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守信 張加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些充滿溫度和新意的學術講座,是高校校園最美的風景之一。彼時各高校學術講座風行,甚至有一段時間,高校若到周末竟然連講座都沒有,同學們就會自慚形穢。這是高校講座的“黃金時代”。然而隨著時代的遷移,許多東西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尤其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上座率不高”“強制聽報告”等負面影響卻不時成為人們對高校講座的評價。這道曾經“最美的風景”到底怎么了?它還具有獨特的學術魅力和育人功能嗎?它還能重現昔日的榮光嗎?
一、傳統定位:高校講座的地位與功能
“講座”(“chair”)也稱之為“講席”。最早是西方教會高級牧師進行講經說法的座位,代表了一種宗教的等級和權威。隨著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其形式、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高校講座主要指專業領域的學者、專家到某所大學所做的有主題的演講,更加接近于英文“lecture”的含義。講座是大學教育、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學術魅力和育人功能。
(一)知識生產的平臺
自19世紀開始,人類文明逐步邁向工業社會,人類社會知識生產的形態隨之發生根本變化。現代大學學科制度的產生和學科分立專業時代的到來是最為突出的表現。但隨著學科建設突飛猛進,學科專業間的隔膜與壁壘也日漸形成和加深,學科發展面臨僵化危機。學術界開始反思現有的知識生產體制和學科評估制度,呼吁打破學科壁壘,探尋更加開放和多元的知識生產模式。因此,人們對學科制度的弊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試圖通過跨學科研究對此進行調節和矯正,于是學術界出現了交叉學科或跨學科研究的熱潮。但僵化的學科體制遠非簡單的跨學科研究所能解決,只有形成超越學科體制的更高層次的知識生產機制,才能真正擺脫由僵化的學科體制所帶來的知識生產危機。于是,在同一研究主題統攬之下的跨越學科、跨越學校、跨越國界的學術講座便成為多元知識生產的一種選擇。當這些講座走進高校,便賦予了高校講座獨特的地位。
(二)人才培養的陣地
1.育德。大學無法被取代的力量就是它的德育功能。這一功能能對大學生產生具有深刻性、潛在性和持久性的影響。目前,大學課堂教學多聚焦于專業知識傳授,忽視了“德育”的培養。高水平的講座恰好可以有效彌補高校“育德”功能之不足的現狀。一方面,講座具有特殊性。主講人多為學術造詣深厚、道德品質高尚的專家學者,是廣大學生崇拜、羨慕、平日難得一見的“偶像”。這種“偶像”效應可以讓學生“親其人”“信其言”,依托講座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可以收到加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講座具有開放性。大多講座沒有學科專業限制,任何年級、專業的師生都可以自由地參與其中,并且通過受眾的口頭傳播以進一步放大其“育德”功能。
2.育才。“育才”功能主要是指高校講座能增進學生知識積累、拓寬學生思維視野。高校講座所傳授的知識包羅萬象,學生完全可以遵從自我的意愿來選擇感興趣的講座。尤其是與所聘請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進行面對面地交流,更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科前沿,并在學術交流和學術碰撞中拓展視野,產生靈感,碰撞出智慧火花”。學生在接受大班教學之外,通過講座的形式了解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研究的精華與核心,有效避免了拘泥于某一專業領域的弊端,從而拓寬了學術視野。再說,聆聽學術講座,學生沒有學分和課業的壓力,也沒有專業的界限,有的是更多、更廣、更豐富的多元學科知識,“通識”教育功能便由此得以更好地發揮。
二、定位反思:當前高校講座的核心功能并未根本改變
高校講座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受學生歡迎,相形之下,當下的高校講座卻“不那么受歡迎”。講座變了嗎?筆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講座確實在變,但核心功能并未發生根本改變。相對而言,可能發生著更深刻變化的是講座受眾(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方式。
(一)高校講座有形式化、單一化的傾向
