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要]本文在充分肯定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水平具有極大促進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將技能大賽有機地融入到教學各環節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全方位改革的新思路和實施方案,即以技能大賽為風向標,以校企深入合作為基礎,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實現“課賽統一、課賽互促”。方案具有針對性強,適用范圍廣等特點,適合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技能大賽;教學模式改革;服裝陳列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4-0093-03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相關文件的精神,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輸送知行合一,德才兼備的高級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遼寧輕工職業學院服裝陳列專業在深入調研就業市場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技能大賽為驅動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其內涵在于:本著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共贏的原則,校企合作共建長效、常態化的職業大賽平臺,以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與市場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環境對接,全面地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修訂專業培養方案,改革教學環節、內容及考核方式方法,形成以賽促學、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學改革新思路,實現了職業技能大賽作為高職教育引擎的目標。
一、課題研究背景
當前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開展得紅紅火火,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天津職業院校制定了“以每年在天津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為重大舉措,助推實驗區建設”的系統方案,構建了“大賽-職教改革試驗區-人才培養”的互動模式,有效提升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近年來廣泛開展“師生百項技能大賽”活動,創新學生專業技能培養途徑,切實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其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職業技能競賽,推動職業院校課程設計改革,構建“課堂-校級競賽-市級競賽-省部級競賽”4個層次相對應、相促進的技能競賽體系,并構建合理的理論教學與技能培養相符的項目教學計劃,使課程設計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競賽對教學的動態要求。撫順職業技術學院化工系近幾年來,參加國際職業技能大賽取得可喜成績,并實現從參加大賽到“以賽帶訓”的教學形式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為高職教育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通過多方調研發現當前各高職院校在參加技能大賽中也存在一些問題:(1)參賽目的仍存在一定功利性,造成參賽級別過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沒有切實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2)大賽所要求的技能和專業培養內容相脫節,造成師生教學及參賽的雙重壓力;(3)專業課程的考試考核方式和大賽沒有統一,導致學生參賽的積極性不高;(4)教師專業前沿技能的缺乏,致使參賽的質量和成績得不到保證。以上這些問題如得不到有效改進,則將實現不了技能大賽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初衷。
二、課題研究內容
高職院校服裝陳列專業的人才培養,要圍繞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質建設”這一中心,創新課程設置,在深入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對服裝企業所需陳列專業人才的職業技能要求進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據其發展走勢,對未來服裝陳列職業需求進行科學預測,強化對服裝陳列專業職業能力分析,從而設置利于學生職業知識技能與素質培養的課程體系,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適崗型人才,其中課賽聯動、校企協同開展校企合作技能大賽在服裝陳列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以制度為保障,建立常態化的職業大賽平臺
從組織結構上,成立“職業技能大賽組織領導小組”,小組負責制定年度大賽計劃,預算審批等,大力支持開發體現專業核心技能、技術含量高、與就業崗位緊密銜接的大賽項目。針對每項大賽均成立對應的“大賽項目小組”,負責制定大賽項目組織方案、實施細則以及評定準則等工作。每年均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師生參與各項技能大賽。從激勵機制上,將建章立制,將大賽成績作為教師評價和職稱聘任的一個優先條件;將大賽成績作為學生免修相關課程及推薦就業的重要依據。
(二)以競賽內容為出發點,突出實戰性
以技能大賽中出現的項目試題、設備為載體,修訂專業培養方案,開發出符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現專業技能應用和切實提高綜合素質的課程和實訓任務。校企合作技能大賽突出實戰性,企業選拔優秀員工與學生組成新的團隊,從最初的市場調研,產品分析,到陳列方案設計實施對校企雙方參賽者進行綜合考評,從而打造一個完全基于真實市場環境的完整化、體系化、專業化的實戰平臺,全面考核提升參賽者的綜合能力與實戰經驗。同時校企合作技能大賽也是企業挖掘和儲備人才的一個窗口,可以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以技能大賽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在組織技能大賽時,將充分發揮合作行業、企業的作用,用企業標準作為競賽標準,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對接;同時引入企業的最新設備、提高大賽的檔次;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大賽評判;鼓勵企業現場招聘,推薦大賽中表現優異的選手優先就業。積極與職業技能鑒定部門合作,做到榮譽證書和職業證書雙證合一。這樣,在實習、實訓的基礎上,豐富了校企合作的內容,提高了企業的參與熱情。
