高校管理的法治化。在提高管理層的法治意識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提高我們教職員工的法律素質。通過對他們進行法制培訓、交流經驗、舉辦法律講座等方式來提高廣大教職員工的法治意識意義重大。[6]
(3)完善學生參與制度。學生應該有權參與校規制定;學生有權參與處分決定作出,要充分體現對學生參與權的尊重。
(4)逐步完善教育立法
完善教育立法,應當對現有教育法律法規的層級結構進行梳理。完善教育立法,應在現有教育法律法規的基本上進行查漏補缺,把近些年高校與學生之間出現的重要法律問題納入法制規范,并對現有的比較原則的法律法規出臺比較詳盡的子法,以便于實際操作。最后,要完善我國的教育立法,還必須從可操作性層面入手。現行教育法律法規中大多比較原則,尤其是有關高校教育管理權的規定,因此,應對我國現有的教育法律法規進行檢視,盡量對模糊的規定予以細化,加強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鄭良信.教育法學通論.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許海.基礎教育管理權屬地方.教育科研參考資料,1998.
[3]陳至立.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事業發展全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貢獻,h t t P: / /www.ysteacher.Cn.
[4]朱永新.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系統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期.
[5]方永武,董莎.“學生狀告母校”現象的再思考.中國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6]蔣暉.高校教育管理權與學生權利的沖突與協調.中南大學,2011-10-01.
作者簡介:于童瑤(1990.4—),女,漢族,遼寧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教育法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