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吐血
齊國發生內亂,君主被殺,大臣們派人去迎接在魯國的公子糾回國為君。當時,公子糾的弟弟公子小白在莒國,他得知此事,便與謀臣鮑叔牙策劃,決定向莒國借兵,回奔故國,決意搶在公子糾之前登上王位。公子糾當然不甘心,便遣謀臣管仲前往攔截。
管仲帶兵日夜兼程,趕到即墨時,聽說護送小白的莒國兵早已過去,于是加緊追趕,至三十里時,正巧碰到莒國兵隊停車造飯。只見小白端坐在車上,管仲便拜見說道:“公子別來無恙,現在是要去哪里啊?”小白應曰:“我想回去主持父親的葬禮。”管仲說:“公子糾比你年長,按名分應由他主持。你最好暫時先呆在莒國,別回去自討苦吃了。”在一旁的齙牙叔耐不了管仲的傲慢,便冷冷地說:“管仲你回去吧。我們都是為自己的主人效勞,不必多言!”周圍的莒國兵當即擺出了戰斗的架勢。管仲自知寡不敵眾,只好佯裝往回走……突然間,他彎弓朝小白放了一箭,只聽得小白大喊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上。管仲一看得手,領著自己的人馬飛奔而去。
沒想到,管仲那一箭只是射在了小白的鉤帶上。小白知道管仲有百發百中的本領,害怕管仲會補一箭要了自己的性命,便急中生智,咬舌吐血,就勢倒在車中,得以瞞過管仲。危險一過,小白加緊從小路向齊都進發,在公子糾之前登上了王位,他便是后來的春秋首霸齊桓公。
楚襄王的兩全其美
楚襄王做太子時,在齊國做人質。他父親懷王死了,太子便向齊王提出要回楚國,齊王不準,說:“你要給我割讓東地500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則……”太子說:“我有個師傅,讓我找他問一問。”太子的師傅慎子說:“您答應給齊國割讓東地500里吧。土地是安身之本,因為愛地,而不為父親送葬,這是不道義的。”太子回復齊王說:“我愿敬獻出東地500里。”齊王這才放太子回國。
太子回到楚國,即位為王。齊國派使車50輛來楚國索取東地。楚王告訴慎子說:“齊國派使臣來索取東地,該怎么辦呢?”慎子說:“大王明天召見群臣,讓大家來想辦法吧。”于是,楚王召子良、昭常、景鯉等共商對策。
楚王將3個大夫出的主意都告之慎子,說:“子良說‘不能不給,給了以后再出兵去進攻齊國;昭常說‘不能給,我愿去守衛東地;景鯉說:‘不能給,既然楚國不能單獨守住東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國。我不知道他們3個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誰的好?”慎子答:“大王都采用。”楚王憤怒地說:“這是什么意思?”
慎子說:“待我說出我的道理,大王將會知道確實如此。大王您先派遣子良帶上兵車50輛,前往齊國進獻東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任命昭常為大司馬,讓他去守衛東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再派景鯉帶領戰車50輛,往西去秦國求救。”楚王說:“好。”
子良到了齊國,齊國派兵接受東地。昭常對齊國使臣說:“我是主管東地的大司馬,要與東地共存亡,我已動員了30多萬人,雖然我們的鎧甲破舊,武器魯鈍,但愿意奉陪到底。”齊王對子良說:“您來獻地,昭常卻守衛東地,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說:“我受敝國大王之命來進獻東地。昭常守衛東地,是他假傳王命,大王可以去進攻他。”于是齊王大舉進攻東地,討伐昭常。大軍還未到達東地邊界之時,秦國已派50萬大軍進逼齊國西境,說:“你們扣押了楚太子,不讓回國,這是不講仁道;又想搶奪楚國東地500里,這是不講正義。你們如果收兵則罷,不然,我們就地決戰一場。”齊王聽了很害怕,請求子良告訴楚國,兩國講和。又派人出使秦國,聲明不進攻楚國,從而解除了齊國的戰禍。楚國未動一兵一卒,確保了東地的安全。
李廣脫險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大漢天子派來一名宦官跟隨李廣學習軍事,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結果遇到了3個匈奴兵,于是短兵相接,宦官被射傷,他的那些騎兵也幾乎被殺光。
宦官逃回見李廣,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李廣帶上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3個匈奴兵。那3人因沒馬,只能徒步,很快被李廣趕上,李廣射殺了其中2人,活捉1人。正在這時,李廣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嚴陣以待。匈奴兵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當然李廣的百名騎兵也大為驚恐,正想回馬撤退。
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會撲面追殺,那么我們就會全軍覆沒。現在我們只能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誘敵之兵,必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到了離匈奴陣地大約二里的地方卻又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么多,并且又離得如此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么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不但不走,卻解下馬鞍,他們就更以為我們是誘敵之兵。”匈奴騎兵果然不敢貿然攻擊。
恰在這時,只見匈奴一名騎白馬的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帶著十幾名騎兵追殺,射死了匈奴將領,且飛快地回到了漢騎兵隊,隨地躺臥。時值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仍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更以為大漢布下了伏兵,想趁夜偷襲他們,終于撤離。李廣深深地長呼了一口氣。
空城計
三國時, 蜀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軍士駐守在西城縣。一天, 哨兵飛報:“司馬懿引大軍15 萬, 往西城蜂擁而來!”