(四)以技能大賽為核心,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中教師普遍缺乏實踐能力一直是制約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而通過技能大賽,本專業將組織骨干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在指導參賽的過程中,教師更貼近于行業、企業、貼近于先進裝備、其實踐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鍛煉。同時,指導的過程,也是教師帶隊與相關企業進行交流的過程,可使其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提高技能水平。因此,技能大賽為行業、企業、學校搭建了信息交流共享平臺,使教師融入到企業生產現場氛圍,促進了雙師型隊伍建設。endprint
(五)以技能大賽為依托,全方位進行考試改革。
可將職業技能大賽納入到正常的教學過程中,以職業技能大賽的成績作為學生對應考試科目的成績。同時,在所有專業課程的考核環節,以職業技能大賽為藍本,建立“過程+結果”、“知識+能力”的考核指標,鼓勵學生以分組討論,最終答辯的形式進行考試模式改革。
三、課題具體實施
(一)前期準備階段
近幾年來,遼寧輕工職業學院服裝陳列專業已與上海歐迪芬內衣精品股份有限公司、大連大都會購物中心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簽訂了教學實習、就業基地協議,并合作舉辦了“大都會杯賣場視覺營銷大賽”、“璐比杯創新營銷大賽”等多個校企合作技能大賽,組織學生參加了“歐迪芬杯服裝商品知識大賽”、“真維斯服裝設計大賽”等多項省、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渠道,另一方面,本專業積累了豐富的組織、參加大賽的經驗,為探索以技能大賽驅動的服裝陳列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大賽組織平臺建設階段
聘請教學實踐豐富的專業教師與合作企業專家共同組成“大賽組織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從各級大賽考核點與專業知識契合度、社會需求度、專業發展趨勢預估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將各級大賽分為A、B兩個層次,其中A層次大賽為專業重點支持對象,由相關專業教師及外聘教師成立對應的“大賽項目小組”負責組織參與和具體實施,并建章立制,從資金、教師考核、學生成績考核等方面制定相關細則予以支持。
(三)專業綜合改革階段
首先,專業課程建設實行“大賽項目小組”負責制。小組內部專兼職教師實現技能交融,信息共享。同時,要求校內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半年的企業實踐經歷,校外兼職教師可直接走上講臺,參與授課。其次,小組成員結合企業實際需求,人才市場需求及專業發展趨勢,制定出相應大賽的考核目標、知識點,并進一步形成大賽知識體系對專業課程體系的映射表,以此為基礎,本著“精核心、重應用、強實踐”的原則,修訂專業培養方案。最后,本專業每一學年實行三學期制,即兩學期理論,一學期實踐。集中實踐環節均組織學生在企業中進行,利用企業先進的設備及實踐條件,以大賽所需的實際技能為提升點,實現“知行合一”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
(四)組織大賽及成果推廣階段
主要專業課程的考核實行“課賽統一”,即組織全專業學生均參與技能大賽,并將大賽成績與學生考核成績掛鉤,一方面提高了技能大賽的適用范圍,另一方面提高學生參與大賽的積極性,便于擇優選拔學生,參與更高層次大賽。此改革進行1-2年后,可從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率提升、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對外影響力等方面綜合分析改革效果,并將成果推廣到其它專業。
四、課題創新點
(一)針對當前職業技能大賽存在的名目繁多、組織制度不健全,生命周期短等弊端,以“課賽統一、知行合一”為實施目標,建立了一個常態化、針對性強、操作性強、適用范圍廣的職業技能大賽平臺。
(二)以平臺為引擎進行全方位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本次改革突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探索出“課賽聯動,校企協同”的實踐教學新模式;構建多功能的開放性的校企合作、師資培養的新模式。
(三)課題內容系統、充實。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組織課程大賽,促進校企深入合作,實現專業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與市場對接,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的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社會對于服裝陳列人才的需求。
五、總結與展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競賽”。多渠道、多途徑地開展職業技能大賽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而如何提高組織、參與技能大賽的質量和水平以避免參賽形式化、參賽功利化?如何將技能大賽與傳統的教學環節有機地整合為一體以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的進一步完善,以驅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及師資隊伍建設,進而提高學生參賽積極性及學習自信心?這些均是當前開展職業技能大賽所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遼寧輕工職業學院服裝陳列專業以職業技能大賽為驅動進行了全方位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形成了“課賽結合、課賽互促、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為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及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