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銀慧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無產階級政黨第一次公開發表的科學理論和政治綱領,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主要標志。在我國它是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無產階級政黨第一次公開發表的科學理論和政治綱領,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主要標志。在我國它是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現有資料表明,1899年2月,上海廣學會出版的《萬國公報》第121期刊載的《大同學》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是迄今中文報刊對馬克思及其言論的最早介紹。1906年1月和4月,朱執信在《民報》第2、第3號上發表的《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首先介紹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歷史意義,節譯了書中的第五段話和第二章的10條革命措施等部分內容。1907年12月,《天義報》首次摘譯了其中第二章關于家庭婚姻制度的論述。以后該報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前言、第一章和《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宣言》在中國初期傳播,引起了國人的極大興趣,他們通過摘譯、節譯和譯介等方式片段傳播馬克思學說。
1919年底,陳望道受上海《星期評論》的委托翻譯《宣言》全文。其底本是由《星期評論》主編戴季陶提供的日文本,在校對時參照了英、俄文本[1]。日文底本基本上是1906年3月發表在日本《社會主義研究》刊號上,由幸德秋水、彥合譯的《宣言》,可能還參考了日本大正9年(1920年)流傳在民間的《共產黨宣言》日文手抄本 [2]。陳望道回到家鄉浙江義烏專心從事翻譯,“費了平時譯書的5倍工夫” [3],用了2個月時間將其譯完。1920年5月底或6月初,陳望道攜中譯本返回上海,打算投《星期評論》刊載,但《星期評論》于6月6日被迫停刊。6月28日他便托《星期評論》成員俞秀松到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將譯稿交給了陳獨秀。陳獨秀與李漢俊校對后,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在又新印刷所印刷出版。《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就此誕生。

《宣言》是“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1920年8月第一版,比現在的小32開本還要小一些,豎排平裝本3號鉛字共56頁,“定價大洋一角”,初印了1000多冊。封面印有馬克思半身坐像,水紅底色,因排字工疏忽,書名錯印成“共黨產宣言”,于是立即印第二版,時間為1920年9月,對書名作了糾正,封面顏色換成了藍色。
陳望道譯本不僅是《宣言》的首個中文全譯本,也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出版的第一個單行本。此前,《每周評論》 《國民》 《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等節譯了《宣言》。此外,據羅章龍回憶,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也有個中文油印本,但正式出版并參與市場發行的首個單行本應屬陳望道譯本無疑。《宣言》中譯本一經面世,便受到了先進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讀者紛紛寫信給《星期評論》咨詢該書發行情況。《星期評論》原負責人沈玄廬寫了《答人問<共產黨宣言>底發行所》一文回復:“社會主義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陳獨秀先生給我的;獨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來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馬路大自鳴鐘對面。” [3]該譯本多次被翻印,6年內便印了17版,僅“平民書社從1926年1月至5月就翻印了10次;北伐戰爭期間,該譯本曾在軍內散發,人手一冊。為了避開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耳目,該譯本的書名、譯者名字和出版社名字更換多次” [4] 。大革命時期,譯者曾化名為“陳佛突”“陳曉風”等繼續再版,成為革命青年愛國救亡的思想武器。陳譯本《宣言》讓中國人直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不僅對中共建黨意義重大,并啟發了一代又一代進步青年信仰馬克思主義,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毛澤東曾回憶影響自己早年思想轉變的3本書中,第一本就是《共產黨宣言》。
[參考文獻]
[1]俞秀松.上海革命史資料與研究[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2.
[2]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玄廬.答人問《共產黨宣言》底發行所[N].民國日報,1920-09-30.
[4]楊金海,胡永欽.陳望道最早翻譯《共產黨宣言》[J].工會信息,2015,(5).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