隨著時代的變化,講座也在不斷演變,變得不像其產生時那么“純粹”了。部分高校在舉辦講座時,受眾是誰不重要了,有哪些學生、多少學生在聽也不重要了。有沒有講座,有哪些講座才是更重要的。換言之,講座開始變成一項工作、任務、指標,成為了部分高校在管理上的制度化產物。于是,講座在部分高校更加注重形式,而不是以學生為本,不再從學生的根本需求出發,這必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另一方面,目前部分高校講座形式過于單一,學生的參與度低。主講人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只是作為聽眾,很少參與到講座中來,只有少數人會在提問環節舉手提問。而講座的主講人和所講述的內容良莠不齊,如果一場講座并非名家,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很少人會自愿地參與。
(二)高校擴招和市場經濟使大學生變得更功利
高校擴招以后,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學科專業愈益細分,市場經濟使廣大學生高考和考研的功利性變得更強。“高校擴招+市場經濟”帶來的文憑、學歷的價值遠大于知識、思想、能力的價值。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注重的是務實的應用性知識,具有功利性的市場化傾向。依此推論,既然認真上課、認真聽講座沒什么直接的價值,那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呢?從概率論的角度來看,學生數量多了,群體內部的興趣必然更加分散。多元興趣的學生面對多種可能的生活和學歷比能力更優先的市場“亂花漸欲迷人眼”,少有學生愿意主動選擇聽講座。
(三)高校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途徑多元化
90年代以來,正是互聯網興起并高速發展的時代(現在習慣稱這一時代為“互聯網時代”),這一時代與八九十年代最大的不同是人們獲取信息、知識的方式和途徑變得更多、更廣、更便捷。依此而論,八九十年代高校講座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態度認真之外,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信息和娛樂活動都比較匱乏。從這個角度來說,未必是那個年代的學生更好學,只不過是不知道除了學還能玩什么;也未必是那個年代的學生更愛聽講座,只不過因講座是除了課堂之外為數不多的可以獲取新鮮知識及其思想的渠道。
基于此,筆者認為,當前部分高校的講座雖出現了異化。但就整體而論,高校講座在知識生產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講座受眾的行為與選擇,從而給高校講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發展之困:互聯網時代高校講座面臨的巨大挑戰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時代?!皞€性化”“互動性”“平等性”“共享性”是其主要特征。它的到來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沖擊,高校講座的發展也未能置身于外。
(一)“個性化”對“標準化”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是信息化地球村的原住民。他們自主意識強,不盲從、不迷信權威;他們衷情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喜歡在網絡虛擬世界“指點江山”,而不習慣于面對面交流。這種“一人一手機,一人一電腦”的時代標配彰顯著他們鮮明的個性特征,與“一張講席、一個主題、一種聲音,一位講者、一群受眾”這種傳統講座的標準化模式反差巨大。
(二)“互動性”對“單向性”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數據(信息)充分流動和透明。在數據的利用過程中更注重責任和體驗,更注重利他和激發包括“施者”、“受者”在內的每一個人的活力,在有效、頻繁的互動、交換中實現信息增值。傳統講座,主講者則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傳輸最大的信息量,以此達到講座價值最大化。這種缺乏互動和信息交流的講座,將逐步成為“視頻公開課的另類性感變種”。
(三)“思維啟發”對“知識傳輸”的挑戰
互聯網帶給教育界最大的挑戰就是知識的極易獲取性。在知識大爆炸環境下,網絡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可以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然而,知識大爆炸的另一面是知識的碎片化。面對海量的知識碎片,學生迫切需要的是提升自身梳理、辨識、吸收“好知識”的素養和能力。作為高層次的理性活動,學術講座需要打碎表層的熱鬧,帶領學生進入“深思考”“深閱讀”狀態。高校講座最重要的功能已經不是“知識傳輸”,而是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
