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鵬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
淺析山東民族民間舞蹈“虎斗牛”的藝術特色
黃孝鵬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摘要:“虎斗牛”是一種傳統的中國民間花燈,是利津人民用于恭賀新年、喜慶佳節等活動中表演的一種群眾性舞蹈,以講述一出“耕牛救主”的故事情節為主要內容。它是利津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民族文化,是一種獨自創作的民間集體舞。本文主要從“虎斗牛”的起源與簡介、“虎斗牛”的藝術特色,對“虎斗牛”進行分析,目的是為了更深的認識“虎斗牛”藝術本身,更好的了解“虎斗牛”的特征。
關鍵詞:山東利津;虎斗牛;藝術特色
1“虎斗牛”的起源與發展
一段凄美壯麗的傳說,造就了一出響亮雄偉讓人難忘的民間舞蹈。
故事是這樣說的,歷史的某一天里,在中國北方某地山區,一只饑腸轆轆的老虎外出覓食撞見了正在和耕牛玩耍的牧童,但是忠心的耕牛為了保護自己的主人竟然以死相搏。等到被嚇暈過去的牧童睜開眼睛的時候,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片狼藉的草地上,耕牛和老虎傷痕累累,只見老虎鋒利的牙齒死死的咬著牛的脖頸,鮮血遍地,耕牛鋒利的犄角也已經深深的插進了老虎的喉嚨……之后,人們便在它們搏斗的地方建了兩座墳墓,一為義牛冢,一為惡虎墳。所以“耕牛救主”的傳說被一代代的流傳著。
大約170多年前,利津縣城大北村街村民便根據“耕牛救主”的傳說以這種特殊民間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取名為“虎斗牛”,并且一直流傳迄今,2007年的八月份,此民間舞蹈被公布為首批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虎斗牛”的藝術特色
2.1舞蹈風格的藝術特色
風格是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所表現的獨特的個性、格調、風采的特色。一個地域的風格和氣派的形成是統一的,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是精神的產物。“虎斗牛”其獨特的風格特征使之廣受好評,深受人民喜愛,故事從一段鑼鼓聲之后,一只威風凜冽的老虎出來覓食,不斷地通過跳、撲、閃等動作將老虎兇殘的一面表現出來,緊接著小猴子登場,上前與老虎展開一場扣人心弦的表演,老虎則不以為是,映入人們眼中的是一場“貓捉老鼠”的戲劇。這時候,舞蹈表演進入了第一個精彩的部分。在節奏歡快的樂器聲中,表演小猴的演員用一系列京劇中的武打動作將猴子表現的惟妙惟肖。老虎與小猴配和,最終不動聲色的將小猴吞入腹中。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動作難度比較大,就是扮演猴子的演員將整個身子貼在扮演虎尾演員的上身,并且不能露出雙腳。接著,吞吃了猴子的老虎到一邊休息。然后牧童趕牛上場了,牧童形象隨演員而定,可丑可俊。在悠揚的笛聲中牧童時而躍上牛背時而翻身而下,用各種動作表現出牧童的天真可愛。殊不知危險即將來臨,此時主要看點全在牧童的各種動作上。突然鼓聲加快,牧童被老虎發現了,老虎漸漸靠近牧童。這時耕牛發現了老虎并與其展開生死決斗。并將整個劇情推向高潮,耕牛的沉穩,老虎的兇殘,以及牧童從開始的驚慌到最后與耕牛的配合。每個角色在變化多端的鼓聲中表演的有聲有色。正義與邪惡,不畏強暴的主題完全展現了出來。“虎斗牛”演繹層次分明,講述“耕牛救主”的故事情節,其舞蹈動作古樸、粗獷的風格。
2.2音樂的藝術特色
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結合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大藝術特色。“虎斗牛”中既有舞還有打擊樂的伴奏,二者渾然一體,互為補充,自然流暢。因此,舞樂兩者的有機結合是“虎斗牛”的藝術特色之一。
“虎斗牛”的鑼鼓經為純打擊樂,伴奏樂器為大鼓、銅镲和銅鑼,聲音渾厚,氣氛活躍。值得一提的是其伴奏用的鑼鼓經是北街村村民所獨創的,它根據劇情的變化,高、低、疏、密變化多端。其鑼鼓聲伴著“虎斗牛”,在視覺和聽覺效果的完美結合中,將這一文化形式的自然之美詮釋的淋漓盡致。
其樂器為鼓:直徑120厘米,高80厘米。鼓槌:兩根,木制,長45厘米。大銅镲:直徑30厘米,镲臍中間系一條40厘米見方的紅綢。小銅镲:直徑20厘米,镲臍中間系一條30厘米見方的紅綢。銅鑼:直徑40厘米。銅鑼棰:一根,木制,長40厘米,一端用布纏繞。鈸:直徑30厘米。
2.3服飾的藝術特色
傳統的民間服飾不僅僅展現的是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的風貌,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種美好的夙愿和人民對大自然宇宙萬物的崇拜與信仰,含有強烈民族的意蘊。服裝這個無聲的民族表達形式,正是地域特色和民族信仰的延續和充分的體現。
“虎斗牛”表演時敲鑼者、擊鼓、擊镲、服飾是一樣的,頭上都扎著黃色頭巾、系箍,上身著黃色對襟上衣、下身穿黃色燈籠褲,腰系紅綢,腳穿白色球鞋或黑色圓口布鞋,一只老虎需要兩名演員,一人頂虎頭,一人扮虎尾,老虎服飾相同。牧童則揮鞭趕牛出場,裝扮極具特色,具體則視演員而定。耕牛者黑色服飾,帶牛頭面具。例如其頭扎黃色頭巾是代表了利津人民對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幸福生活的人向往;紅綢表達了喜慶佳節時愉悅的心情;老虎虎頭是利津人民臆想創作的,寄托著勞動人民對真善美的向往。
3結論
綜上所述,山東利津是一片神奇而廣大的區域,是民族文化研究者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向往的地方。“虎斗牛”是極具民族特性和藝術特色的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遺產,是山東利津民族文化現象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民族原因,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產物,它與利津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從“虎斗牛”的藝術特色來看,這就要求我們年輕一代舞蹈工作者應該更加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認真的去挖掘、整理和研究,把“虎斗牛”搬上舞臺,注入時代色彩,賦予反映時代特點的新的寓意。
參考文獻:
[1]周力瀾.談民族舞蹈風格特征[J].藝術教育,2010(10).
[2]廖敏.談民族舞蹈的情感、風格與氣質[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2(03).
[3]劉春榮.基于民族風格的民族舞蹈創作探討[J].黃河之聲,2012(07).
[4]張夢緣.芻議如何有效把握民族舞蹈風格要素[J].大眾文藝,2011(09).
作者簡介:黃孝鵬(1994.05-),男,漢,貴州都勻人,邵陽學院音樂系學生,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學。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