此時, 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 只有一班文官。眾官員聽到這個消息, 無不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 果見塵土飛揚, 魏軍分路往西城殺來。諸葛亮當即傳令: “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 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 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者, 斬!同時命令大開四門, 每個城門只布20個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魏兵到時, 不許亂動, 我自有計謀。”傳令下去后, 諸葛亮身披鶴氅,頭戴綸巾, 引兩名書童攜帶一張琴, 來到城頭上, 憑欄而坐, 焚香操琴。
魏兵前哨急忙將這一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 自己飛馬向前觀望。果然見諸葛亮端坐城樓, 沉靜自若 焚香彈琴, 左面一個少年, 懷抱寶劍;右面一個少年, 手執麈尾。城門內外, 僅有20余名百姓, 低頭掃地, 旁若無人。司馬懿懷疑城中有重兵, 連忙指揮大兵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說: “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 故意這樣做?父親為什么要退兵呢?”司馬懿板著臉說: “諸葛亮平生謹慎, 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若是沖進去, 一定中計。你們懂得什么?還不快退!”諸葛亮見魏軍遠去,撫須哈哈大笑。
眾官兵說:“司馬懿是魏國名將, 今統率15 萬精兵來到這里, 見了丞相, 慌忙撤退, 這是什么原因呢?”諸葛亮說: “他料定我平生謹慎, 從不冒險, 見我們如此鎮定,必定懷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冒險, 是因為不得不這樣啊!”大家敬佩地說: “丞相的計謀, 鬼神也難預料啊。如果是我們來指揮, 定會棄城而走。”諸葛亮說:“我們只有2500 人, 如果棄城而去, 必定走不遠, 而且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鄭桓公設壇
西周末年,鄭桓公欲趁鄶國人無防備之時出兵攻打。發兵前,他先將鄶國優秀文臣武將列了一張名單,并揚言要把鄶國的良田分給他們,還封他們官爵等等。之后,便在城外廣場上筑起祭壇,將他們的名單埋在祭壇之下,殺豬宰羊,舉行十分隆重的儀式,如尊嚴的盟會一般。鄶國的國君知道這些事,大吃一驚,以為自己的大臣都和鄭國有了勾結,一氣之下,將這些優秀的文臣武將全部殺了。不久,鄭桓公乘虛而入,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鄶國。
子胥脫險
楚國名將伍子胥,因遭陷害,被迫逃離楚國。不料,逃至楚國邊境之時被守衛的士兵抓住。伍子胥無奈,便心生一計,對士兵說:“楚王搜捕我,是因我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現寶珠已被我弄丟,你若不放我走,我就說是你們把寶珠搶去吞進肚子里了。”那士兵一聽,害怕楚王會剖腹取珠,只好放伍子胥走了。
減灶誘敵
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聽孫臏計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得知這一消息,便棄韓城而去,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于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云,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后,先設10萬個灶,過一天設5萬個灶,再過一天設3萬個灶……”
龐涓行軍3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3天,士兵已逃跑了一大半。”故而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前應當會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多有險阻,利于埋伏兵馬,于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白木上寫道“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命齊軍善射者,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
龐涓果然于夜晚來到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鉆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長嘆一聲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