四、突圍之道:互聯網時代高校講座的發展策略
互聯網時代給高校講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戰,高校講座必須與時俱進,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突圍?!肮┙o側”主要是高校講座的組織者和主講人,“需求側”主要是聽取講座的師生。
(一)組織者要以師生需求為導向,眾籌資源、規范管理
1.將師生的需求作為舉辦
講座的出發點,杜絕“過路學者開講座”現象。關于這一點,國外高校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為了規范講座,設立了語言與語音處理中心(the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speech processing),該中心將講座分別按春季和秋季兩個季度來劃分。每個季度的學術活動安排都按月份列出來,明確地介紹每場學術講座的主題、主要內容、演講者的個人情況、舉辦時間、地點等信息。這樣就方便學生隨機選擇喜歡的主題講座,而且能提前對講座演講者的個人情況及研究領域有初步的了解。各個領域的著名演講者都來自世界各地,但多數還是來自大學的學者,大學的演講臺便成了一個國際學術言論的前沿陣地。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從1995年至2007年這12年舉辦的學術講座都有記錄在案,表明講座資源保存良好。
2.將校內資源作為舉辦講
座的立足點,形成“講座眾籌”的局面?!爸v座眾籌”即充分調動校內優秀資源,鼓勵教師、學生自主生產講座內容。高校青年教師、博士研究生作為高校的主人,學歷層次較高、學術實踐活躍,講座組織者可以調動這些資源,針對特定主題需求開辦不同層次的講座。這不僅可以廣開講座源流、營造良好的講座氛圍,而且能為校內教師、學生提供學術成果展示的舞臺和自我鍛煉的平臺。
3.將效果評估作為講座質
量的監測點,對講座進行規范管理?!案咝Vv座精彩,學生爭相來聽”之所以成為過去式,是因為講座質量高低不一。部分講座對學生“漲知識”“提境界”沒有幫助,浪費學生時間,打擊了學生聽講座的積極性。高校講座組織者有義務建立講座效果評估機制,為學生同時為高校營造一個良好的講座環境。
(二)主講人要轉變觀念,注重“思維代入”和“與生互動”
1.主講人要在啟發學生思
維上下功夫。如前文所述,互聯網時代學術講座的重要作用很多時候不是體現在知識的傳輸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思維的啟發上。互聯網時代,學生迫切需要的是一場“思想盛宴”,而不是“知識狂歡”。因而,我們的主講者,只有帶領學生進入“深思考”“深閱讀”狀態,才能讓學生有醍醐灌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2.主講人要在轉變自身思
維上下功夫。一場高水平的講座,其主講人一定要特別重視與聽講人的互動,良好的互動源自于平等的心態。為了能夠與聽講人有更多的互動,純粹講座時間一定不能太長。John Stuart A和R.J.D. Rutherford B通過發放1353份調查問卷,研究了醫學院學生在12場講座中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他們發現學生注意力在講座的前10-15分鐘最為集中并達到極致,然后就緩慢下降。因此他們得出結論,一場學術講座時間長度最好是30分鐘,這樣學生聽講座的效率最高。為此主講人必須要做到能夠準確提煉講座中心觀點、設置嚴謹有邏輯的整體結構并運用多種表現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使講座效果達到最大化。
(三)學生要著力培養“講座素養”,提高“主體參與度”
所謂“講座素養”,概括地說是學生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講座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講座信息的查詢搜集能力(利用各種途徑對近期舉辦的講座信息的查詢收集能力);二是講座信息的識讀能力(對講座信息的理解能力);三是講座信息的選擇能力(在講座傳輸的眾多信息中獲取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的能力);四是對講座內容的質疑批判能力;五是對講座信息的反饋和表達能力(作為主體能力的體現)。提高學生的“講座素養”能夠讓學生全面準確地把握講座信息,提高對講座的認識,并加強學生的主體參與度,從而使高校講座的價值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最終讓學生知道在一場講座中到底聽什么、怎么聽;學習怎樣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懂得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的深層道理。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