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
張大千潑墨潑彩藝術技法探究
李琛
(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摘要: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涌現出許多優秀的畫家,但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還要當屬張大千。他不僅在繪畫方面有一定的造詣,而且對書法、篆刻、詩詞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張大千早期主要研究古人書畫,有所成就的方面就是山水畫。后來在國外生活,畫風主要是工筆與寫意相結合,重彩與水墨相融合,尤其是潑墨與潑彩,創建了一個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畫家們借鑒。繪畫上對傳統的繼承,特別是恢復中國畫的色彩,晚年時期潑墨潑彩技法的重大突破,書法形成了獨特的“大千體”,書畫相得益彰。
關鍵詞:張大千;繪畫;潑墨潑彩;藝術風格
張大千(1899-1983)出生于四川內江,字季爰,別號大千居士。他在詩、書、畫、印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張大千的聲譽很高,幾乎是家喻戶曉。他精通書法、篆刻、詩詞、鑒賞等。其才華橫溢,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在世界畫壇上享有盛譽,為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張大千以繪畫聞名于世,其畫名之大超過了其在書法、篆刻、詩詞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張大千對中國畫有較深的研究,不論是中國畫人物、花鳥、魚蟲還是山水等方面都無所不能。書法與詩詞文章充滿活力而且生動,外柔內剛,具有自己獨特鮮明的風格。在創作花鳥畫的過程中,他喜歡畫牡丹、荷花、梅花等,但是他最愛荷花,在創作話的過程中,每一筆都是用心勾勒,讓荷花呈現出新的生命與活力。張大千先生把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臨古仿古上,從清朝一直上溯至隋唐時期,每個時期畫家的作品他都仔細研究過,從臨摹到仿作。
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技法是他對傳統中國畫創作的一次大膽的挑戰。他將潑墨與潑彩進行融合,將寫意與工筆進行嫁接,大大豐富了中國水墨畫的藝術語匯,開辟了一代畫風,也為當代畫家的藝術創作行為帶來了許多啟示,引發了我們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強烈思考。當前,我們應學習張大千先生在“不忘本”的前提下大膽求新、求變的創作精神,努力推動自己的藝術創作更上一層樓。
張大千潑墨潑彩山水畫的獨特之處就在于“潑”,而這必須借助于水。無論是墨分五色,還是濃淡、干濕結合,水的運用在其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水墨結合是傳統中國畫創作的精髓所在,張大千則在此基礎上靈活把握水、墨比例,將水墨充分融合并以“潑”的形式表現出來,更顯示出了其在用水用墨上的深厚功力。他在潑墨時并不是小范圍、小面積、小心謹慎地潑,而是大面積、大范圍的一氣呵成。他的潑墨作品在保證主體物象完整性的同時,連物象邊緣的水跡都控制得游刃有余,那斑駁的水跡墨漬很好地凸顯了作品細潤華滋之韻味,著實令人驚嘆。
如《阿里山曉望》就是張大千一幅典型的水墨相發作品。畫中作者潑出兩塊大墨團用以代表兩大山群,這兩大墨團幾乎占據了畫面的所有空間,卻并不顯得單調與突兀。由于作者對水墨的精當把握,使得兩大墨團內部濃淡相間、晶瑩剔透,立體感非常強。而墨團邊緣由于水墨的微妙滲透,看起來既似煙霧繚繞,又似落雨紛紛,可謂氣象萬千。縱觀這幅畫,作者將一種很平常的俯視山景描繪成了一幅人間仙境,通過墨與水的巧妙融合,使得墨色層次分明,虛實、濃淡相間,從而使畫面多了幾分靈動之氣,使畫面的朦朧感與潤澤感呼之欲出。
張大千大膽突破了“色礙墨”的對立局面,在中國山水畫中加入了清新的色調,并以“潑”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得彩墨相融,從而改變了中國畫歷來非黑即灰的單調面孔。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山水畫在用色方面極具個性,主要以青綠色為基調,大塊大塊的石青、石綠通在他的潑灑下,無論南方秀麗的山峰還是北方雄偉的山脈,都流露出一種清逸、通透之感。張大千在潑繪中十分講究色墨的交融,常常在潑墨的基礎上再潑彩,如此使得水墨、青綠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彩墨相映成趣的藝術魅力。
如《煙云曉事》中,張大千仍以石青、石綠、墨黑等色彩組織畫面,使整個畫面彩墨渾然一體,毫無生硬拼湊的痕跡,自有一種煙云迷蒙、翻江倒海之勢。在進行潑墨潑彩山水畫創作時,張大千會先以大面積的“潑”來確定景物的大致輪廓和基本框架,或者用大面積潑彩定下畫面的整體色調。但潑完之后并不意味著大功告成了,在墨暈固定后還要細心“善后”。張大千通常在“潑”出大體結構的基礎上,會依形造勢、順色立意,用線條勾勒出山體的脈絡和走向,并在局部小范圍地添加山嶺、湖泊、古松、人物等,以豐富畫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創作過程就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大寫意與西方的工筆有機結合在了一起,使每一幅畫既有大塊墨團或色團潑染而成的山、云、霧、雨等虛幻抽象之物,又有屋宇、舟橋、飛瀑等準確的具象之物,既有著大塊潑墨潑彩的朦朧凝重之氣,又有著局部清晰物象的靈動俊美之感,可謂有虛有實,虛實相生,大大激活了畫面的內在生命力,使得畫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
張大千先生的整個藝術生涯中,有許許多多的藝術成就,但是“潑墨潑彩”技法是他一生突破性的轉變,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畫的表現力,使中國傳統畫富有新的生機和活力。可以說是承前啟后,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技法,對于他的藝術創新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舉措,不僅僅是給他的繪畫風格開辟了新的領域,而且為他在近現代中國畫發展史上奠定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他在中國工筆重彩畫及人物畫衰微之時,臨撫敦煌,追述魏晉唐宋之風,重振了中國畫的色彩。他的書法“大千體”豐富了書法的書寫和審美樣式,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張大千在繪畫、書法上的巨大成就為中國傳統藝術翻開了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李永翹.張大千論畫精粹[M].廣州: 花城出版社,1998.
[2]葉淺予.關于張大千[M].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3]李永翹.張大千全傳[M].廣州: 花城出版社,1998.
[4]李永翹.張大千詩詞集(下卷)[M].廣州: 花城出版社,1998
[5]黃苗子.張大千的藝術修養[J].文藝研究,1983:124-130
[6]孫群豪.張大千的篆刻藝術[J].書法藝術,1995:30-31
[7]王鵬.張大千潑墨潑彩繪畫的古典美學特質[J].文化藝究,2010,01:200-205.
[8]張重崗.張大千敦煌之行與中國的文藝復興[J].中國文化研究,2014,03:161-174.
作者簡介:李琛,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中國畫人物創作與研究專業。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0-02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