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香
【摘 要】誠信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道德基石。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培育,是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重要內容。本文在分析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狀的基礎上,認為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育關鍵要轉變觀念,注重創新,提出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育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成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其中,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道德,也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道德基石。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培育,是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重要內容。
1 當前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現狀分析
從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整體上是好的,但在少數大學生身上仍然出現誠信缺失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1 有誠信的信念,但是實踐誠信度差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當前大學生群體對誠信重要性的認知是比較充分的。但是,重視誠信不等于實踐誠信。意識需要經過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堅強的意志力,才能完全轉化為人的實際行為。因此,我們也看到,現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由于利益、友情、環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意志力不夠堅定,在某些情況下出現行為與意識相違背的情況。近年來,常常有新聞媒體報道大學生在交往、考試、貸款、交費、戀愛、求職等方面出現的各種不誠信的行為。
1.2 在網絡等虛擬世界中易產生不誠信行為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不誠信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他們不僅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誠信意識,在網絡交往中也缺乏誠信,導致各種不良的后果。虛擬世界的隱蔽性導致大學生的行為更容易出現誠信缺失,比如,盜看他人的電子郵件、發布虛假消息、制造病毒、瀏覽黃色網站等。特別是新興傳播媒體—微博、微信的出現,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更大的影響。一些對社會缺乏認識的大學生往往會輕易相信微博、微信上的一些謠言,并且在未確定其真偽的情況下加以轉發、評論,使謠言進一步擴散。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個人、學校、社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大學生多是18~22歲的年輕人,正值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大學生誠信價值觀教育,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同時也有利于他們順利成長成才。
2 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育的基本原則
2.1 從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
目前大學生誠信教育,其理念是一種客觀化、功利性的教育理念。這種誠信教育理念把誠信教育簡化為單一的、客觀化的知識教育,使之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試考查的客觀知識,只要學生上了有關的課程并通過相應的考試,即可判定為該學生所接受的誠信教育達到要求。
顯然,目前的這種大學生誠信教育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大學教育的要求,應轉向以人為本的主體性誠信教育。后者秉持主觀性與客觀性緊密融合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大學生在誠信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關注其內心深處的主觀感受,不僅要宣講有關誠信的知識,而且要圍繞發生在身邊的誠信事件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展開切實的誠信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到誠信的強大感染力與德性魅力,由此真正體現出大學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有效實現誠信教育的預期目標。
2.2 由側重表面的形式化活動轉向側重實質的實效性活動的轉變
大學生誠信教育理念的轉型,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大學生誠信教育內容的轉型上。這不僅是當前時代背景的迫切要求,也是契合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基本特點。目前一些高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教育活動,比如舉辦有關的講座、舉行誠信考試、杜絕作弊的宣誓活動等。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但實際效果往往與表面上所呈現出來的轟動場面有一定的差距。誠信教育的任務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一定的誠信知識和觀念,而且在于促進學生形成一種重承諾、重品行的思維方式。只有大學生在誠信教育中經歷了思想上的互動交流與心靈上的內化省思,其在誠信方面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方能得到鍛煉,誠信教育才可能落到實處。
3 大學生誠信價值觀培育的具體路徑——基于職業素質視角
3.1 對思政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改革
主要是圍繞職業教育特點,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目前思政課教材內容龐雜,學科性和理論性強,但也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職業素質培養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不強,教學過程中的職業意識不強。教師應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圍繞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內容,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畢業生從事某種職業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技能的要求,整合教學內容,突出強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強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突出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教育,加強職業規劃和就業形勢教育,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就業形勢,把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塑造學生的誠信人格。
3.2 探索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根據高職教育規律,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誠信道德教育。高職教育是職業性教育,更是實踐性教育,要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和“工學結合”的原則,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教學中除了發揮教師主導性作用之外,還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打破原有的教師主觀注入式教育,變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的主動式學習,研究學生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自覺接受和認同教學內容,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
3.3 強化實踐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的職業性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多種模式,其中課內實踐、校內實踐、校外實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受到了普遍認可。課內實踐教學就是結合理論教學實際,在課堂上直接安排大學生開展討論、辯論、演講、小品、情景劇、模擬法庭等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內實踐教學是最常見最基本的實踐教學形式,便于組織和操作,教師可選擇那些與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情感等方面培養有關的內容,以輕松、豐富、體驗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改變了學生對課程的片面理解,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鮮感,使學生感受到誠信品質在未來個人職業生涯中的重要性。
校內實踐教學就是充分利用校園文化進行實踐教學,諸如新生入學教育、軍事訓練、專題報告、經驗交流、勤工儉學、主題團日、各種節假日活動等進行的有效利用校內實踐資源的實踐教學。校外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導和安排大學生走出校園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形式有社會調查、“三下鄉”、志愿者服務、參觀學習等形式。
上述實踐活動均可以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制定相關主題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如針對旅游、工商管理、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學生可以采用志愿服務的實踐模式,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鍛煉他們服務他人、踐行諾言的誠信意識。對影視動漫制作、電子信息等專業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讓他們在專業知識學習中體驗尊重知識產權、注重作品原創性的誠信道德;對國際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專業學生可以通過制定策劃書、模擬實訓、模擬創業等方式,讓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誠信勞動的意義,在實踐中錘煉誠信品質。
3.4 適應并利用新媒體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教育活動
如充分利用微平臺的特點,創新誠信教育方法。首先,利用“微媒體”與同學們進行平等、雙向的互動交流,營造生動、有趣的誠信教育氛圍,既有利于順利地傳播誠信教育內容,又有助于在交流中獲取學生的誠信表現反饋。其次,搭建多樣化的誠信教育平臺,通過多種主流微媒體發布誠信教育信息,力求信息覆蓋到所有教育對象。利用現有的網絡條件,通過建立微博、人人網賬號、QQ群等有效形式的宣傳陣地,通過誠信故事、誠信教育為內容的網絡教育,提高誠信教育的普及程度,拓寬誠信教育渠道。再次,加強微平臺輿情監控,對學生發布的微媒體信息進行輿情觀察,通過對其原創和分享信息的分析,了解學生個體的誠信價值取向,對學生的誠信行為進行預判,防止不誠信行為發生。
4 結語
加大誠信教育力度,使大學生在校期間自覺說誠信話、辦誠信事,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誠信意識,使他們逐步認同誠信價值觀并主動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秀華.淺談當代大學生誠信的缺失與重建[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2]王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誠信教育[J].教育文匯,2015(7).
[責任編輯:王楠]