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麗但·牙森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關于中國語言文學受到佛典翻譯的影響
帕麗但·牙森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摘要:自古至今,中國古代文學和佛教文化就是不分家的,千百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從此,中國的文人遷客開始了翻譯佛經之旅,在翻譯的過程中,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相輔相成,兩者共同成就、共同發展,才會讓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直發展到今天,不單單是如此,佛教翻譯給了世人很多意味深長的禪意。在翻譯佛典上,根據翻譯方法,分為三種翻譯方法:術語翻譯、音韻翻譯,佛教翻譯。并且根據國內外察合臺文更進一步的對于中國語言文學受到佛典翻譯,因此,在佛典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過程,兩者缺一不可,少了一個,都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正是如此,才會讓世人不斷堅持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在學習的路上越走越遠,以更好地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佛教
1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
中國作為世界聞名的歷史大國,不單單是以文化底蘊著稱,更與他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有不可分離的關系。從古至今,佛教文化就和中國古代文學保持著密切的關系。當佛教文化開始漸漸地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展露頭角時,中國古代文學對于佛教的傳播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佛教的文化漸漸地演變成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古代文學也因為有了佛教文化變得更加熠熠生輝。在最開始時,許多佛教弟子通過中國傳統文學宣揚佛教,使眾人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解佛教。在另外一層面,中國傳統文學在佛教弟子的幫助下才可以五千年歷史亙古不變,一代一代的源遠流長!如下,中國語言文學和佛教有以下幾種關系:
1.1佛教文化豐富中國古代文學詞匯
中國的古代文學并不像是現代文學發展的這么迅速,也沒有如今的網絡詞匯,但是和各國的往來也不是頻繁性的,所以在當時,佛教文化為中國的古代文學詞匯做了很大的貢獻。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中國的佛教翻譯之旅也就正式開始了,當時引入的大多是外來詞語和專屬名詞,例如:“阿彌陀佛”、“菩提”、“菩薩”、“般若”等等,并根據中國古代文學的原本詞匯經過創新有了新的名詞,例如:“本師”、“居士”、“侍者”、等等一系列新型詞匯。當這些詞匯進行翻譯和傳播之后,很大成分的幫助了中國古代文學詞匯的創新。并隨著時間的流逝,源遠流長。
1.2佛教文化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提供了大量文學基礎
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許多學士子弟都開始了佛典翻譯之旅,在翻譯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文人弟子開始了解佛經,并且慢慢地學習佛經,佛學中空靈的翻譯經論讓當時的文人騷客都覺得這種文體十分美妙。從那時開始,就開始盛行了佛教人物傳記,例如;《佛祖統紀》、《佛祖歷代通載》、《僧傳》等等。所有的人物傳記都是描寫關于的人物事跡,雖然是佛教文化剛剛傳入我國,但是其文學結構,人物形象的塑造,創新的構思方法,種種都體現了當時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人物傳記類作品。在歷史上達到很高的水平。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影響,不只是體現在人物傳記上,在古典詩歌創作上,也給予當時的詩人很大幫助。伴隨著佛教文化越來越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他的中心思想及他想要傳播給世人的中心理論也越來越被世人接受。當時,不少文人騷客對佛教信念深信不疑。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當時的古典詩歌不少都蘊含著深層的禪意,也是一個最好的說明。從謝靈運的“老莊告退,山水方滋”,到蘇軾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再到元稹的“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自古至今,佛教和古代文學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兩者互為己用,互為己出。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詩人從佛學中領會到了真知,又把他運用到詩詞中讓佛教得以更好的傳播,長此以往,佛教的文化被世人所知,也有越來越多的平民百姓進入寺廟,學習佛教文化,信仰佛教。從這一基礎上看,詩人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同時,佛教給詩人帶來的靈感我們也不能小看。就這樣,千百年來,佛教和中國古代文學一直流傳至今。
2佛典翻譯對中國語言文學的影響
千百年來,不論是古代的遷客騷人,還是現如今的有學識之人,很多都致力于講究佛教知識、鉆研佛教文化等等都對中國的古代文學的語言和文學產生不可磨滅的作用。與此同時,在翻譯的過程中,中國的語言和文學都得到了極大豐富。總是,兩者相輔相成都為中國古代的文化奠定了基礎。如下:
2.1術語翻譯
曾經有無數的譯者在翻譯佛經上產生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的問題集中在如何在保持原文的詞匯形式下更好更貼切的去翻譯佛經。到底對于佛殿術語應該怎樣翻譯,譯者們在經過長期的討論之后有了一個固定的答案,在保持和發揚原文含義的前提下尋找譯入于語的實用詞匯。唐代有一位舉世聞名的佛教居士,他的故事被世界上大多數人所知,被很多人譯成小說,搬上熒幕,拍成電影,做成電視劇,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動畫片,都有著超高的人氣,他就是唐玄奘,在那個時候他就提出了“五不翻”原則,并且為后人制作了五種佛經翻譯成漢語的詞匯。為后人翻譯佛經奠定了一系列的基礎。在了民國時期,梁啟超也為佛經翻譯貢獻出了一份自己的力量。直到現在,當代學者,利用佛經一些佛教意味很濃的詞匯,翻譯成漢語,并為后人廣泛流傳,被后人所稱贊!佛教術語的翻譯不單單是在詞匯上擴大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詞匯,更是促進了漢語的構詞方式,曾經有一份研究顯示,在魏晉時期,漢語的雙音化進程是十分緩慢的,但是在佛經的傳入之后,隨著譯者和文人的翻譯,給漢語的構詞方式帶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慢慢地去接受新的構詞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佛經的翻譯與傳入,為漢語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2音韻翻譯
在文人進行佛經翻譯的時候偶,有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音韻翻譯,與此同時,在音韻翻譯中,最重要的影響有三方面,分別是:四聲、字母、鄧韻圖表。佛經的譯者們根據梵文字母創造了漢語拼音。而如今的漢語拼音成為了家喻戶曉,九年義務教育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句式上,佛經翻譯對于現代的翻譯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句式和語法在當時都是舉世無雙,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讓人們更容易的接受佛經,也可以學到更多的漢語文化。
2.3佛經翻譯
歷代的翻譯者,對于佛經的翻譯工作上,不只追求數量,更加追求質量,在信息表達正確的基礎下,也追求其語言的完美性,一份好的佛經譯典,能夠讓尋常百姓輕易的了解其中的道理,在完美的辭藻下,也不耽誤其中包含的道理以及蘊含的知識,只有這樣,這才稱得上是一份好的佛經翻譯。在當時,佛教剛剛傳入我國不久,翻譯的文人只有對中國古代漢語的掌握,對佛經知識的掌握幾乎為零,所以,其譯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在當時,佛教的翻譯文化對我國的古代文學產生了極其深厚的影響。中國文學的不斷進步,很大一部分和佛教文化不能分家,這種翻譯的文化促進了中國的文學發展,在佛典翻譯的不斷進步下,我國古代漢語文化也在不斷地前進,向世人展示著自己最優秀的一面,為中國的民族文學、文化的構建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在接受和吸納新文化,新知識的能力是十分強的。也是值得我們當代社會所要學習的!
3佛典翻譯對中國語言文學的作用及限度——結合國內外察合臺文獻研究
結合國內外察合臺文獻研究的主要國家,作者以及研究內容和他們的成果有了以下的研究結果,如下:
法國察合臺文
在很久之前,法國的各位學者還沒有開始研究察合臺文時,卡特爾麥爾和古爾戴依便開始研究察合臺文,在察合臺文的研究領域中,他們是法國的奠基人,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發布了極其多的文獻原文和譯文。據史書記載,法國的國立圖書館有著一大部分關漁察合臺文的藏書,而他們之中的百分之八十,都是來自于中亞地區,也就是佛教的起源地。
4結語
中國作為世界上著名的人口和文化大國,以其豐富的國內文化著稱,而中國的文化發展如此之快,和佛經的翻譯有著不可區分的關系,正是因為佛經的翻譯幫助中國古代文學的詞匯,句式飛速發展,同時,中國的古代文學也在翻譯佛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音韻翻譯,術語翻譯中中,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為我國的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給后代世人學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張欲曉.佛典翻譯對中國語言文學的影響[J].中國宗教,2013,11(12):32-42.
[2]李解人.佛典翻譯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J].臨沂師范學院報,2013,11(12):32-42.
[3]楊曉榮.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系初探[J].重慶郵電學院報,2013,11(121):32-45.
[4]楊春燕.佛典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5,11(121):32-45.
[5]孫常武.關于佛典翻譯文學的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6,11(121):32-45.
[6]王爽.國內外察合臺文文獻研究概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11(58):32-45.
[7]烏麥爾,達吾提.國內外察合臺文文獻研究概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6,11(58):32-45.
[8]陳新亮.論翻譯佛典對中國古代文學的 影響作用及其限度[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016,11(58):32-45.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